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易類
書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傳記類
詔令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雜史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農家類
雜家類
法家類
儒家類
天文算法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洞神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象为水水体内实而有常故其流也足此通彼不至
 盈溢妄行此即其信也其信无论行于地中有常而
 不变即至行乎险阻而不盈如故初 何失
焉彼人之
 处险而信义不失者何以异此故曰有孚也维心亨
 者以二五刚而在中则刚实无伪心有主宰自能通 (第 48b 页)
 于位来之坎坎甚矣其有志于出险也惜其天质阴
 柔不足以往故戒之以勿用谕之以无功示之与往
 有功者异尔若论其志正坎道之所尚也其 何失
(第 66b 页)
 (终无咎惟睽坎之时为然○何氏楷曰贰副也谓樽/酒而副以簋也礼天子大臣出会诸侯主国樽棜簋)
 (副是/也)
 (案簋贰之说 何氏得之)

(第 38b 页)
  无意义害名教者有焉独此稍平然亦非本义
 榖梁曰称人以杀杀有罪也祝吁之挈失嫌也其月
 谨之也
  州吁不称国蒙上国字也不称公子未三命也
  失
嫌之有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左氏曰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案众之云与公羊众立之辞略同但不若公羊语 (第 44b 页)
  其大夫乎
郭公

 公羊曰郭公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郭公者
 失
地之君也
 榖梁曰郭公赤盖郭公也何为名也礼诸侯无外归
 之义外归非正也
  赵氏曰赤者曹公子也郭公自 (第 25b 页)
  此义不拂于经特以其复而剩之耳

二十年春新作南门
 谷梁曰南门者法门也
  啖氏曰案南门者城之南门耳何用法门之说
夏郜子来朝
 公羊曰郜子者 何失
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
  赵氏曰经无异文公羊无所据也刘氏曰若失地
  之君何得言朝朝者施于有国有 (第 15a 页)
  君迫于不得已而出奔也愚谓若郕太子未为君
  而以二邑出奔一叛贼耳安有虚尊其为诸侯而
  不书地之理哉左氏闻见虽博而昧理如此
 公羊曰盛伯者 何失
地之君也何以不名兄弟辞也
  赵氏曰若以为兄弟之国不书名曹伯阳卫侯衎
  何书乎刘氏曰邢迁于夷仪此自 (第 16b 页)
 之约所以不可偏废也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刚而不中能无失乎复即命渝安贞则改过迁善以
 柔济之又 何失
之有焉
九五讼元吉
 传义俱以元为听讼得平亦是近见高子说此爻独
 以为使民无讼此不易之论也初不永三不 (第 40a 页)
 勉强好胜之心一变而安于正道则与物无竞何吉
 如之人我一体原是无讼故二曰归四曰复当讼之
 时皆以胜为得计故象以不失慰之讼则有失不讼
 更有 何失
不失则安者愈安终无变计矣不失正解
 吉字以理之得失为吉凶非以讼之祸福为吉凶也
 渝变也即春秋渝平之渝 (第 43b 页)
于巷未失道也
王后相接当在宫庭之内今相遇于巷似非所由之正道不知乖违之时与处常有异于巷之遇非野合也于道 何失
乎此即丧马勿逐自复之义失道二字 (第 17a 页)
(此爻不拯其随二句诸家皆以六二不能拯救九三之失二心不快言不知九三乃艮其背者二既艮其背尚 何失
之可患而待二之拯乎若不拯而心遂不快是二之心先不能安其所止矣其何以拯人况二方称腓旋又称心忽上忽下其位亦 (第 14b 页)
 也○王童溪曰孟子于齐王好色好货好勇之对此

