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剑铭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神胜万里伏(陶弘景《刀剑录》)。
酬华阳陶先生诗 南梁 · 沈约
押元韵
三清未可觌,一气且空存。
所愿回光景,拯难拔危魂。
若蒙丸(陶隐居传作九。金薤记同。)丹赠,岂惧六龙奔(○陶隐居传。金薤记。《诗纪》七十三。)。
还园宅奉酬华阳先生诗 南梁 · 沈约
押质韵
早欲寻名山,期待婚嫁毕。
二事虽云已,此外复非一。
忽闻龙图至,仍睹荣光溢。
副朝首八元,开壤赋千室。
冠缨曾弗露,风雨未尝栉。
鸣玉响洞门,金蝉映朝日。
惭无小人报,徒叨令尹秩。
岂忘平生怀,靡盬不遑恤(○陶隐居传。金薤记。《诗纪》七十三。)。
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 南梁 · 沈约
押萧韵
侧闻上士说,尺木乃腾霄。
云骈不展地,仙居多丽樵。
卧待三芝秀,坐对百神朝。
衔书必青鸟,佳客信龙镳。
非止灵桃实,方见大椿凋(○陶隐居传作酬华阳先生。金薤记作华阳先生登楼不下赠呈。《类聚》七十八作陶先生登楼不得下诗。《诗纪》七十三。)。
奉华阳王外兵诗 南梁 · 沈约
押质韵
金薤记云。隐居别易氏号。
餐玉驻年龄,吞霞反容质。
眇识青丘树,回见扶桑日。
烂熳蜃云舒,嵚崟山海出(○陶隐居。金薤记。《诗纪》七十三。)。
授蔡法度廷尉制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门下:民命所悬,系乎三尺;止杀除残,实由乎此。是以皋陶作士,五刑惟明;于张莅官,世无冤狱。且汉代律书,出乎小杜。吴雄以三世法家,继为理职;郭恭以律学通明,仍业司士。爰及晋氏,此风未泯叔则元凯,并各名家。自兹厥后,斯尚渐薄。迄至于今,损弃顿尽。衣冠士子,耻复用心。州郡奸吏,恣其取舍,舞文弄法,非止一涂。朕膺天受命,为兆民主,每一念此,忘寝与食。尚书删定左曹郎中蔡法度,少好律书,明晓法令,世之所废,笃志不怠。至于章句舛滞,名程乖碍,莫不斟酌厥里,允得其门。方欲寄以国刑,开示后学,文才取士,岂有定方?自世道浇流,浮伪云起,量计多少,辩校锥刀。若遵往从旧,守而勿失,岂所以轨仪上世,垂风于后。宜加褒擢,弗系常阶。可守廷尉卿,主者施行(《文苑英华》三百九十七)。
求才诏(景和元年八月) 南朝宋 · 刘子业
出处:全宋文卷七
昔凝神伫逸,磻溪赞道,湛虑思才,傅岩毗化。朕位御三极,风澄万宇,资鈇电断,正卯斯戮。思所以仰宣遗烈,俯弘景祚,每结梦庖鼎,瞻言板筑,有劬日昃,无忘昧旦。可甄访郡国,招聘闾部,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遁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识,干事治民,务加旌举,随才引擢。庶官克顺,彝伦咸叙。主者精加详括,称朕意焉(《宋书·前废帝纪》。)。
告游篇 南梁 · 陶弘景
押词韵第六部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陶隐居集。茅山志十。《诗纪》八十九。)。
胡笳曲 南梁 · 陶弘景
押文韵
自戾飞天历,与夺徒纷纭。
百年三五代,终是甲辰君(○陶隐居集。文苑英华二百十一。《乐府诗集》五十九。《诗纪》八十九。)。
寒夜怨 南梁 · 陶弘景
夜云生。
夜鸿惊。
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
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月微。
寒风紧。
愁心绝。
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
思来谁能忍(○陶隐居集作寒夜愁。《乐府诗集》七十六。广《文选》十三。《诗纪》八十九。)。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答齐高帝诏。) 南梁 · 陶弘景
押文韵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茅山志二十八引金薤记作答诏问。《太平广记》三百二引谈薮。《诗纪》八十九。)。
题所居壁 南梁 · 陶弘景
押东韵
南史曰:弘景妙解术数。逆知梁祚覆没。预制诗秘在箧里。化后门人方稍出之。大同末。士人竞谈玄理。不习武事。后侯景篡。果居昭阳殿。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
不言昭阳殿,化作单于宫(○陶隐居集。南史本传。隋书五行志。《御览》五百五引梁书。《太平广记》十五。《诗纪》八十九。)。
瘗鹤铭 南梁 · 陶弘景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奚夺我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我□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浮丘著经。
余欲无言,尔也何明。
