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诗经春秋 前1100 — 前600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
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
赋义甚明,不必言。
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
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邻鹘突,未为定论。
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
是也。
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
严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
」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
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
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
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
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
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
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
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
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
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是东汉卫宏作也。
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
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
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
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
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
祖其意可矣。
』」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
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
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
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
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
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
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谢曼卿之属。
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
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
则以有郑氏之说。
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
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
兹摘一篇言之。
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为室家相乐。
」此绝不同。
馀可类推。
今而知诗序既与子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
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
」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
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
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
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
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
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
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
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
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尽知。
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
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
何也?
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
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
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
见论语通论。
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
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
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
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
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
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
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
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
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
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
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
诗既皆不传。
俗犹沿称毛诗,非是。
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
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
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
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
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
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
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
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
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
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
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
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
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
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
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
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
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
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
因谓出于家,又以见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
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
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诗经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见其愚矣。
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
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颂各得其所」。
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
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
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
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
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
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
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
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无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
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
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
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
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
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
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
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
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
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
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
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
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
如今韵之东、、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
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
若夫叶音,必其韵之本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
愚今分为三:一曰「本韵」,见上。
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
一曰「叶韵」,此则其本不相通者也。
大抵诗中为本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
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
叶韵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
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
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
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
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
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
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予谓人多错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
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
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
各详本文下。
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
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
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杨孚东汉
全粤诗·卷一
杨孚字孝元
南海人
汉章帝时举贤良,对策上第,官议郎
和帝即位,欲用兵匈奴上奏,以“毋轻用武”谏之。
永元十二年(一〇〇)旱灾,诏在廷议政,复以宜行孝悌,“吏治必务廉平”劝之,帝从其议。
其时南海官吏竞事珍献以邀宠,乃枚举物性灵悟,指为异品,以讽切之,著为《南裔异物志》(又名《杨议郎著书》、《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
自后罗浮玳瑁之属日绝,时谓能通神明。
后为临海太守,复著《临海水土记》。
二书皆已佚,清道光间南海曾钊从《太平御览》等书辑得若干条,南海伍崇曜收入《岭南遗书》付梓。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四、明欧大任《百粤先贤志》卷二有传。
郭苍东汉
全粤诗·卷一
郭苍字伯起
曲红(今韶关曲江)人。
富有文学,举茂才,为荆州从事
汉灵帝熹平三年(一七四)太守周憬开导昌乐六泷,流通商旅,为撰碑铭,以纪其德。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四、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有传。
王叔之南北朝
全粤诗·卷二
王叔之字穆仲
原籍山东琅琊临沂
晋丞相王导之后。
晋宋之际,王室多艰,叔之与兄伯之共将家口踰岭,依广州刺史王镇之
因爱罗浮丘壑之胜,筑室凤凰洞之南,庭植兰,携子弟读书其中,自称处士,世传其得仙。
清初,罗浮王子洞犹存其所著之书三种。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一、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六有传。
诗五首。
刘删南北朝
全粤诗·卷二
刘删字正简
番禺人郭棐广东通志》作南海人)。
少时笃学有志操,州郡举为咨议
侯景之乱,侯官令徐伯阳广州,见其文,叹为“岭左英奇”,极力扬誉。
陈宣帝太建初年(五六九),召至京师,授临海王长史
张正见辈为文翰之友。
卒于官。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四有传。
刘删诗,今从《艺文类聚》辑得九首、《庐山》辑得一首,共十首,参校唐《初学记》、文苑英华》、明《永乐大典》、明张之象万历三十年刊《古诗类苑》卷一四、明冯惟讷辑《古诗纪》。
苏玄朗
全粤诗·卷三
苏玄朗,不知何许人。
尝学道于句曲,得司命真秘,遂成地仙。
传生于晋武帝太康时隋文帝开皇中,来居罗浮,年已三百馀岁矣。
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
作《太清石壁记》、《茅君歌》,复撰《旨道篇》、《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
内视九年,道成,冲举而去云云。
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仙一》有传。
陈元光初唐 657 — 711
全粤诗·卷四
陈元光字廷炬
揭阳人
原籍河南颍川,祖洪官义安丞,遂落籍为揭阳人
其父政以武功著,隶广州扬威府。
元光习韬钤,善用兵,有父风。
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潮州寇乱,陷冈州、岭左,元光随父征戍闽,父死,代为将。
永隆二年(六八一),再提兵入潮平盗乱。
还戍于闽,奏请创置漳州
历官岭南行军总管,晋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漳州刺史
后战闽寇,殁于阵。
赠右豹韬卫大将军
开元四年(七一六),追赠颍川侯谥昭烈
有《龙湖公集》。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清林杭学纂修康熙二十三年年《潮州府志》卷九有传。
释元武周
全粤诗·卷一一
释元释一行弟子。
唐中宗神龙初一行冈州圭峰(今属江门市),等相从,结庵山巅居之,有黄云之异,因名黄云山,又称为黄云元禅师
时五百馀人,为座首。
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诗一首。
张仲方中唐 766 — 837
全粤诗·卷一一
张仲方(七六六 — 八三七)字靖之
韶州曲江人
张九龄侄孙,张九皋之孙。
唐德宗贞元中,擢进士宏辞,初授集贤校理丁母忧,丧除,补秘书省正字
咸阳,出为邠州从事
判官,寻授监察御史
历殿中、侍御史仓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度支郎中
以驳李吉甫谥议,出为遂州司马,迁刺史
曹州刺史河南少尹郑州刺史
入为谏议大夫
唐文宗大和初(八二七),出为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
三年,征还,为太子宾客
五年,转左散骑常侍
九年,授京兆尹;方月馀,出为华州刺史御史大夫
开成元年(八三六)入为秘书监
勋至上柱国,阶至银青光禄大夫,封至曲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唐文宗开成二年四月卒。
礼部尚书谥曰“成”。
有文集三十卷,已佚。
旧唐书》卷九九、又卷一二一、《新唐书》卷一二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有传。
诗二首。
卢宗回
全粤诗·卷一一
卢宗回字望渊
南海人
唐宪宗元和十年(八一五)进士
官至集贤校理
以父有疾乞归,寻卒。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有传。
诗一首。
刘轲唐 ? — 867
全粤诗·卷一一
刘轲字希仁
韶州曲江(今韶关市)人。
生于唐代宗大历间
幼嗜学,博通群书。
少为僧,止于豫章高安县果园,遂穷内典。
德宗贞元初马植见其文,叹为韩愈之流。
复至罗浮,从杨生学《春秋》。
宪宗元和初,乃下罗浮,从庐山隐士茅君学,躬耕自给。
后上京师白居易以书介绍于所知者。
元和元年(八○六)进士,贡举试《玉声如乐》诗,遂登第。
文宗时,官宏文馆学士
累迁侍御史,出为洛州刺史,卒于官。
孟轲为文,故以名焉,文章与韩、齐名。
著述多种,皆已佚。
清道光间,南海伍崇曜重刊前人所辑文十馀篇,名为《刘希仁文集》,收入《岭南遗书》第二集中。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八八有传。
诗一首。
陈万言
全粤诗·卷一八
陈万言封州(今属封开县)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八七五)进士,官歙州刺史,周恤民隐,力折豪强,时称能吏
晚年归隐渔村,刻意赋吟,人皆慕之。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明方尚祖天启二年纂修清胡璿续修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封川县志》卷一八、清史树骏修康熙十二年刊《肇庆府志》卷二〇有传。
诗二首。
邵谒
全粤诗·卷一三
邵谒韶州翁源人
初贫贱,少为县厅吏。
客至,令目使支床者三,不应,令怒,瞪视曰:“咄,吏岂供汝支床者耶!
