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南轩独坐 宋 · 余芑舒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往来都是由天造,妙处何须更我为。
但向物初看老子,恍然身外有婴儿。
刘子冶字说 宋 · 熊庆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乙集卷一
刘氏子鍊生十有五年而不改童心,厥明年,乃以父命而加冠焉。
冠者何?
将以责成人之道也。
鍊乎鍊乎,其弃尔幼志,尽为人之事乎,尽为人子者之礼乎。
冠必以字,字必以序。
今欲以子冶训而字,敢申序针义焉。
五行五常,形气非异。
维乾为金,合兑之义。
大哉义乎!
曰金之神。
钞鋈鈏错,各无常名。
天地为炉,融会材质。
至精至刚,百鍊之力。
烈烈火城,鼓鞴具宜。
造化为工,居然器之。
或为太阿,或为大吕。
是有命焉,冶者攸上。
踊跃而言,是诚何祥?
既乖物初,复违天常。
愿言在镕,自别良窳。
毋使匠师,独用心苦。
纪先训 其二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慈湖先生遗书补编
道非言语之所及,非思量之所至。
学者言多则散学力。
学有进时,如龙换骨,如鸟脱毛,身与心皆轻安,享福无已。
人知学进,其处世如享醇酒,怡怡融融。
有志可以夺造化。
人或有志,学无不成,无问智愚利钝也。
人之举动,皆有妙用。
不夺于味,饮食自然甘美。
从事于味,则己作主;
从事于味,则物作主。
处世采取众人之善而用之,则不劳矣。
君子以国为先,祖宗次之。
居官以民为先,子孙次之。
食不语,为学到日,自然如此。
万事由理耳,人言由我,故失。
立家有法度,人不敢慢易。
交易之道,我之心如彼之心,则平矣。
货一物者其价增,置一物者其价减,物初无补,徒置身于小人之域。
外国使命乃宾客也,宾客之义有爱敬焉。
至于论国事,亦自有理。
以理从事,则优游不迫。
或有忌心,或有胜心,则与理相违,故劳神,故招祸兴戎。
言语不可以化人,惟心可以化人。
学问贵于见端的,或者望风承受,盖为聪明所累。
知人而善用,其人固可嘉矣。
然知自己而善用其己,则学尤高。
非无我则不能也。
学欲至于无疑惑之地。
动静语默,皆天性也。
人谓我为之,是将黄金作顽铁用耳。
学者涵养有道,则气味和雅,言语閒静,临事而如无事。
处世遵承法度,不失大人君子之体。
夫有变更者,莫不虑其有失。
然遵承法度,纵失所失亦轻。
或出于私见而有失,则所失重。
大人君子于法度有变更者,盖不得已。
不逐物而得理,此时如丸珠在盘,无所凝滞。
善教人者今日能善其类,他日国家取而用之,则泽及天下。
善治国者必以德教,德教行则治道成。
彼忧财用与畏夷狄者,不足语此。
时论有以夷狄为畏,财用为忧,先公曰:「宰相优劣,但以此考验」。
实心无所往而不可,盖实心一也。
可以应天下之万变。
大舜之心即瞽瞍底豫之心,瞽瞍底豫之心即大舜之心。
人以念虑为心,是致为学疲劳。
或自觉,则见本心矣。
吾往者质甚不美,每以小人自目。
所幸者有志,复不自执己私,有公论。
虽气习如山岳,如胶漆,而常自觉。
一日气习分离,如岩崖崩倒。
如是者三日,自后身寖轻矣。
天下之事惟一理。
哀公以年饥用不足问于有若,有若对以「盍彻」。
夫盍彻,正而已矣。
四时正则万物生,人伦正则天下治
事无巨细,凡有所成,皆成于正。
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茍不以财用养民,焉能臻此?
后人之常患财用之不足,故不以有若、子路求之乎?
君子不以财用未足为忧,而以此理为虑。
达之则超出物表,而足以宰天下事物,治道不足患。
欲言之时与无言之时同,则学精矣。
智则好问而乐,无智则自用而忧。
中国伐夷狄,当出于不得已,如使长子杀季子也。
为安天下之民,天使我伐之则伐之。
锋刃之下有所杀伤,如割己体。
常情喜,一人未必可喜,但与吾合则喜也。
怒,一人未必可怒,但逆吾意则怒之耳。
家事处置了则休,不必留滞在心。
字画虽小,亦欲端谨。
閒书当与特书同。
道会是不会。
立家有道,则邻里悦而归之,以是为验。
学者或无志,久久与流俗同。
女子不可多言笑。
事无大小,有志者皆得之。
窃盗取地窟,一锹复一锹,不敢作声,不敢思量他事,但一心求彻。
学者似之,不患所学不成也。
古人每事廉谨,无求于人,谁得此真味?