雷门去鼓,华表留形。
义唯仿佛,事亦微冥。
尔将何之,解化□□。
西竹法里,厥土惟宁。
后荡洪流,前固重扃。
左取曹国,右割□□。
山阴爽垲,势掩华亭。
爰集真侣,瘗尔作铭(碑拓本,又汪土鋐瘗鹤铭《改》。案碑题华阳真逸撰,黄长睿《东观馀论》董𠧴《广川书跋》以为陶隐居,胡仔《渔隐丛话》引《西清吾话》云《道藏》《陶隐居外传》号华阳真逸。)。
水仙赋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淼漫八海,汯汨九河。中天起浪,分地漫波。东卷长桑日窟,西斡龙筑月阿。乃者潼关不壅,石门己开。导江出汉,浮济达淮。漳渠水府,包山洞台。娥英之所游往,琴冯是焉去来。或穷发送鹏,咸池浴日。随云濯金浆之汧,追霞采建木之实。弄珠于渊客之庭,卷绡乎鲛人之室。此真亶矣。至于碧岩无雾,绿水不风。飞轩纼凤,游𨐆驾鸿。上朝紫殿,还觐青宫。进麾八老,顾扐四童。拊洞阴之磬,张玄圃之璈酎丹穴之酌,荐麟洲之肴。安期奉枣,王母送桃。锦旌丽日,羽衣拂霄。又其英矣。及秋水方至,层涛架山。各巡封隩,来赍王言。选奇于河侯之府,出宝于骊龙之川。夜光烛月,洪贝充辕。亦其环矣。若夫层城瑶馆,缙云琼阁,黄帝所以觞百神也。涂山石帐,天石翠幕,夏禹所以集群臣也。岷嶓交错,上贯井络,穷汉硱磳,横带玉绳。浸汤泉于桂渚,涌沸壑于金陵。崩沙转石,惊湍走沫。绝壁飞流,万丈悬濑。奔激芒砀之闲,驰骛壶口之外。逮乎璇纲运极,九六数翻。用谋西汉,受事龙门。小周姒后,初会妫前。平阴钜鹿,再化为渊。清河渤海,三成桑田。抚二仪以恻怆,眺万兆以流连。佥自安于蝣晷,编无羡于鹄年。皆松下之一物,又奚足以语仙。嗟乎!循有生之造物,固莫灵于在人。宁不踵武于象帝,入妙门而自宾。苟沦形而无晓,与蝼蚁而为尘。亦有先觉之秀。独往之英,窥若士于蒙縠,求吕梁于石城。从务光于底柱,索龙威于洞庭。迎九玄于金阙,谒三素于玉清。更天地而弥固,终逍遥以长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艺文类聚》七十八。)。
答释昙鸾书(案:唐释法琳《辩正论》引作《答大鸾法师书》)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真应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辩正确》引作「采汲」)花水,端襟敛思,伫聆警锡也(《续高僧传》。《辩正论》有《弟子华阳陶弘景和南》九字)。
寻山志(《道成长藏》本《华阳掏隐居集》一有「年十五作」四字)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倦世情之易挠,乃杖策而寻山,既沿幽以达峻,实穷阻而备艰。渺游心其未已,方际夕乎云根。欣夫得志者忘形,遗形者神存。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岩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玄虽远其必存,累无大而不忘。害马之弊既去,解牛之刀乃王。物我之情虽均,因以济吾之所尚也。若夫飞声西岳,邀利东陵,楚湘之洁,吴江之矜。轻死重气,名贵于身。迷真晦道,余所弗丞。袭衣缝掖,端委章甫。徘徊廊庙,趋翔庭宇。传氏百王,流芳世绪。负德叨荣,吾未敢许。尔乃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庭虚月映,琴响风哀。夕鸟依檐,暮兽争来。时复历近垄,寻远峦。坐盘石,望平原。日负嶂以共隐,月披云而出山。风下松而含曲,泉潆石而生文。草靃靃以拂露,鹿飙飙而来群。扪虚萝以入谷,傍洪潭而比清。照石壁以端色,攀桂枝而齐贞。亟扈兰而佩蕙,及春鴂之未鸣。且含怀以屏气,待惠风而舒情。乃乘兴而遂往,遵岩路以远游,伫天维而摽思,𢠳恍忽而莫求。眺回江之淼漫,眩叠嶂之相稠。日斜云而色黛,风过水而安流。触嵚岑而起巘,值阔达而成洲。石孤耸而独绝,岸悬天而似浮。缘磴道其过半,魂渺渺而无忧。悟伯昏之倜宕,蹑千仞而神休。遂乃凌岩峭,至松门。背通林,面长源。右联山而无际,左凭海而齐天。竹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迎蝉。鸥双双而赴水,鹭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泛滥,归田兮翱翔。此漭滥之足乐,意斯龄之不长。悼菌蟪之危促,羡灵椿兮未央。虽鹏鴳之异类,托逍遥乎一方。愿敷衽以远诉,思扣朝而陈辞。至赤城兮一憩,遇王子而宿之。仰彭涓兮弗远,必长年兮可期。及榆光之未暮,将寻山而采芝。去采芝兮入深涧,深涧幽兮路窈窕。窈窕路兮终无曙,深涧深兮未曾晓。高松上兮亟停云,低萝下兮屡迷鸟。鸟迷萝兮缤缤,云停松兮纷纷。停云游兮安泊,离鸟栖兮索群。嗟群泊其无所,思参差而谁闻。既穷目以无阂(缺一句。)。问渔人以前路,指示余以蓬莱。曰果尔以寻山之志,馆尔以招仙之台(缺一句。)。就瀛水以通怀。谓万感其已会,亦千念而必谐。竟莫知其所跻(缺一句。),反无形于寂寞,长超忽乎尘埃(《道藏》尊字《陶隐居集》,《艺文类聚》三十六。)。
