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地理類
目錄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詞曲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无漏智德种
子。能生无漏诸法。名为觉义。法尔本具有漏
无明种子。能生有漏诸法。名不觉义也。问。下
释觉
义云。谓心第一义性。即是一切如来
平等法身。说为本觉。何得以无漏种子释之。
答。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 …… (第 0432a 页)
无漏种子。全体真如。无增无
减。平等平等。故云始觉即本觉也。幸舍旧执
而痛思之。

二依义各释二。初 释觉
义。二释不觉义。初
中三。初总立本始两觉。二别辨本始两觉。三
总显四种大义。今初。

言觉义者。谓心 …… (第 0432a 页)
微尘亦复如是。此之谓也。思之。初 释觉

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 (第 0436c 页)
之三义故。
所求是佛佛即是觉。所度是生生即有情也。
此即全取所求所度之境。以彰能求能度之
人。即有财 释觉
悟智者。即始觉之智。情虑识
者。即六染等识。此亦全取所有觉智情识。以
立能有者名。亦有财释。所求是佛 (第 0314b 页)
。一略明二种觉义。二又以觉心原故
以下。广二种觉相。略中先明本觉。后明始觉。
初中有二。一显觉体。二 释觉
义。

言心体离念者 谓离妄念显无不觉也。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者 非唯无闇。无闇即
是智惠。光明遍照 (第 0230c 页)
也。第二广中有
三。初言云何为二者。问数发起。次言觉义
不觉义者。依数列名。所言以下。第三别解。先 释觉
义。后解不觉。觉中有二。先略。后广。略
中亦二。先本。后始。明本觉中。亦有二句。先
明本觉体。后释本 (第 0209a 页)
谓心体等者以心 释觉
以体释本故云心体。

清净觉者即是法身等者斯则摄用归体也意以法
身与彼本觉而为体故。

依此法身等者 (第 0133b 页)
。」

【释曰后引證晦明虽异月轮无二覆离纵殊本觉
唯一。】

「一切(至)到无上道。」

【释曰三徵 释觉
一生异有四一等有应齐难以诸 (第 0898b 页)

* 慧业
* 慧轮
* 玄恪(玄照名二人)
* 玄游(僧哲)
* 玄大梵 释觉
德新罗人。聪明广博。凡圣莫测也。新罗
既奉行佛教。人争归信。师以达智知世之可
化。谓曰迁乔必出谷。学 (第 1020a 页)
潭。烟迷古渡。
是真得洞上之宗。惜其不久住世间耳。

○孝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每宣诸山长老论道。唯 佛照禅师
最为知遇。淳熙初。住冷泉。宣入选德殿论
宗门事。五宿禁闱。从古未有也。 (第 0699b 页)
佛照
尝奏曰。陛下 …… (第 0699b 页)
前后宣诸山长老论道。如何。孝宗曰。难得似长老直
捷。 佛照
又奏曰。臣生长山林。语言粗疏。伏乞陛下宽
贷。孝宗曰。不妨这里与长老忘怀论道。前后赐诸山
偈语不为不 (第 0699c 页)
多。赐 佛照
者最为尊敬。圣语曰。大暑流
金石。寒风结冻云。梅华香度远。自有一枝春。 (第 0699c 页)
佛照

和之。一日。又批问 (第 0699c 页)
佛照
曰。世尊雪山修道六年。所成
者何事。请师明说。时 (第 0699c 页)
佛照
坐施主家斋。天使忽到。便
请回奏。照著语云。将谓陛下忘却。可谓无师自然之
智也。

○谁庵演。闽人。 …… (第 0699c 页)
皮好待你闻知。赚他五十三知识。败阙都卢纳向
伊。丛林竞传。后迁莆阳华严而终。

○洪首座。临川人。嗣 佛照。
出世洪之光孝。盖应漕使
尤延之之命。次任太守。旦望公参。须要诸山就公厅 …… (第 0699c 页)
文章。林下相逢
笑几场。踏著吾家关棙子。白衣拜相也寻常。湖海争
诵之。

○昙广南者。久依密庵。后在 佛照
会中为寮元。有化
盐颂云。合水和泥一处烹。水泥尽处雪华生。便能索
起辽天价。公验分明谁敢争。 (第 0700b 页)
佛照
喜曰。这广南蛮也
茆广。后住霅之道场。其道将振。而为有力者攘之。未
几。终于冷泉。

○雷庵受首座。 …… (第 0700b 页)
之。既
觉罔测。时刘枢密洪父帅金陵。以钟山招之。一住二
十年。中间因回禄复新之。岂偶然者哉。庆元初。 佛照
自五峰归育王。庆遂继踵。二年而没。信妙喜之言不 …… (第 0700b 页)
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绍兴末。涂
毒既没。而双径交代乃育王 佛照禅师。
入院之初。首
诣岩主塔头置祭。有义铦书记者为其文。兄弟甚推
其公。因笔录于此。使后之学者知祖宗流派其 (第 0704b 页)
六祖下第十七世(南岳下第十六世)