虽小儿,不可令观戏玩。
恶心未萌时,与学成就时一般。
惟无憎恶人之心者,乃能劝戒人。
有憎恶人之心者,其劝人必不服。
古制散亡,因论丧礼,曰五服一也,知一乃能知五;
知五知一,乃能分别等差而不乱。
吾家稍整丧礼,不必恤外议。
缌麻小功有疑,则服大功。
一日閒步到蔬园,顾谓园仆:「吾蔬间为盗者窃取,汝有何计防閒」?
园仆姓余者曰:「须拚少分与盗者乃可」。
先公因顾某欣然曰:「余即吾师也」。
吾意释然。
子弟读礼,不可以世俗讳忌,特缺其礼。
令某书之册,以示人。
君子仕宦或有升擢,自顾其材不足则辞之,于义为当,于身则荣。
才不称职,君子耻之。
汝辈谋屋,先须筑一片基址。
且道如何是基址?
务廉谨是基址,学安静是基址,此一片基址极好。
若欲将钱急于营图架屋,便错。
因及娄师德唾面自乾,语曰:「且道唾面从那里来」?
有对者,俱未当意,徐曰:「从动心处来。
此心才动,唾即劈面而来也」。
人之本心本自寂然。
乡土无雁,好事者婚礼必欲致雁。
使天地间都无雁,则圣人定礼亦必欲奠雁乎?
当别有物也,但以义通之耳。
受人寄托,必周留神。
一日以墨汁泼粥,而食粥罢,谓某辈曰:「吾向来恶粥色黑者,今日微黑耳,便起恶心,故浇以墨」。
治人不在威,得理则人敬服。
如四三伯,临事通变寡怒,人自不犯。
死之日,邻里下泪。
不独大底是学,小底亦是学。
一语之差,一事之不中,虽极微小,吾以为其大如天,何故?
道却无大小。
后生不可呼长上字,虽非当面亦不可。
吾向者尝恨己过难除,知他几番泪下,几番自拳。
子弟可游山,不可下棋。
小儿许用胡哮,不可放纸鸢。
他皆仿此。
奴婢病,常令照管汤药饮食。
儿女不责备他聪明。
小儿渐长,欲行约束,不可遽。
明年欲行,今岁先谕之,以宽为贵。
道无大小,何处非道?
当于日用中求之。
衣服饮食,道也。
娶妻生子,道也。
动静语默,道也。
但无所贪,正而不邪,则道不求而自得。
傥有志于学,见贤者亦学也,见不贤者亦学也,喜乐亦学也,忧苦亦学也。
学至此,学乃吾之全体。
智,我所自有,不患无智。
心不动,日用常情,物至自明,事至自应,如明镜止水,毫发无差。
万事无非天命,不达,则止见人为处世劳苦。
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余不遇哉」!
