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权从事德舆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权三从事足下。传吏至。
辱书。谬蒙发扬。
殊增悚恧。观其立言典丽。
文明意精。实耳目所未接也。
幸甚幸甚。贫道隳名之人。
万虑都尽。强留诗道。
以乐性情。盖繇瞥起馀尘未泯。
岂有健羡于其间哉。初贫道闻足下盛名。
未睹制述。因问越僧灵澈□古豆卢次方。
佥曰杨马之流。贫道以二子之言。
心期足下。日已久矣。
但未识长卿子云之面。所恨耳。
先辈作者故李员外遐叔。故皇甫补阙茂正。
严秘书正文。故房吴县元警。
阎评事士和。故朱拾遗长通
处士韦。此数子。
畴昔为林下之游。遐叔当时极许贫道四十韵之作。
其略曰。中宵发耳目。
形静神不役。色天夜清迥。
花漏明滴沥。东风吹杉梧。
幽月到石壁。此中一悟心。
可与千载敌。又曰。
不然作山计。改服乘下泽
君隳元亮冠。我脱潜师屐。
各倚高松根。共逃金闺籍
又能秀二祖义门赞。其略曰。
二公之心。如月如日。
四方无云。当空而出。
遐叔因此相重。元警著道交论。
比于高云独鹤。意谓关于诗而不关于事。
贫道亦无推焉。今再遇足下见知。
则东山遗民。时免檘琴绝弦于知已矣。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
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
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
心无营营。虽然。
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公远之友豆卢次方才识超迈。所得经奇。
飘飘然有淩云之气而不轻浮。此乃山僧惠眼远见。
亦尝与论物理。极天人之际。
言至正。意不虚诞。
足下精鉴。岂无此子乎。
在于贫道。不得不言耳。
承索弊文。见已缮写。
元二十一判官木夹中缄封甚难。以此未及寄上。
彼来使无限请近作三五章至至之言。旁通我法。
伫以适山情助禅教耳。幸甚。
十二月二十日皎然白。
伯均字序 北宋 · 李昭玘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一、《乐静集》卷七
南阳晁子过余曰:「公秉名,伯父所命也,取周诗『秉国之均』为义,愿请字左右,敬从教」。
余因即其义字之曰伯均
伯均之理固有本,为子详说之。
世俗之言薄等厚、小齐大,割疣补劓,断胫加足,一视同情,乃谓之均,非也。
此小仁私智,信情灭理,自以谓得尽物之心,不知抢攘剖击之患自此始矣。
天之于物,寒往则暑随之,春生则秋杀之,一雨即润,一风即动,不为大者馀、小者损,乘其运之相推,付其分之自宜,即参而该,更先后而一,此均之义也。
地道亦然,陵高泽深,水湿火燥,金沈木浮,翼飞角逐,若违若从,若离若合,各正性命,混为一区,所均亦大矣。
有人道焉,贵食肉,贱食藿,君子乘,小人徒,贤役不肖,不能事能,尊则数隆,卑则数杀,使人以域守、以畔立,靡然听顺而无怨争者,各得其均故也。
天地阴阳,犹不能反物以行其私,任人之事者,不以好恶取舍累其心,从其理之当得,则不待斟酌推移,而天下平矣。
必曰吾能贵,吾能贱,可进可抑,可与可夺,不任其均,而惟其均之者在我,其克济者鲜矣。
斗斛权衡,不为怨府,至公之所寄也。
轻重虚满,一有心焉,则无以信于人,操之者罪也。
晁氏,汉家令后。
文庄公以亮直忠厚参真宗政事,推大公至正以服天下,而天下称其贤。
吾子四世孙也,好学有远致,以名节自励,异日必能似之,吾子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