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毁庙议 西汉 · 韦玄成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
以下,五庙而叠毁,毁庙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袷也。
袷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
《祭义》曰:「王者其禘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为立庙,亲尽也。
立亲庙四,亲亲也。
亲尽而叠毁,亲疏之杀,示有终也。
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
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
成王成二圣之业,制礼作乐,功德茂盛,庙犹不世,以行为谥而已
《礼》,庙在大门之内,不敢远亲也。
臣愚以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承后属尽者宜毁。
今宗庙异处,昭穆不序,宜入就太祖,而序昭穆如礼。
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皆亲尽宜毁,皇考庙亲未尽,如故(《汉书·韦贤传》: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议。)
毁庙迁主议 西汉 · 韦玄成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祖宗之庙,世世不毁,继祖以下,五庙而叠毁。
高皇帝太祖孝文皇帝太宗孝景皇帝为昭,孝武皇帝为穆,孝昭皇帝孝宣皇帝俱为昭。
皇考庙亲未尽。
太上、孝惠皆亲尽,宜毁。
太上庙主宜瘗园,孝惠皇帝为穆主,迁于太祖,寝园皆无复修(《汉书·韦贤传》:明年玄成等奏,奏可。)
文昭皇后 曹魏 · 缪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八
文昭皇后置四县之乐,当铭显其均奏次第,依太祖之名号,曰昭庙之具乐(《宋书·乐志一》,《通典》一百四十七)
上瑞图告庙议 曹魏 · 秦静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灵命瑞图,可祀天皇大帝、五精之帝于洛阳,祀南郊所祭;
祭讫奉诰册文脯醢酒,告太祖,藏册于石函(《通典》五十五)
丧服变除 其八 孙吴 · 射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三
为父既葬,日中反哭,诸侯于太祖
别子为卿大夫,亦于太祖
其非别子,为卿大夫,于皇考庙;
上士于皇考庙;
中士下士于王考庙。
皆升自西阶,东向哭踊,虞祭于殡宫(《通典》八十七)
奏定七庙制景初元年六月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
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
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
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
更于太祖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号曰高祖昭祧
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
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其馀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晋书·礼志上》。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奏。又见《宋书·礼志三》)
傅瑗 东晋 · 徐邈
 出处:全晋文
太元十六年,告移庙奠币,祠部郎傅瑗徐邈:“应设奠否”?
答曰:“《礼》,君出境,以迁庙主行,每舍奠焉。
凡事关宗庙,非币则荐,未有不告而行。
将迁主之晨,宜依告以设奠”。
难曰:“言依告设奠,但三荐相去近,恐犯春秋再蒸之讥。
《礼》,诸侯薨及禘祫,则迎群主归太祖
又云‘主出庙入庙必跸’。
无将行设奠之文,奠重于跸而文不及,无奠明矣。
《礼》又云:‘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
遂奉以出,每舍奠焉,而后就舍’。
此谓虽侯王之贵,必有尊也。
若徵此文,事非其喻”。
曰:“《礼》,诸侯出朝,既告祖祢。
临行,又遍告,告不嫌再。
所引每舍奠者,取其疏数若随宜然,则奠不为数。
今之告庙,戒出期也;
至日又告,告将出也”。
又曰:“新故两庙,各有其事,‘左宗人摈曰“有司具,请升”。
君升,祝奉币从。
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以嘉币告于皇考,成庙,将徙,敢告”。
君及祝再拜,兴,祝导君降于阼阶’。
下云‘至于新庙,筵于户牖间,祝奠币于几东,荐脯醢。
君盥,酌,奠于荐西。
祝声三,曰“敢用嘉荐,告于皇考”。
又曰“孝嗣侯某,洁为明荐,尚飨”’。
又《大戴·迁庙礼》文云:‘凡以币告,皆执币而告。
告毕,乃奠币于几东。
小宰升,取币,埋两阶间’。
《礼》,‘天子诸侯将出,以币告庙,遂奉币以出。
反告设奠,乃敛币而藏之两阶’,此则初告之币,待后告而藏之。
藏之必须事讫,未讫则未藏。
今何不陈于新庙邪?