女子字人,能敬夫,能奉祀,事舅姑有道,则为父母之荣。
往者申屠一郎以孝闻于乡里,丰清敏诸人多访之。
母在堂,未尝不冠带,衫止皂带。
有家者起不可不早,食不可不齐,于此可以观家之兴衰。
使财物宽馀,当置产业一顷,以充接延贤者与夫给助之费。
吾家命新生乳名不可务尖新。
吾今之乐,不可量也。
尝被窃盗,其明日食罢,从容曰:「吾夜来闻婢惊告有盗时,吾心止如此。
已而告所亡物多,吾心亦止如此。
今吾心亦止如此」。
近世有以小道与其门人讲习,学者宗仰,语录流行,人服其笃行,遂信其说。
其说固多矣,而害道者亦多,遗患颇深。
坒槛坠地,他日语人曰:「我当正坠未及地时,吾心怡然甚安」。
先公平时常拱手,拱而寝,拱而寤。
一日偶跌仆,拱手如故,神色不动。
某自少便见先公轻财好施,他日语次某曰:「大人轻财好施惠,乃出于天资」。
先公曰:「不然,吾资吝啬,后知非而改,故然」。
淳熙十三年家书云:「汝勉吾为西湖之游,吾已尝游。
今日无处不西湖,无时不西湖。
人朝夕区区,皆由有己。
及问其所以为己,却又不识。
人好思量,于此思量」。
向有郡守以善听讼称,有哑者执白纸,遽令枷项示众,乃密使人伺之道路。
有云:「哑者诚屈,昨日遭某人拳,今日却枷项」。
伺者以言入,遂直其讼。
太守以为得计,郡中亦称之。
吾窃不取,是使部民习诈,非善教也。
人心本自清明,本自善;
其有恶,乃妄心尔。
因其不达,执以为我,被客来作主,迷失本心。
达「血气」二字则无我矣。
贤者干事,谨终如始,一事未毕,彼事不为。
彼事功虽倍,亦不顾。
十百千万,皆本于一,一事办,则十百千万存乎其中。
人之溺见,在庸愚犹轻,在高明之士则重。
此溺见不自觉,惟他人知之。
近有一高明之士,著《地理图志》,文书浩繁,亦善,第恐颜子未暇及此。
先公尝言:「吾少时忿懥甚,知非力改」。
某自童稚已见先公凡百容耐,其后见有极微之人无礼,先公怡然不以介意。
使有牧童呼我来前,曰:「我教汝」!
我亦敬听其教。
尝置小箧,实豆其中,以记过念多少。
每自置多言之戒,晚年益简默。
拱而行,拱而坐,湛然终日,几于无言。
每曰:「吾今日一无思虑」。
举足不敬,即为不敬。
拈一草不敬,即为不敬。
人皆有一我,故不见道,虽名士难逃此患,遂以聪明为道。
释氏谓之认贼为子。
为天下,后世知其名,而所以为善。
今人点妆贤者之名归己,于有异矣。
傥得之心,则无我,无我则自然日进,不待修为。
吾家当行七事:好善、平直、谦虚、容物、长厚、质朴、俭约。
此可以成身,可以成家,而道在其中(《慈湖先生遗书》卷一七。)
用心太过,则事不成。
见利□处必有祸。
贤者处世,□为货利□□要与心论,全胜高谈。
为学者,观彼贤,则知己之不肖;
彼远大,则知己之疏□;
彼有勇,则知己之懦弱。
于此有耻,则所学未有不成者也。
学者或与小人较,则所学已见其不远。
吾才不足。
虽然,才不足,则使人进学。
迩日知学之不可缓,至于寝食不安,以此故得气习日销。
处世自有理,□用不必太自尽。
识□则所学成就。
自蔽者寻不见。
为学当与心论,无以□□□□论,乃为己学也。
□与味合,此则性也。
心□□□□遂成贫。
尚志□□观□求友□□实。
觉得念起便休。
公安黄叔万鲁斋 其二 南宋 · 曾丰
 押词韵第三部
试推学之功,但自好(四库本作孝)而始。
设令太聪明,视孝绪馀尔。
公安黄令君,少钝壮(原作壮钝,据四库本乙)而锐。
不受青云吞,犹坐黄卷累。
开囊包物初,落笔洒胸次。
锋芒莫敢撄,古剑发新砺。
骎骎进未休,冉冉老将至。
以鲁揭其斋,盖是少时事。
云胡不辄更,无乃有所为。
新收汗马心,蚤作蛰雷计。
音容成老翁,情性复孩稚。
其友曾撙斋,适是参苗裔。
家学世相传,鲁者钝之谓。
生平事事迟,大抵与君似。
虽迟幸勿嫌,正以钝为利。
题曾见卓此君轩 南宋 · 曾丰
 押词韵第七部
衣冠济济友若昆,诗书纚纚子若孙。
容有玉立人照门,得无玉立(原作之,据四库本改)物照轩。
轩外清凉别乾坤,一点尘俗不得干。
其间盖有此君存,此君根性抱岁寒。
初交可作久要看,主人对之忘朝昏。
茶鼎烟中炉薰燔,酒尊阴里书帙翻。
坐探物初道原,中有所得不自尊。
与此君结终身欢,莫逆之意寓不言。
行藏相约无背辕,数犹未偶姑屈蟠
峻节孤标老丘园,天假其时忽腾掀,凤鸣龙化骇听观。
功成不受声利吞,白云深处同归根。
论不居行宫而临大内当常存忧畏之心疏庆元初 南宋 · 刘光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六八
臣仰惟陛下诞膺天命,纂绍皇图,听政行宫,凡五阅朔。
迨于烈祖梓宫发引,然后徐跸,移御大内
都城万姓,爰瞻爰仰,载感载欣。
而臣之拳拳,窃料圣心有正位凝命之思,有临朝愿治之意,见于始至之日,而未尝以万乘之贵、宫室之崇为安且乐也。
何以知其然也?