发真隐诀序(《道藏》本「尊」字号《华阳陶隐居集》上「发」作「登」)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脩事字两卷,于时亦粗谓委密;顷岩居务静,颇得恭洁,试就遵用,犹多阙略,今更反覆研精(《道藏》作「构」),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一字一句,皆有事(原作「字」,今据《道藏》本校改)旨,或论有以入无,或据显而知隐,或推机而得宗,或引彼以明此,自非闲练经书,精涉道教者,率然览之,犹观海尔;必须详究委曲,乃当晓其所以,故道备七篇,义同高品。尝闻古言:非知之难,其在行之。意非学之难,解学难也,屡见有人,得两三卷书,五六条事,谓理尽纸上(原脱,据《道藏》本补),便入山脩用,动积岁月,愈久昏迷,是未造门墙,何由眄其帷席?试略问粗处,已自茫然,皆答言经说止如此,但谨依存行耳。乃颇复开动端萌,序导津流,若直智尚许人,脱能欣尔感悟,询访是非;至于愚迷矜固者,便径道君何以穿凿异同,评论圣文;或有自执己见,或云承师旧法,永无启发对扬之怀;此例不少,可为痛心。夫经之为言径也,经者,常也,通也,谓常通而无滞,亦犹布帛之有经耳,必须铨综纬绪,仅乃成功,若机关疏越,杼轴乖谬,安能斐然成文?真人立象垂训,本不为朦狡设言,故每标通衢,而恒略曲径,知可教之士,自当观其隅辙。凡五经子史,爰及赋颂,尚历代注释,犹不能辨,况玄妙之秘途,绝领之奇篇,而可不探括冲隐,穷思寂昧者乎?既撰此真诀(《道藏》本作「粗立」二字),乃辍书而叹曰:若使顾玄子(《道藏》本作「平」)在此,乃当知我心理所得,几于天人之际,往矣如何,孰与言哉,方将寄(原脱,据《道藏》本补)之于玄会耳(本集。《道藏》「尊」字号《华阳陶隐居集》)。
本草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隐居先生在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馀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弥彰,文王孔子,彖象击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多更脩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十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今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例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耳(《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
肘后百一方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太岁庾辰,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芳远裔者,莫过于撰述,见葛氏《肘后救卒方》,殊足申一隅之思。夫生民之所为大患,莫急乎疾疹,疾疹而弗治,犹救火而不以水也。今辇掖左右,师药易寻,郊郭之外,已自难值,况穷村迥陌,遥山绝浦,其间夭枉,焉可胜言。方术之书,卷帙徒烦,拯济盖寡,就欲披览,回惑多端,抱朴此制,实为深益,然尚有阙漏,未尽其善,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以箴规心行;今予撰此,盖欲卫辅我躬。且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身宜自想,上自通人,下逮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余又别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证候,因药变通,而并是大治,非穷居所资,若华轩鼎室,亦宜修省耳。葛氏序云:可以施于贫家野居。然亦不止如是,今缙绅君子,若常处间佚,乃可师药有方;脱从禄外邑,将命远途,或祗直禁闱,晨宵闭隔,或羁束戎阵,城垒严阻,忽惊急仓卒,唯拱手相看,孰若便探之枕笥,则可庸竖成医。故备论节度,使晓然无滞,一披条领,无使过差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艺文类聚》七十五。)。
相经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相者,盖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气貌,亦犹事先谋而后动,心先动而后应,表里相感,莫知所以然。且富贵寿夭,各值其数,董贤甫在弱冠,便位过三公,赀半于国,而裁出三十,身摧家破;冯唐裤穿郎署,杨雄壁立高阁,而并至白首;或垂老玉食,而官不过尉史;或颖慧若神,仅至龆龀;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此又明其偏有得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