去旧之新,当即新以藏币。
故先奠几东,乃取而藏之,非为旧庙虚告,而新庙兼设也。
且初告,告将移,祝曰‘敢以嘉币’;
后告而明享,祝曰‘敢用嘉荐’。
寻此二祝之称,则知币也荐也,各施于一庙矣(《通典》五十五)”。
上言庙祭有神异 北魏 · 许钟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臣闻圣人能飨帝,孝子能飨亲。
伏惟陛下孝诚之至,通于神明。
近尝于太祖,有车骑声从北门入,殷殷䡾监䡾监,震动门阙,执事者无不肃栗。
斯乃国祚永隆之兆,宜告天下,使咸知圣德之深远(《魏书·礼志》一。泰常四年,帝尝于白登庙,将荐熟,有神异焉。太常博士许钟上言。)
配享太祖永明十年 南齐 · 萧赜
 出处:全齐文卷四
太宰褚渊、故太尉王俭、故司空柳世隆、故骠骑大将军王敬则、故镇东大将军陈显达、故镇东将军李安民六人,配享太祖(《南齐书·礼志》上。按:王敬则死于永泰元年陈显达死于永元元年,今此诏为永明十年,必有误也。蒋目疑两「故」字后人妄增,此乃未死而预定配享。)
功臣配飨坐板议 南齐 · 何諲之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四
功臣配飨,累行宋世,检其遗事,题列坐位,具书赠官爵谥及名,文不称主,便是设板也。
《白虎通》云:「祭之有主,孝子以系心也」。
揆斯而言,升配庙廷,不容有主。
宋时板度,既不复存,今之所制,大小厚薄如尚书召板,为得其衷。
有司摄太庙旧人亦云见宋功臣配飨坐板,与尚书召板相似,事见《仪注(《南齐书·礼志》上,永明十年,诏褚渊王俭柳世隆王敬则陈显达李安民六人配享太祖庭,祠部郎何諲之议。)》。
胡太后父庙制议 北魏 · 卢观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案《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士一。
自上已下,降杀以两,庶人无庙,死为鬼焉。
故曰尊者统远,卑者统近。
是以诸侯及太祖,天子及其祖之所自出。
《祭法》曰:「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
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去墠为鬼」。
至于禘祫,方合食太祖之宫。
《大传》曰:「别子为祖」。
《丧服传》曰:「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孙不得祖诸侯」。
郑说不得祖祢者,不得立其庙而祭之也;
世世祖是人者,谓世世祖受封之君;
不得祖公子者,后世为君者,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别子也;
公子若在高祖以下,则如其亲服,后世迁之,乃毁其庙耳。
愚以为迁者迁于太祖,毁者从太祖而毁之。
若不迁太祖,不须发祖是人之文;
明非始封,故复见乃毁之节。
何以知之?
案诸侯有祖考之庙,祭五世之礼。
五礼正祖为轻,一朝顿立。
而祖考之庙,要待六世之君,六世以前,虚而蔑主。
求之圣旨,未为通论。
曾子问》曰:「庙无虚主」。
虚主唯四,祖考不与焉。
明太祖之庙,必不空置。
《礼纬》曰:「夏四庙,至子孙五;
五庙,至子孙六;
周六庙,至子孙七」。
见夏无始祖,待禹而五;
殷人郊契,得汤而六;
周有后稷,及文王武王而七。
言夏即大禹之身,言子谓启、诵之世,言孙是迭迁之时。
为受命,不毁亲;
汤为始君,不迁五主;
文、武为二祧,亦不去三昭三穆。
三昭三穆,谓通文、武,若无文、武,亲不过四。
观远祖汉侍中植所说云然,郑玄马昭,亦皆同尔。
且天子逆加二祧,得并为七。
诸侯预立太祖,何为不得为五乎?
今始封君子之立祢庙,颇似成王之于二祧。
孙卿曰:「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
假使八世,天子乃得事七;
六世,诸侯方通祭五;
推情准理,不其谬乎!