方陛下之践祚于素幄也,仓卒之际,不得不达权以安宗社。
当时圣心盖亦忧祸乱之生于俄顷,故于此而执丧焉,于此而听政焉,夫岂得已乎哉!
暨大行因山有期,广内清宫以俟陛下之临御,人情岂远,事理自然。
而廷臣或者犹有隐忧,劝陛下且视朝于行宫,则盖有三说:烈祖之灵虽毕虞祔,而几筵一朝阒寂,陛下孝心讵忍忘之乎?
一也。
太皇太后耄期之伤,皇太后凄凉之感,晨夕定省,岂得不关圣怀?
二也。
况外人窃议太上神明未复,禁中皆不敢深言已定嗣君,而今也宫墙咫尺,恐太上未能冲澹于物初,往往虚疑过传,播在群听,太上皇后以母临子,或旨命有所难从,则陛下何以处之?
三也。
凡廷臣之忠于陛下者,人人怀此三说,而陛下有所不能从者,岂陛下之得已哉?
臣窃意圣心亦有三说:即位相将半载,而五日一朝之礼未得一面亲颜,今而咫尺宫闱,势必得见,一也。
行宫内外浅隘,周庐徼道无所设,供奉百司无所处,九重如寄,二也。
况广内未还,则名体不正,名体不正,则疑议妄生,疑议妄生,则敌人窥伺,三也。
廷臣欲陛下且居行宫者,则有如彼之三说;
而陛下闻之怃然,有所不能从者,又有如此之三说。
臣故曰非得已也。
非得已,则必当使此六说者毫发无可窥议。
在陛下于还宫之初,凡事好为之而已矣。
陛下还宫之后,为事事皆好,然后廷臣之三忧俱释,而圣心之三说始明。
臣请详陈其故。
且陛下初临大内,其忧畏之心当如初践大位,不可忘也;
久而忧畏之心又当令始终如一,不可怠也。
陛下忧畏,不忘不怠,常如一日,则宫中三年之礼有同朝夕临对几筵,人谓陛下居烈祖之丧无有不尽,此事实好,一忧释矣。
陛下忧畏不忘不怠,常如一日,则慈福、寿成必交相庆慰,曰吾孙今日能不替其烈祖,不谓老年忧患,有赖圣孙。
人谓陛下奉曾祖母、祖母无有不尽,此事实好,二忧释矣。
陛下忧畏不忘不怠,常如一日,则纯意所感,天犹临之,而况于父子之至亲岂不相爱,母子之至爱岂不相忧,而何至有它疑之可虑,旨命之难处乎?
陛下于父母能尽其道,于政令能尽其公,人谓陛下事亲无有不善,此事实好,三忧释矣。
如其不然,陛下忧畏茍忘茍怠,不能常如一日,则子之于父虽曰密迩,而情未必通;
母之于子或至牵制,而事有难处。
方且涉外人之所疑,而不能如陛下之初意,则陛下之一说始无以明于天下矣。
陛下忧畏茍忘茍怠,不能常如一日,则宫室之盛、百司之富、嫔御之备、九重之安皆足以移陛下之本心,则陛下之二说又无以明于天下矣。
陛下忧畏茍忘茍怠,不能常如一日,则名体虽正而疑议方生,疑议方生,近且不服,如远人何?
则陛下之三说亦无以明于天下矣。
臣故曰,使六说者无一事之不善,无一毫之可疑,在陛下好为之而已矣;
而好为之,则不过忧畏之念常存而已矣。
忧畏之念常存,然后陛下不得已之意始暴白于天下,而天下不议。
何况今日之社稷,乃高宗皇帝再造之社稷,孝宗以忧勤而社稷安,太上以少忘忧勤而社稷几危。
今日之宫室乃高宗皇帝中兴之宫室,孝宗以忧勤而宫室安,太上以少忘忧勤而宫室几危。
则陛下可不深念而切鉴之欤!
