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樂類
書類
詩類
孝經類
春秋類
四書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法制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法臣所不晓不可以治郡愿
归洛养疾许之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帝
虽不尽用而眷礼不衰王安石尝有所建 明帝 却之曰
富弼手疏称老臣无所告诉但仰屋窃叹者即当至矣
其敬之如此 丙午行市易法自王韶倡为缘边市易 (第 3a 页)
归洛养疾许之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帝
虽不尽用而眷礼不衰王安石尝有所建 明帝 却之曰
富弼手疏称老臣无所告诉但仰屋窃叹者即当至矣
其敬之如此 丙午行市易法自王韶倡为缘边市易 (第 3a 页)
丙寅金左丞相赫舍哩良弼进睿宗实录 戊辰金
主谓宰臣曰衍庆宫图画功臣已命增为二十人如丞
相韩企先自本朝兴国以来宪章法度多出其手至于
关决大政但与大臣谋议终不使外人知觉汉人宰相
前后无比若褒显之亦足示劝慎勿遗之 十一月甲
戌帝御集英殿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赐李垕制科
出身 戊寅金主幸东宫谓太子曰朕为汝措天下当
无复有经营之事汝惟无忘祖宗纯厚之风以勤修道
德为 孝明 信赏罚为治而已昔唐太宗曰吾伐高丽不 (第 25b 页)
主谓宰臣曰衍庆宫图画功臣已命增为二十人如丞
相韩企先自本朝兴国以来宪章法度多出其手至于
关决大政但与大臣谋议终不使外人知觉汉人宰相
前后无比若褒显之亦足示劝慎勿遗之 十一月甲
戌帝御集英殿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赐李垕制科
出身 戊寅金主幸东宫谓太子曰朕为汝措天下当
无复有经营之事汝惟无忘祖宗纯厚之风以勤修道
德为 孝明 信赏罚为治而已昔唐太宗曰吾伐高丽不 (第 25b 页)
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魏光禄大夫终德之子机敏有干用高祖闻而徵焉被任使掌机密甚济
速用从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以功封安平县子 世宗 嗣事又见任待卒赠司空谥文穆子善藏齐
武平末假仪同三司给事黄门侍郎隋开皇中尚书礼部侍郎卒于彭城郡赞治) (第 48a 页)
速用从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以功封安平县子 世宗 嗣事又见任待卒赠司空谥文穆子善藏齐
武平末假仪同三司给事黄门侍郎隋开皇中尚书礼部侍郎卒于彭城郡赞治) (第 48a 页)
封 懿(字处德渤海蓨人俊伟有才气能属文仕魏为给事黄门侍郎著燕书行世)
邢子才(夲名邵河间鄚人十岁能属文聪明强记日诵万馀言魏自 孝明 之后文雅大盛子才独
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初与济阴温子升齐名世谓之温邢后与钜鹿魏收亦称邢魏子
才 (第 14b 页)
邢子才(夲名邵河间鄚人十岁能属文聪明强记日诵万馀言魏自 孝明 之后文雅大盛子才独
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初与济阴温子升齐名世谓之温邢后与钜鹿魏收亦称邢魏子
才 (第 14b 页)
五帝
皆称帝(武后革命称周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亲享南/郊合祭天地追尊周文王为始祖后父季应公)
(为无上 孝明 高祖帝以二祖同配长安二年九/月𠡠祠明堂圆丘神座并令著床便为恒式)景龙三
年亲祠南郊以皇后为亚献仍补 (第 7b 页)
皆称帝(武后革命称周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亲享南/郊合祭天地追尊周文王为始祖后父季应公)
(为无上 孝明 高祖帝以二祖同配长安二年九/月𠡠祠明堂圆丘神座并令著床便为恒式)景龙三
年亲祠南郊以皇后为亚献仍补 (第 7b 页)
为使牢米帛同三公(自秦平天下朝觐礼废及后周立/萧察为梁主称藩国始有此仪)
○隋文帝开皇四年正月后梁主 萧岿 来朝(岿父察自/梁入周以)
(襄阳来为附庸国于其境内称皇/帝建年号岿嗣立至隋迁于江陵)次于郊外诏广平 (第 7b 页)
○隋文帝开皇四年正月后梁主 萧岿 来朝(岿父察自/梁入周以)
(襄阳来为附庸国于其境内称皇/帝建年号岿嗣立至隋迁于江陵)次于郊外诏广平 (第 7b 页)
祖
者也祖不受国无重可传而犹三年斯盖正统贵体之
义不必以爵土传已也体存则就养无方亡则庶子不
祭所以达 孝明 宗吉凶异制故知生不主养者无害死
掌其祀也而云祭非所及乖乎周孔之意尔人无祖矣
束晢议曰经云臣服君之祖周 (第 16a 页)
者也祖不受国无重可传而犹三年斯盖正统贵体之
义不必以爵土传已也体存则就养无方亡则庶子不
祭所以达 孝明 宗吉凶异制故知生不主养者无害死
掌其祀也而云祭非所及乖乎周孔之意尔人无祖矣
束晢议曰经云臣服君之祖周 (第 16a 页)
(千三/百)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
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
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
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 孝明帝 分瀛冀二州
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