虽王侯用礼,文节不同,三隅反之,自然昭灼。
文宣公方为太祖,世居子孙,今立五庙,窃谓为是。
《礼纬》又云:诸侯五庙,亲四,始祖一」。
明始封之君,或上或下,虽未居正室,无废四祀之亲。
《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此实殷汤时制,不为难也。
聊复标榜,略引章条。
愚戆不足以待大问(《魏书·礼志》二。神龟初灵太后司徒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时疑其庙制,博士卢观议。)
六官正月戊辰 北周 · 宇文邕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
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
周文公以上圣之智,翼彼姬周,爰作六典,用光七百。
自兹厥后,代失其绪,俾巍巍之化,历千祀而莫传;
郁郁之风,终百王而永坠。
太祖文皇帝禀纯和之气,挺天纵之英,德配乾元,功侔造化,故能舍末世之弊风,蹈隆周之睿典,诞述百官诏厥用允集。
所为乾坤改而重构,岂帝王洪范而已哉。
朕入嗣大宝,思扬休烈。
今可班斯礼于太祖(《周书·武帝纪上》)
献懿二祖宜藏夹室议 唐末 · 李嵘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六
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而七。
周制也。
七者。
太祖文王武王之祧。
与亲庙四也。
太祖后稷也。
殷则六庙。
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
夏则五庙。
太祖
禹与二昭二穆而已。
晋朝博士孙钦议云。
王者受命太祖及诸侯始封之君。
其以前神主。
据以上数过五代
即毁其庙。
禘祫不复及也。
禘祫所及者。
谓受命太祖之后。
迭毁上升。
藏于二祧者也。
虽百代。
禘祫及之。
伏以献懿二祖。
太祖以前亲尽之主也。
据三代以降之制。
则禘祫不及矣。
代祖神主。
太祖以下毁庙之主也。
则公羊传所谓己毁庙之主。
陈于太祖者是也。
谨按汉元帝下诏。
议罢郡国庙及亲尽之祖。
丞相韦元成议。
太上孝惠皆亲尽宜毁。
太上庙主宜瘗北园
孝惠神主迁于太祖
奏可。
太上则太祖以前之主。
北园
禘祫不及故也。
则今献懿二祖之比也。
孝惠迁于太祖
明太祖以下子孙。
则禘祫所及。
则今代祖元皇帝神主之比也。
魏晋及宋齐陈隋相承。
始受命之君。
皆立六庙。
太祖之位。
太祖之后至七代君。
太祖当东向位。
乃成七庙。
太祖以前之主。
魏明帝则迁处士主置于园邑。
岁时使令丞奉荐。
代数犹近故也。
东晋明帝崩。
以征西等三祖迁入西除。
名之曰祧。
以准远庙。
康帝崩。
穆帝立
于是京兆迁入西除。
同谓之祧。
如前之礼。
并禘祫所不及。
国朝始飨四庙。
宣光太祖代祖神主祔于庙。
至贞观九年
将祔高祖太庙
朱子奢请准礼立七庙。
其三昭三穆。
各置神主。
太祖依晋宋以来故事。
虚其位待递迁。
方处之东向位。
于是始祔宏农府君高祖为六室。
太祖之位而行禘祫。
至二十三年
太宗祔庙。
宏农府君乃藏于西夹室。
文明元年
高宗祔庙。
始迁宣皇帝于西夹室。
开元十年
玄宗特立九庙。
于是追尊宣皇帝为献祖。
复列于正室。
光皇帝懿祖
以备九室。
禘祫犹虚太祖之位。
祝文于三祖不称臣。
明全庙数而已。
至德二载剋复后。
新作九庙神主。
遂不造宏农府君神主。
明禘祫不及故也。
至宝应二年
玄宗肃宗于庙。
迁献懿二祖于西夹室。
始以太祖当东向位。
以献懿二祖为是太祖以前亲尽神主。
准礼禘祫不及。
凡十八年。
至建中二年十月
将祫飨。
礼仪使颜真卿状奏。
合出献懿二祖神主行事。
其布位次第及东面尊位。
请准东晋蔡谟等议为定。
遂以献祖当东向。
懿祖于昭位南向。
太祖于穆位北向。