陛下入宫室而思社稷,则虽欲不忧畏,不可得也。
夫谨于始至,后犹易怠,若始至而遂安且乐之,后将如何哉?
是则陛下新御大内,乃政令之美恶所从出,志意之勤怠所从生,心之畏肆所从分,身之奢俭所从定,嗜欲之厚薄所从见,爱恶之取舍所从知,生民之休戚所从关,家国之安危所从系也。
陛下天资明哲,悉虑悉知,而况目睹艰危,克自抑畏,移御之始宁不有感于圣怀?
而臣官当记注,职预论思,心乎爱君,宁免过计,辄忘罪触,仰渎渊听。
虽出至愚,亦人臣事主之分当然也,惟陛下留神省察。
议中兴教观 南宋 · 释法登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山家教观,传来久矣,大小部帙,典型尚在,独称四明法师中兴者,其故何哉?
曰:典型虽在,而迷者异见,由乎山外一宗,妄生穿凿,禀承既谬,见解复差,致一家教观,日就陆沈矣。
古人所谓道若悬丝而引石,是此之谓欤。
赖有四明法师而中兴之,使一家教观大概于时,人到于今咸受其赐也。
尝窃疑之,举世皆谓四明中兴天台教观,而不知所谓中兴也,未审中兴之说如何说耶?
请试陈之。
或谓四明事理三千总别,生身尊特,此等莫非中兴之说乎?
今谓不然,应知四明中兴之道,非天竺慈云法师,孰能知之?
彼《指要》序云:「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
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大哉!
天竺之言断可信矣!
是知《指要钞》中,立别理随缘,乃中兴一家圆顿之教;
立阴观妄显一家,境观之道。
秖此二说,乃中兴教观之主意也。
后人不知其要,委有指陈,谓能传四明中兴之道者远矣。
疑曰:以何义故,以别理随缘之说,是中兴教耶?
以山外一派宗天台者,咸谓贤首之宗大乘终教,所说随缘,正同今家圆教随缘之义。
挤陷本宗圆顿之谈,齐彼终教。
况彼更有顿圆教,则使今宗抗折百家、超过诸说之谈,居彼下矣。
四明从明,从而辟之,以彼大乘终教随缘正同今家别义,又格彼顿教圆教,既不谈具,即义不成,亦是今家别义,方显今家所说圆顿,谈即谈具,超过诸说。
四明所谓秖一具字,弥显今宗,中兴其教,不在兹乎!
所以中兴观者,亦由山外之宗不晓止观观境之旨,却以一念而为真心,不立阴境。
四明斥云「大失宗旨」,所以特立阴妄而为所观显于妙理。
故曰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岂非中兴境观之说乎!
得此意已,方可与论四明中兴教观之说。
其如三谛事理、三千总别、有相无相、二境三观、三身寿量,播在章记,从而可知。
寄语学者,宣宗思之,禀承教观,须识源流,不可望风而已。
按:《议中兴教观》,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
墨竹 南宋 · 释居简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搜搅微茫到物初,解衣盘礴便扶疏。
岁寒节节曾参透,不负刚明一寸虚。
明教禅师五种不坏赞(并引) 其五 南宋 · 释居简
四言诗
的的紫槵,茸茸素丝。
自幼至老,念兹在兹。
譬夫一龛,绕以十镜。
此灯长明一印印定。
定则离念,反而自求。
于无求中,以敏厥修。
物初有终,法无有尽。
是故此珠,横绝煨烬。
竹斋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八、《北涧集》卷一
君富于蜀,汉中拔萃。
洋川之滨,雾拥烟蔽。
沧湾嵌窦,残沙剩水;
平原万井,沃野千里。
其类实繁,既昌而炽
胸中千亩,坡戏之耳。
蕲黄之产,伯仲叔季。
陶瓦是代,不才者弃。
竹楼文章,简古新丽。
湘江雨馀,箨龙养雏。
为筏为桴,可稼可蔬。
船步渔梁,雁户水居
汲湘然枯,欸乃清婉。
柳柳州,一唱三叹。
乃今勌游,委羽买邻。
荒冈猗猗,崇山嶙嶙。
苍苍含烟,矗矗连云。
农事方隙,挥斧运斤。
万山答响,千筏衔尾。
蔽溪入江,送江入海。
巨贾万艘,运入诸国,盖不知其几也。
惜无品题,以配三子,乃今赋之,刷此君耻。
嗟嗟竹斋,植无寸地,盆盎之间,筳篿而已。
鲜风徐来,大火方炽,金流石镕,背汗颡泚。
屠门嚼,乃鸡肋尔。
繄子所乐,固余所鄙。
竹斋主人冁然而作曰:「吾闻外物者,容膝之隘,甚于广宇,不则宽旷,拟动辄拘。
尺土寸金。
中都吾庐。
一屈一信,倏荣倏枯。
禀姿虚心,岁寒燕如。
吾梢止檐,清则厌馀。
当道,屡干剪屠。
纵怀是中,驰神物初
心交也亲,迹求也疏。
乡子所陈,各天一隅。
今子所有,不傍子居。
岂不尔思,子居所无」。
吾于是泯而默,嗫而嚅,四顾而踌躇,岂夔怜蛇,蛇怜风,而不自反与?