* (临济)天童应庵禅师(二则)
* 育王 佛照禅师(二则)
水庵师一禅师(一则)
* 六祖下第十八世(南岳下第十七世)

* (临济)彦充 (第 0481a 页)
𦦨过风第二头。不堪惆怅只堪愁。一声振鬣长鸣
后。万马皆瘖一战收。(北涧简)

【增收】明州育王德光 佛照禅师。
号拙庵。(嗣大慧)宋孝
宗召对。师举灵云颂直至如今更不疑。奏曰。那
里是他不疑处。帝曰。空手牵铁牛。 …… (第 0727a 页)
曰。

万机之暇探禅宗。中路宁堪憩六龙。空手牵牛过天
阙。紫宸深在妙高峰。(圭堂居士)

【增收】 佛照
因孝宗宣问。释迦佛入山六年。所成何事。
师对曰。将谓陛下忘却。 颂曰。

六年勤苦竟何如。为问君王记 (第 0727a 页)
「 心平似地量阔如天功垂后世卓识无前以文华国犹春行大地以道佐命若手捧大千宗儒护 释觉
后推先诚永明之转世继应化之圣贤」
#+END_VERSE


** 瑞塘居士(石香居士请) (第 0675b 页)
 直下说

 没文词
 识此意
 见吾师」
#+END_VERSE











** 密印禅寺碑记 释觉
范洪(宋人)

崇宁三年十一月大沩山密印禅寺火一夕而烬住
持僧海评移疾郡以子方者继焉未几而弃去寺规 (第 0768a 页)
此则妄念不能侵。诸法不能转。起灭无所从。知见
莫能立。故称为净。无可疑矣。如法等文。次 释觉
字。
即圆觉妙心。法界全体。法界者。且指事法界。谓一
一事法。各有界分。不相紊乱故。言如法界性者。谓 (第 0713b 页)
动故一句。如来云云一句。无知见故一句。如
法云云一句。初句徵问必俱遣斯成顺说之故。二
句虚空性故者。 释觉
乃实相性无不清净故有之
当遣。三句常不动故者。 (第 0630a 页)
释觉
平等住持常自现前
故无之当遣。合此二句 (第 0630a 页)
释觉
离于有无所以当有
无之俱遣。如来藏中者。清净觉也。无起灭者。无妄
能所。此句一相清净。无知见者。无妄 (第 0630a 页)
觉明。此句一
性清净。合此二句 释觉
清净所以离于有无。故当
有无之俱遣乃得名为净觉。如法界性者显发虚
空包裹无外。究竟圆满者。圆满慧性圆 (第 0630a 页)
合一切。遍
十方故者。唯一觉境不一不异。此句 释觉
常住所
以离于有无。故当有无之俱遣乃得名为随顺。合
文上科共成顺觉遍满科竟。
二结名成行。】

「是 (第 0630a 页)
 辨诠次 简法心 分别前方便 释修證。

一心奉请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拜观同上)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具缘 诃欲 弃
盖 调和 方便 正修 善发 觉魔 治
病 證果后附梁肃天台止观统例。及天台法
门议。

一心奉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拜观同上)

智者说。
释法相  释觉
意三昧名 释方便行
 明心相 入观门 證相门。

一心奉请四念处(拜观同上) (第 1000a 页)
能得之。犹未名善。今始名善。孤山曰。觉通如来智
同佛智也。今谓既至无疑之地则觉体通于如来
何必以智 释觉
乎。如前所云。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初地巳得此境界。犹是菩萨故云通如来耳。言佛
境界者。所谓一念三千即空 (第 0792a 页)
及天台法门议。
*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南烦北法)
智者大师说
辨法相第一。 释觉
意三昧名第二。释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观门第五。證相门第六。
*
四念处(四卷) 仝前号 (第 0157c 页)
昧了了常知。」

【亦别释其相此二句释本义即起信中常乐我净
义自性清净心义清凉不变自在义昭昭下二句 释觉
义即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
义。】
△四依义立名。

「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佛即觉义 (第 0763c 页)
今立(四)
* 二引同(而)
* 三结示(虽)
* 二释三种名(二)

* 一正 释觉
(二)

* 一略释(今)
* 二广释(三)

* 一标意为法源(诸) (第 0220a 页)
七法
且修性离合岂过修性不二门而但明于修二性一
及修性各三共三耳何得强增二十七法妄生疣赘
邪。

释觉
巳说见闻经云寤(五故切)者寤即觉也于中为
二初分文次梦者下随释文为四初释往佛所文为 (第 042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