”遂掉臂而出,截髻著县门,发愤读书。
书堂距县十馀里,隐起水心。
平居双髻蓬然,如里中儿。
人多嗤之,不自沮,久之学成,为有司辟举,隶籍太学
苦吟,尤长于乐府。
唐懿宗咸通七年(八六六)温庭筠主试,榜其诗三十馀篇以彰之,由是释褐赴官,后不知所终。
存诗一卷。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孙可训修刘世骐续修康熙二十五年刊《新修翁源县志》卷七有传。
郑愚唐 ? — 884
全粤诗·卷一二
郑愚(?
— 约八八四),番禺人
幼颖力学,尝作《泛石岐海》诗,隐然有济川之志。
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
唐懿宗咸通初,为桂管观察使
三年(八六二),诏授岭南西道节度使
以御守功,召为礼部侍郎
咸通八年知贡举
黄巢平后,广州残破,唐僖宗中和初,命出镇南海,以抚绥功召拜尚书左仆射
其后三载而卒。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明郭棐万历三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二三有传。
诗六首。
吴霭
全粤诗·卷一八
吴霭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作“吴蔼”),字廷俊
连州人
唐昭宗光化三年(九○○)进士
黄巢之乱,为寇兵所获,朱全忠深器之,置之幕府,官至大记。
事见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黄损传》、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七《黄损传》。
张鸿
全粤诗·卷一八
张鸿连州桂阳(今属连州)人。
唐哀帝天祐元年(九○四)进士,筮仕,知唐祚将绝,遂隐遁不出,世人高之。
为诗清绝,时人传诵。
有集十二卷,已佚。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〇三有传。
诗二首。
陈用拙五代
全粤诗·卷一八
陈拙字用拙,以字行。
连州人
唐哀帝天祐元年(九○四)进士,授著作郎
假使节南归,依南汉刘隐掌书记,摄观察推官
薨,其弟岩继位,益信任之。
乾化四年(九一四)奉使吴越
岩称南汉,授吏部郎中知制诰
卒于官。
有诗集八卷,今佚。
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〇三有传。
孟宾于五代 895 — 977
全粤诗·卷一九
孟宾于(八九五 — 九七七)字国仪
连州人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进士,与同年李昉交善。
避乱还乡。
楚王马希范辟为永州军事判官历阳山令。
后归南唐,授丰城簿,迁涂阳令。
坐系当死,后主赦之,复其官,起为水部员外
俄致仕,隐于吉州玉笥山,著道士衣,自号群玉峰叟
吉州高使君奏为郡倅,旋归旧隐。
高越强起为丰城,既而引去,嬉游吟啸二十年,老求致仕,得本曹郎中分司南都,服章金紫。
入宋,以老病不任朝谒,听还故里,后以县令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年八十三。
有《孟水部集》,已佚。
南唐书》卷二三、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有传。
黄损五代
全粤诗·卷一九
黄损字益之
连州人
少时慷慨有大志,筑室静福山,颜曰“天衢”,读书吟啸其中,罕与浮俗接。
以淹通闻于时,尤善为诗。
自谓所学未广,乃扁舟溯洞庭匡庐诸胜,结交天下士。
桑维翰宋齐丘交善,每执手论天下事,二人皆谢不如。
尝与郑谷释齐己定近体诗格,世多传之。
又著书三篇,类《阴符》、《鬼谷》,论修治之术,具有宏识,议者每期以公辅器。
为有司所荐,登后梁龙德二年(九二二)进士
寻假归广州
会四方兵乱,道梗不得通,遂与梁绝,不复作岭北游。
后仕主刘岩,累官尚书左仆射
有《桂香集》,今佚。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六二有传。
诗五首。
邓洵美五代
全粤诗·卷一九
邓恂美连州人
有敏才,工诗赋。
湖南朱昂博学,号朱万卷,士类无当意者,独推逊恂美
唐哀帝天祐中,与孟宾于并为李若虚荐,入洛阳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进士,登第后还家,湖南节度使周行逢留为馆驿巡官,置幕下
恂美背伛,时谓之邓驮子,性颇迂僻,如其形,众多不悦之者。
行逢恂美泄其阴事,黜为易俗场官,又使人诈为山贼,突入官署杀之。
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有传。
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