吾其风乎!
吾其风乎!
送观书记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九、《北涧集》卷五、《虞邑遗文录》卷三
合而离,从而违,苟不愆于义,离合从违皆中也。
訚訚不为从,侃侃不为违,夷险百艰适于义,交道之正也。
反是必强笑语谀媚以相悦,饰伪貌佞壬以相下,进则诡随,退则揣摩,苟合诈从,伺隙俟间,起而乘之以相卖。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冀其协赞以泽人利物,难矣哉!
晚得吾观物初,从容于大中,尊所闻,强记览,未见其止。
睡再鼾,吾伊声犹在人耳。
偕来虎岩,当妄庸争夺甫定,掉头舍我而他之。
吴越家林深眇,一枝可以憩勌翮,去不俟留,还不俟速。
惧其去而忘还也,则谓之曰:「琴川苕溪,一苇可航。
日损日新,勿谓蜚廉慵而不我告」。
嘉熙戊戌春下浣北涧物初而与之别。
注心经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北涧集》卷五
荡相明宗者,《大般若经》之极致,而司南沉空滞寂也。
凡六百卷,卷凡几偈。
偈无量,故字亦无量;
字无量,故义则叵量。
如是展转,各无量数。
欲彰其目,必提其纲;
欲穷其量,必执其度。
不则尘沙要奥,广大玄閟,虽巧历莫能悉数。
《心经》之译,二百六十字,苟得其要,如上所陈,若指诸掌。
推而广之,不知六百卷浩乎其博也;
敛而藏之,不知二百六十字藐然其约也。
提纲执度,舍是而无所准的也。
然则此经,般若之灵扃也。
心之所之,法之所由也;
心之所止,法之所归也。
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一稊在庾也。
若夫不知复不足以见天地之心,隘此心不足以语此经之方,迷此经不足以知此心之妙。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三智大观,于是乎在。
孤山造疏数千言揭此经大明,净觉则肃徒振旅,全师而攻之,百年宗徒,未卜孰诣。
宗印师作,哂乃末流无所适正,异其所异而同其所同,将缔其言而一之。
赍志而死,元粹嗣其志,旁罗契经,冥搜玄文,参诸往哲,断以己意,句析章分,会殊而同,理贯义条,反违而从,孤山之说必明,净觉之难必通。
夫今而后,自本然众相见无相空,即荡然大空识真空相。
因指得月,得月忘指,月与指俱忘也。
不忘者,忘乎哉!
物初四明书记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八、《北涧集》卷六
寸田镜空,荡然十虚,云沈翳消,其应无外,道之所在而已。
夫道未始有物,物亦恶乎有夫道。
道之所载,惟物之灵,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万生纷纶,汩乎吾前,莫不了厥端绪于毫忽未兆。
弗祈先物,而物莫我先。
吾固曰:道之所在而已。
铭以订其说,铭曰:
混且殽,纷以纶。
曰无蒂,何从生。
生无从,去冥际。
动中灭,静中起。
微退思,与却顾。
当云何,洞化母。
全者天,天地先。
观物初,如是
明教禅师五种不坏赞(并引)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九、《北涧集》卷六
劫灰之说,大三灾之一也。
天地所不能免,况天地间物哉?