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 (第 10b 页)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
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
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
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 孝明帝 分瀛冀二州
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
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 (第 10b 页)
北五十里巴河县南八里贾鲁河去黄陵冈二里庞
家河县北八里黄陵冈县东北六十里堌阳乡高数
丈周数百步曹魏所筑 明帝 葬此为黄河通塞要害
初五日从仪封县西北行五六里上堤西行七八里
至兰阳仪封交界又西南行数里至兰阳县 (第 8b 页)
家河县北八里黄陵冈县东北六十里堌阳乡高数
丈周数百步曹魏所筑 明帝 葬此为黄河通塞要害
初五日从仪封县西北行五六里上堤西行七八里
至兰阳仪封交界又西南行数里至兰阳县 (第 8b 页)
(入于俎豆今遗黎甫集未暇弦歌且楚氛震邻民/惟敝赋是供何力以及胶序余谓非也自昔临雍)
(释菜勒为圣典汉高以马上得天下纳陆生之言/喜 文学明帝 干戈甫定即为圜桥讲诵之举岂独)
(庙堂誉髦是厉兼寓弭乱销兵之策今太学且日进文/ 南顾用师非不抚 (第 36b 页)
(释菜勒为圣典汉高以马上得天下纳陆生之言/喜 文学明帝 干戈甫定即为圜桥讲诵之举岂独)
(庙堂誉髦是厉兼寓弭乱销兵之策今太学且日进文/ 南顾用师非不抚 (第 36b 页)
皆纪武王上祭于毕马融以谓毕文王墓则其礼
实推轮姫室后汉光武谒长陵者三有事十一陵
者四 孝明 率履勿越致甘露降树之异和安以下
举亦仅矣自晋迄明时或修述第史氏艳传以饬
仪度致感慕为极若 (第 10b 页)
实推轮姫室后汉光武谒长陵者三有事十一陵
者四 孝明 率履勿越致甘露降树之异和安以下
举亦仅矣自晋迄明时或修述第史氏艳传以饬
仪度致感慕为极若 (第 10b 页)
七梁进贤冠服折上巾公服七梁冠簪导九
旒冕簪导同箱在服南设罍洗酒馔旒冕冠巾及执事
者并如皇太子仪其日质 明皇帝 通天冠绛纱袍御文
德殿皇子自东房出内侍二人夹侍王府官从恭安之
乐作即席南向坐乐止掌冠者进折上巾北向跪 (第 10a 页)
旒冕簪导同箱在服南设罍洗酒馔旒冕冠巾及执事
者并如皇太子仪其日质 明皇帝 通天冠绛纱袍御文
德殿皇子自东房出内侍二人夹侍王府官从恭安之
乐作即席南向坐乐止掌冠者进折上巾北向跪 (第 10a 页)
分之一亦臣之精恳也敢刻金石而著其辞(按碑铭/系辞皆)
(总括本文之义他志皆于文后/另起段落殊失文体今改从一)其辞曰明 明皇帝 临
下有赫至德光天乾元启赜纬武勘乱经文御历孝
感神明义形金石仁覆华夏恩加蛮貊道冠巍巍威 (第 22a 页)
(总括本文之义他志皆于文后/另起段落殊失文体今改从一)其辞曰明 明皇帝 临
下有赫至德光天乾元启赜纬武勘乱经文御历孝
感神明义形金石仁覆华夏恩加蛮貊道冠巍巍威 (第 22a 页)
(道采访使其后或兼或否亦无定制上元二年始/分为东西川广德二年复合为一大历二年又分)
(为两川至今不改天宝三载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 明皇 巡幸车驾留五月至德二年改为成都府)
(置尹比东西二京号南都后复停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 (第 11a 页)
(为两川至今不改天宝三载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 明皇 巡幸车驾留五月至德二年改为成都府)
(置尹比东西二京号南都后复停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 (第 11a 页)
(褒同庾信从益州赵王出镇之蜀褒诗有奉和赵/王途中五韵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锦城遥可)
(望回鞍念此时之句隋杨雄持节入蜀迎/梁主 萧岿 者字从木以上皆宦游者也)
(郦道元水经注曰峨山县东北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于其处得遗咏虽神 (第 3a 页)
(望回鞍念此时之句隋杨雄持节入蜀迎/梁主 萧岿 者字从木以上皆宦游者也)
(郦道元水经注曰峨山县东北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于其处得遗咏虽神 (第 3a 页)
初亦沿旧乐至武帝时始定泰一后土乐诗光武中兴
至明帝时始改大予之名唐高祖造邦至太宗时孝孙
文收始定钟律 明皇 方成唐乐是知经启善述礼乐重
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国初亦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
乐太祖患其声高遂令和岘减一律 (第 21a 页)
至明帝时始改大予之名唐高祖造邦至太宗时孝孙
文收始定钟律 明皇 方成唐乐是知经启善述礼乐重
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国初亦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
乐太祖患其声高遂令和岘减一律 (第 2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