以次左昭右穆。
陈列行事。
蔡谟当时虽有其议。
事竟不行。
而我唐庙祧。
岂可为准。
臣嵘伏以尝禘郊社。
尊无二上。
瘗毁迁藏。
礼有义断。
献懿以为亲尽之主。
太祖以当东向之尊。
一朝改移。
实非典故。
请宜效先朝故事。
献懿二祖藏于西夹室。
以类祭法所谓远庙为祧。
去祧为坛。
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则祭。
无祷则止。
太祖既昭配天地。
位当东向之尊。
庶上守贞观之定制。
中奉开元之成规。
下遵宝应之严式。
符合经义。
不失旧章。
驳三后祔享太庙 唐 · 殷盈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臣谨按三太后。
宪宗穆宗之后也。
二帝已祔太庙
三后所以立别庙者。
不可入太庙故也。
与帝在位皇后别庙不同。
今有司误用王彦威曲台礼。
禘别庙太后太庙
乖戾之甚。
臣窃究事体。
有五不可。
曲台礼云。
别庙皇后禘祫于太庙
祔于祖姑之下。
此乃皇后先崩。
已造神主。
夫在帝位。
昭成肃明元献昭德之比。
昭成肃明之崩也。
睿宗在位。
元献之崩也。
玄宗在位。
昭德之崩也。
肃宗在位。
四后于太庙未有本室。
故创别庙。
当为太庙合食之主。
故禘祫乃奉以入飨。
其神主但题云某谥皇后
明其后太庙有本室。
即当迁祔。
帝方在位。
皇后暂立别庙耳。
本是太庙合食之主。
故禘祫乃升。
太庙未有位。
故祔祖姑之下。
恭僖贞献太后
穆宗之后。
恭僖会昌四年造神主。
合祔穆宗室。
穆宗已祔武宗宣懿皇后神主。
故为恭僖别立庙。
其神主直题云皇太后
明其终安别庙。
不入太庙故也。
贞献太后大中元年作神主。
立别庙。
其神主亦题为太后
并与恭僖义同。
孝明咸通五年作神主。
合祔宪宗室。
宪宗已祔穆宗之母懿安皇后
孝明亦别立庙。
懿宗祖母。
故题其主为太皇太后
恭僖贞献亦同。
帝在位后先作神主之例。
今以别庙太后神主。
禘祭升享太庙
一不可也。
曲台礼别庙皇后禘祫于太庙仪注云。
内常侍奉别庙皇后神主入置于庙庭。
赤黄褥位。
奏云。
某谥皇后禘祫祔享太庙
然后以神主升。
今即须奏云某谥太皇太后
太庙皇后神主二十一室。
今忽以皇太后入列于昭穆。
二不可也。
若但云某谥皇后
即与所题都异。
神何依凭。
此三不可也。
古今礼要云。
旧典周立姜嫄别庙。
四时祭荐及禘祫于七庙皆祭。
惟不入太祖为别配。
魏文思甄后明帝母。
庙及寝依姜嫄之庙。
四时及禘皆与诸庙同。
此旧礼明文。
得以为證。
今以别庙太后禘祫于太庙
四不可也。
所以置别庙太后
孝明不可与懿安并祔宪宗之室。
今禘享乃处懿安于舅姑之上。
此五不可也。
且祫合祭也。
合犹不入太祖之庙。
而况于禘乎。
窃以为并皆禘于别庙为宜。
恭僖贞献二庙。
比在朱阳坊。
禘祫赴太庙
皆须备法驾。
典礼甚重。
仪卫至多。
咸通之时
屡遇大飨。
耳目相接。
岁代未遥。
人皆见闻。
事可询访。
非敢以臆断也。
或曰。
以三庙故禘祫于别庙。
或可矣。
而将来有可疑焉。
谨按睿宗亲尽巳祧。
昭成肃明二后同在夹室。
如或后代宪宗穆宗亲尽而祧。
太后神主其得不入夹室乎。
若遇禘祫。
则如之何。
对曰。
此又大误也。
太后庙若亲尽合祧。
但当閟而不享。
安得处于夹室。
禘祫则就别庙行之。
历代巳来。
何尝有别庙神主复入太庙夹室乎。
禘祫礼之大者。
无宜错失。
请详定太祖太宗昭穆奏咸平元年 北宋 · 宋湜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太常因革礼》卷九二、《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二六(第一册第六六四页)、《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九、《文献通考》卷九三
伏以百王之制,以功德为祖宗;
七庙之中,以父子为昭穆。
圣贤垂范,典礼具存。