明教禅师阇维不坏者五:曰顶,曰耳,曰舌,曰童真,曰数珠。
万行成就,三灾弥纶,自若也。
作《五种不坏赞》,用公书远公影堂故事云。
顶骨峣然,隐若伏犀
于烈火中,凄其廪而。
古铁铮铮,烬馀不热。
击石拊石,迭中音节。
舍利团缀,素魄囧如。
湛湛凝露,累累贯珠。
岂无他人,欲见其顶。
月行太空,蛙沉坎井
去窒而聪,去塞而通。
于无数声,齐万窍风。
风止声消,音响寂绝。
谷神不死,听火焰说。
说无所说,闻无所闻。
烟灭灰飞,所亡者存。
以是耳根,示尔四众。
德宏功,千二百种。
宣明心声,若出金石。
汹涌辩河,不渗涓滴。
书献天子,天颜屡改。
一笑归来,此舌犹在。
韩吾不非,吾奚以为。
壅吾不夷,吾奚以驰。
一生事了,有死无憾。
身随劫烧,红开菡萏
童真出家,死于童真
出没卷舒,一坚密身。
嗟多欲人,曲为欲说。
于其根中,出火自焫。
猗欤哲人,哂乃覆辙。
以古为鉴,以身代舌。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石付百粉,玉兮温温。
的的紫槵,茸茸素丝。
自幼至老,念兹在兹。
譬夫一龛,绕以十镜。
此灯长明一印印定。
定则离念,反而自求。
于无求中,以敏厥修。
物初有终,法无有尽。
是故此珠,横绝煨烬。
鉴法师塔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一○
鉴法师名思义,月室其别称也,盐官冯氏子。
生有吉梦,母奇之。
甫十有三,依县之开福寺僧宗显,刺血书《心经》,与缁籍。
年既加长,扣天台性具之旨,一时宗工若觉庵言、车溪荣、霅川规、空相秀、慧光讷,皆有徵诘言句,独于慧光针水无疑。
阐法于阜陵淑妃陈氏宁亲兰若,为十方传天台宗第一代。
二十馀载,凡三却三就,卒蜕于此山。
寿六十六,腊五十三。
度僧二十馀。
嘉定九年六月初七
是月二十有二,广如、广脩慈云迤逦梯岭之原葬焉。
吾尝谓三学诸师,均称嗣祖,其名曰,行解相应。
解不逮行,大车无輗;
行盈解亏,小车无軏。
无輗无軏,其何能行?
维禅师壮则学解以昌其说,晚乃不言以著其行。
一行三昧,常坐不行;
佛立三昧,常行不坐。
于斯二者,既三期修,半坐半行,非行非坐,始终次第,收效桑榆。
岂但小智嵬澒观听,盖亦自谓能事毕矣。
是宜得铭。
铭曰:
台衡正传,可默可说。
默固难穷,说亦不竭。
二威之际,缄授而已。
左溪荆溪,千偈翻水。
后世竞辩,异夫所同。
以其异同,倒戈自攻。
繄尔禅,以身代舌。
四种三昧,寂而非灭。
既灭幻影,非幻者生。
爰淑诸徒,绳绳以行。
慈云以西,梯岭之下,一灯长然,囧此塔户。
湖隐方圆叟舍利济颠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一○
舍利凡一善有常者咸有焉,不用阇维法者,故未之见。
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未之知也。
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
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
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
勇为老病僧办药石。
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与蜀僧祖觉大略相类。
尤诙谐,它日死,叟求予文祭之,曰:「于戏!
吾法以了生死之际验所学,故曰生死事大。
大达大观,为去来,为夜旦,颠沛造次无非定,死而乱耶?
譬诸逆旅,宿食事毕,翩然于迈,岂复滞留?
公也不羁,谐谑峻机。
不循常度,辄不踰矩
白足孤征,萧然蜕尘。
化门既𢾅,一日千古。
迥超尘寰,于谭笑间。
昧者昧此,即法徇利,逃空虚,远城市,委千柱,压万指。
是滉漾无朕为正传,非决定明训为戏言。
坐脱立亡,斥如斥羊。
欲张赝浮图之本也,相与聚俗而谋曰:『此非吾之所谓道』。
灵之迈往,将得罪于斯人;
不得罪于斯人,不足以为灵所谓道也」。
曰:「嘻!