 委曲宛转以觊其遇合者也然以太王公刘文武言
 则虽遇主于巷 何失
道之有○杨诚斋曰此圣人合
 九二六五之睽也○赵复斋曰二五阳下阴上体睽
 而情合阳喜上阴喜下故二者适相 (第 42a 页)
 九二为初三所掩又陷焉陷亦掩也兑为口有言也
 下无应不信也○赵复斋曰不曰险而说者以说处
 险有致力之义○赵汴水曰不失其所句绝无入而
 不自得 何失
所之有不挠而折于困不躁而重其困
 斯为刚中之善○王秋山曰无咎之道所以戒九二 (第 2b 页)
 亲尽则毁乎皆未可执一以相訾也古者不降上下
 各以其亲至周方增尊贵降绝之礼子夏尊卑之言
 是论位非论分 何失
之有要之周礼尚爵太重似非
 至义目见子孙贵倨妄自尊大无复念德本始之意
 记讥周文之敝贼而蔽者此类谓与 (第 60a 页)
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
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愚谓得其所则安敬则 得之失
其所则悖不敬则失之
故曰钦厥止○惟圣人然后能安汝止君子则当敬其
止盖人不敬则心无主心无主则静易昏动易 …… (第 50a 页)
○惟固有时训思然经文上二句曰思下二句曰惟则
似宜二义朱子以此惟为惟明后之惟最为 得之
前能
视远谓之明一段正是此说但蔡传不如此○由家以
及朝廷孝恭为首由朝廷以及天下聪明为大○朕承
王之休 …… (第 58a 页)
一德而已尧舜禹汤 得之
则治太康夏桀失之则乱与
治同道如敬天法祖尊贤爱民自尧舜三王以至千百
世之下有贤君者出其道必同道同者为 …… (第 60a 页)
真实工夫所自 得之
妙直以告太甲不避其辞之直也
孟子言伊尹不有天下相汤以王于天下尹汤同德而
受天命圣贤于此以德言不以位言 …… (第 67a 页)
当终始有
常日新其德而庶官左右必贤才必其人任君子必专
防小人必密者正以于此失之则足以为一德之累于
得之
则足以为一德之助也小人蛊惑其君则不间
断于己亦必间断于人矣官庶官也左右辅相也其人
谓其道德足以为师为 (第 69a 页)
灭明皆展舆/党大厖常仪靡莒二邑弃人谓夺群公子秩诗大雅)
(言无与竞者惟得人也○舍其/弑父之罪而咎弃人 何失
类也)
四年秋九月取鄫言易也莒乱著丘公立而不抚鄫鄫 …… (第 21b 页)
灭吴彘武伯名以吴夷也图伯要盟而妄执非可/据卫与鲁宋盟差次宜执鲁兹与类故同之羔惟两举)
(所见武伯自 得之
卫也)
二十一年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
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
为二 (第 37b 页)
 之性顺时以进退者也其曰观我生而进必曰吾学
 可成乎吾业可精乎吾道果足以致君泽民乎如是
 而进必不触于藩不入于坎窞之凶矣其进也 何失
 
道之有其曰观我生而退必曰吾学问有未至乎吾
 德业有未进修乎吾果无偷生全躯之悔洁身乱伦
 之过乎如是而 (第 39a 页)
退必不困于石不据于蒺藜其退也

  何失
道之有昔伊尹拜成汤再三之聘则幡然有为
 不苟退也漆雕开闻夫子使仕之言则退然自逊不
 苟进也是二子者观 (第 39b 页)
 好货之说好勇也亦对以文武好勇之说此委曲宛

 转以觊其遇合者然也比遇主于巷 何失
道之有商
 鞅之说秦帝不入则王王不入则霸此虽有遇合失
 道多矣能无咎乎杨氏曰九二刚正之大臣遇六五
  (第 39b 页)
  (离离坎中孚小过小过中孚八体既交而后五十/六卦反复循行使前无重卦之疑后无再重之失)
  (于两用叶谐而双行互应之为无憾乎曰是 何失/
之有反复则皆反复对化则皆对化犹之八交泰)
  (否否泰随蛊蛊随渐归未既其反复对化固自在/也何必尽为对 (第 35a 页)
 大壮观第四十
大壮利贞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正曰阳而骤阴刚而骤柔荏苒之丝与弦相求望/望之视厥志未纳迟迟之来厥悔未及名位犹存)
  (中立 何失
诗曰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晋需第四十一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 (第 1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