恭维太宗以上圣之资,缵下武之运,圣德大业,垂于无穷,百代不迁,盖其宜矣。
然令定昭穆之位,则太祖皇帝之弟也。
窃详三代而下,至于唐朝,兄弟相继则多,昭穆之位,未之见也。
况古之鸿儒贺循温峤之徒,议其事者甚众,历代遵守,以为定规。
今详所议,皇帝有事于太祖室,称孝孙,凡此二事,臣窃疑焉。
欲望重下有司,审加详定。
如前代帝王,有兄弟相继而昭穆异位,及天子于伯父有称孝孙者,即依据遵行;
如其不然,则望并依历代之议,庶无差失。
曹武惠王彬行状 北宋 · 李宗谔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父芸,成德节度都知兵马使
幼沈厚谨愿,汉乾祐中,承父籍补牙职。
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甚异之,尝指谓左右曰:「此远大之器,非常流也」。
周太祖贵妃张氏,即从母。
周祖受禅,世宗致书镇帅何福进,召京师,隶帐下,从镇澶渊
及嗣位,补供奉官,擢客省副使、河中都监
蒲帅王仁镐帝戚,尤加礼待。
仁镐益恭,公府宴集,必危坐终日,未尝转眄。
仁镐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疏怠」。
显德三年,移潼关监军,就迁西上閤门使
五年,代还,奉诏赐吴越王铠甲、弓弩、鎗剑,及中吴军节度钱文奉国信
既致命,即日遽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人趣舟追及,因与之,犹不纳,至数四。
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归籍其数,悉上送官。
世宗谓之曰:「前使浙中者,取求无厌,其辱君命;
汝独能如此廉洁,甚可嘉也。
尽以所输还之,始拜赐,分遗亲党。
明年判四方馆事,出为晋州兵马都监
刘钧盗据并、汾,晋为敌境,昼则训师,夜则巡警,以勤瘁闻。
廷璋节制平阳,颇推服之。
一日,廷璋率宾佐游郊外,方环坐笑语,会邻道王将走单介驰书诣,询于左右曰:「孰是曹监军」?
有指示之,使人以为绐也,笑曰:「岂有国亲内职,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引进使
初,太祖典禁旅,尤器重非公事,未尝上谒,平居宴会,亦罕预,太祖奇之。
建隆二年,趣召归阙,谓之曰:「我畴昔欲亲汝,汝何故疏我」?
顿首谢曰:「臣事周室为近亲,历职禁近,安敢交结尊贵」?
上益嘉奖。
客省使,俄命与王全斌郭进领步骑万馀攻河东乐平县,降其将王超侯霸荣等千八百人,又获千馀人。
俄而贼,悉汉兵来救,三战皆败之。
廷尉平晋军,又降静阳等十八寨
乾德初,改左神武将军,充内客省使
河东来攻平晋军,命郭进、张彦陈万通援之。
未至一舍,贼遁去。
时初克辽州河东契丹五押骑六万馀来攻,又命李继勋、罗彦环、郭武怀节援之,大败虏骑于城下。
俄兼枢密承旨
二年冬,遣将两路伐蜀,诏马军刘光义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以都监
峡中郡县悉下,又降遂州
时诸将咸欲屠城杀降以逞,惟申令戢下,所至悦服。
太祖闻之,诏书褒美,使谓曰:「汝能约束将士,禁暴恤民,吾任得其人矣」。
两川平,会益州王全斌崔彦进王仁瞻等昼夜宴,不恤军士,因而部下渔夺货财,人苦之。
屡请旋师,全斌辈逗留不发。
俄而全师雄等搆乱,复与光义破之于新繁,擒万馀人,与彦通协力剪灭。
及还京师,上尽得全斌辈事状,因面诘仁瞻
仁瞻历诋诸将为奢纵不法事,冀以自解,且曰:「清廉畏慎,不辜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
乃以全斌属吏
即日授宣徽南院使检校太保、领义成军节度
入见,上奏曰:「征西将皆以获罪,臣独受赏,何以宁处?
不敢奉诏」。
上曰:「卿有功无过,又不自矜伐,茍有纤介之累,仁瞻岂为汝隐邪?