亦可以祭我」。
逮其往也,果不下,举此以祭之,践言也。
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
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邦人分舍利藏于双岩之下。
铭曰:
璧不碎,孰委掷,疏星繁星烂如日。
鲛不泣,谁汍澜,大珠小珠俱走盘。
祭卢玉堂直院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一、《北涧集》卷一○
蒲江公,蚤蜚隽誉,颉颃云霄,粤与仲俱。
翻水文词,九河倒输。
拍肩《过秦》,长揖《子虚》。
骏腾渥洼,翠峙碧梧。
访孤山春,濯西子湖
起我摧颓,偕寻物初
一笑分携,九华绛幮。
仲则先之,钧天帝居。
鸥盟在公,雁足枉书。
契阔十年,鹓行峻除。
复来涧阴,策我故吾。
蓬莱道山,夜严漏徐。
种橘赋诗,雪枝模糊。
黎明绣鞍,入承明庐。
润色诰盘,章明典谟。
演雅简繁,命骚有馀。
用不及大,泽不及敷。
志不及行,蕴不及摅。
百身莫赎,呜呼天乎!
祭萝湖云卧庵主莹仲温云居老宿聪首座妙喜悦众于衡,聪侍雪堂龟峰。)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一、《北涧集》卷一○
渊有珠,山有玉,华草木,媚川谷。
清明在躬,玉韫珠椟。
矧二大士,并峙芳躅。
欧阜千仞,萝湖一曲。
影不出山,尘不涴足。
逾四十年,倏于转瞩。
低侯国命,高云汉目。
渔樵争席,兰茝腾馥。
著书自乐,卷舌自默。
衡阳瘴面,云山短服。
眼底江山,胸中杼轴。
物初幽寻,象外遐逐。
遁必自肥,谦必自牧。
长不自有,善不自淑。
妙喜密付,雪堂正续。
尸素塞路,蠢聚蠉族。
典刑在兹,不战而衄。
远法师忌辰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二、《北涧集》卷八
无处系心,忆江莲之白羽;
买邻有地,餐篱菊黄金
豹窥心镜之九流,蠡酌影堂六事
大书特书屡书,书之不尽,尽则重书;
惟止能止众止,止则旁流,流而莫止。
十七人下风北面,八百年白雪阳春
《易》明未画,则直指三圣之同;
《诗》授既删,则曲尽四家之异。
示共学则懿扬雄,百川学海;
论不敬则符孟轲,莫我敬王
山北山南,野花啼鸟;
佛前佛后,慧日慈云
用则行,舍则藏,波罗提开遮自若;
瞻在前,忽在后,芬陁利孕育芳鲜。
肯投明月于潢洿,必反断航于清泰
爰凭海木,式荐溪蘋。
白莲社主正觉辩觉圆悟大法师庐山尊者,伏愿一刹一尘,即五老旧游之风月;
难兄难弟,揭两雄分座之仪刑。
车不司南,品希直上。
陈卓然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一
仆与足下向无一日雅旧,而华裾过门,贽卷盈袖,以举人主司之礼而施之于槁项黄馘之病叟,足下于仆可谓厚矣。
长笺反复,若深自晦匿而有所求借于盲聋者,岂非过听虚誉,知盛壮之故吾,而未知衰竭之今我乎?
及读所作《冷风阁赋》,立意虽高,至于修辞之际,窃所未喻,试与足下商榷焉。
《离骚》为词赋宗祖固也,然自屈、宋没,后继而为之者如《鵩鸟》、《吊湘》、《子虚》、《大人》、《长杨》、《二京》、《三都》、《思玄》、《幽通》、《归田》、《闲居》之类,虽名曰赋,皆骚之馀也。
韩退之耻蹈袭,比之盗窃,集中仅有《复志》、《感二鸟》二赋,不类骚体。
柳子厚有《乞巧》、《骂尸蛊》、《斩曲几》等作十篇,托名曰骚,然无一字一句与骚相犯。
仆尝谓而下,于骚皆柳下惠者也,惟韩、柳庶几鲁男子之柳下惠者矣。
足下赋此阁,当于《列子》书中采至言妙义,以发其超出形气、游乎物初之意,今自首至尾,字字句句不离一部骚辞,与韩、柳轴异,与近世《秋声》、《鸣蝉》、《赤壁》、《黄楼》之作亦异,与山谷自铸伟辞之说尤异,此仆所未喻也。
然仆捐书惰学久矣,闻足下师太常洪公,其往问焉。
仆新哭犹子,悲恼无聊,或足下未行,尚谋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