惩劝,国之常典,可勿让」。
六年,遣李继勋党进率师征太原,命为行营前军马步都监,战洞过河,斩一千馀人级,夺人马甚众。
开宝二年太祖将亲征,复为前军都监,率兵先赴太原,次团柏谷,降贼将陈廷山
又战城南,薄于濠,擒夺千馀级。
太祖至城下,分置寨于四面,命主其北。
六年,检校太傅
江南李煜违诏,称疾不朝,完城垒,缮甲兵,渐失藩臣礼。
七年九月,诏马军都虞候李汉琼、判四方馆使田钦祚率兵先赴荆南,大发舟舻。
上连日幸迎春苑,登汴堤,观战棹东下。
又命潘美发步士总十馀万,水陆齐
太祖长春殿宴饯,语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
慎勿暴掠生民,惟示以威令,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十月,诏以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
分兵甲荆南,顺流而东,破峡山口寨,杀守卒八百人,生擒二百七十人,获池州牙校王仁震、王晏、钱兴,进克池州
又战铜陵,生擒八百人,获战舰二百馀艘,连克当涂、抚城二县,驻军采石矶
十一月,又击败吴兵二万馀众,生擒伪兵马副部署杨收都监孙震,获马三百馀匹。
诏作浮梁,跨大江以济师。
等进师,破江南军数千人于新陵寨,获舰三十馀艘。
十二月,破其军五千众于白鹭洲,生擒百馀人,获战舰百五十艘。
八年正月,破其众万馀于新林港口,斩二千级,焚战舰六十馀艘。
二月,军次秦淮
吴人水陆十万阵于城下,大败之,俘斩数万计,获兵器数万,印数十钮。
浮梁成,吴人进师出御,大败其众,获伪将卫军都头郑宾七辈、及军器万馀。
又攻其城南水寨,杀戮千馀,破数千众于白鹭洲,俘朝千计于江中。
三月,破吴兵数千众于江中,俘五百人。
关城,悉焚其庐舍,杀千馀众,溺死者又千计。
守陴者皆遁,伪天德军都知兵马使张进等九人来降。
俄又破其军二千众于淮北
六月,又破其二万众于城下,夺战舰数千艘。
八月丁德裕两浙军克润州,部送降卒数千人赴军前,卒多道亡,遂发檄招诱;
稍皆集,又虑其为变,尽杀之。
自长围金陵,历春夏至秋,凡三时,而居人樵采路绝,频经败衄,城中丧气。
李煜危迫既甚,遣其大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
太祖不知省,号令诸将,促之降。
迁延未能决,夜出锐卒数千人,构炬鼓噪,犯潘美之壁。
先是,本军列三寨,居其北,分道攻城,画其地形曲折来上,太祖指寨谓其使曰:「此宜深沟以自固,吴人必夜出兵来寇。
尔亟去,令曹彬自督促,并力速成之,无堕其计中」。
等昼夜督丁夫掘堑,成,果出兵来袭,驱帐下精甲依新搆拒之,人大败,破五千馀于城下,又获伪印十馀钮,杀戮殆尽。
奏至,上笑曰:「果如此」。
等率士卒晨夜攻城。
长围中,每缓师,冀归服,尚为左右所惑。
十一月,凿城将陷,又使人入谕曰:「事势如此,则所惜者一城生聚。
主能归命,策之上也」。
犹豫不决。
翌日,城陷,申严禁暴之令,兵不血刃。
与其臣百馀人诣军门请罪,慰安之,待以宾礼,请入宫治装,尽以其族归京师殿数骑待于宫门外。
既入,左右密启曰:「纵入宫,或致不测,为之奈何」?
笑曰:「甚愞,素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
果如言。
伪朝文武官吏,赖保全,各得其所,亲属为军士所掠者,即遣还之。
因大搜军中,无得匿人妻女。
仓廪府库,委转运使按籍检视,一不问。
师旋,舟中惟图籍衣衾而已。
以功拜枢密检校太尉、领忠武军节度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三年,进检校太师,从平太原,加兼侍中
八年,为弭德超所谮,出为天平军节度
旬馀,太宗悟其事,待之愈厚,俄进封鲁国公
雍熙三年,大议北伐,命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陆都部署河阳节度崔彦进为之副,内客省使郭守文都监日骑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傅潜都指挥使龙卫右厢都指挥使李延斌、神卫右厢都指挥使马正分为马步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范廷召文思使薛继昭为先锋,都军头田绍斌、荆罕英、宫苑使李继隆策先锋,光州刺史陈廷山隰州刺史史圭、左神武将军刘知信六宅使符昭寿押阵。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幽州西北道行营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副之,蔚州观察使赵延溥内衣库使张昭勍、引进使董愿为都监亳州刺史蔡玉排阵使马步军副都军头韩彦卿、窦晖为先锋,曹美策先。
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定州路行营都部署蕲州刺史谭延美西上閤门使袁继忠都监
上召等,授以方略
又以忠武军节度潘美为云、应、朔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令分路进讨。
三月,破虏固安南,斩首千馀级,克其城。
又下新城涿州
戎人来援,大破其众于城南,获马五百疋,杀奚酋贺思相公
四月,又与米信破虏于新城东北,斩首二百级。
五月,与虏战,攻沟关,王师不利,收馀师宵涉巨马河,退屯易州,临易水营焉。
宫苑使王继恩驰驿奏其事,上至,令分屯边城,追诸将归阙。
先是,贺令图及其父怀浦薛继昭刘文裕侯莫陈利用相继上言:「虏母专政,宠倖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遂遣彦进米信雄州田重进飞狐潘美雁门,约从齐举。
将发,上谓之曰:「潘美之师但先趣云、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并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
虏闻大兵且至,必悉众救范阳,不暇援山后矣」。
既而美之师先下寰、朔、云、应等州,重进之师又取飞狐灵丘蔚州,多得山后要害之地,而彬之大军亦联下州县,军势大振。
每捷奏至,上已讶进军之速,而忧虏断粮道
涿州,旬日食尽,因退师以援饷馈。
上闻之曰:「岂有敌人在前,返退军以援刍粟,何失策之甚也」!
亟遣使止勿前,急引兵缘白沟河米信军会,按兵养锐,以张西师之势;
等尽掠山后之地,会重进之师东下,合势以取幽州
部下诸将,闻重进攻城野胜,累获其利,以为己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谋画锋起,更相矛盾。
不能制,乃裹五十日粮再往攻涿州
虏大众当其前,且行且战,去城裁百里,二十日始至焉,频克捷。
而时方炎暑,军士乏困,粮且尽,退兵,无复行伍,为虏所蹑,遂至于败。
等至,诏鞫于尚书省,令翰林学士贾黄中右谏议大夫雷德骧知杂御史李巨源杂治之。
守文、潜具状违诏失律,士多死亡。
彦进违部署节制,别道回军,为虏所败。
彦圭不容军士晡食,设阵不整,致亡失军士。
玉遇敌畏懦不击,易服潜遁。
廷山涿州会战失期,继昭临阵先谋引退,军情挠惑。
刑部大理寺上言:「等奉辞出征,大失辎重,准律,主将守备不设,为贼掩覆,临阵先退,皆坐死」。
又下其事,工部尚书扈蒙等议,如有司所定。
素服待罪,深自引咎,责授检校太保右骁卫上将军彦进右武卫上将军右屯卫上将军,仍皆削爵,馀皆以次降黜。
四年,起检校太傅、兼侍中武宁军节度
耕籍恩加检校太尉
召还,会上元侍宴观灯,上顾,历数前朝将相,皆有评品。
徐州民数百,诣阙求还本镇,优诏褒谕。
淳化五年,徙平庐军节度
真宗嗣位,复检校太师
数月,召入拜枢密使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幸,手和药饵之,赐白金万两。
供奉医僧供蕴宿其第诊视,中使抚问。
六月卒,年六十九。
上亲临哭之恸,甚震悼,言必流涕,废朝五日。
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曰武惠
又赠其亡妻高氏为韩国夫人,录其亲族、门客、校尉,拜官者十馀人。
八月,又诏与赵普同配享太祖庭。
性仁恕清慎,逊言恭色,在朝廷未尝抗辞忤旨。
博览强记,美谈论,被服清素,有同儒者。
尤疏财,未尝聚蓄,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造其门者,皆为揖客,不名下吏,每白事,不冠不见。
局量宽博,喜愠不形,未尝言人过。
平蜀回,太祖因从容问以官吏善否,曰:「臣止监军旅,至于采察官吏,非所职也」。
及固询之,惟荐随军转运使沈沦廉谨可任。
其为藩帅,遇朝士于涂,必引车避。
过市,则戒驺御,不令传呼。
北征之失律也,赵昌言表请行军法。
昌言延安还,因事被劾,未得入见,在近密,遽为上请,乃许朝。
归休闭閤,门无杂宾。
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将,称为第一,真宗屡对近臣称叹其名德。
子璨、珝、玮、玹、玘、珣、琮。
珝娶秦王女兴平公主,至昭宣使恩州团练使
玮至彰武军节度,赠侍中
玹至左藏库副使
玘至虞部员外郎
珣至东上閤门使宜州刺史
琮今为西上閤门副使
按:《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集卷四三,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本。
赵普配飨太祖庭制咸平二年二月十二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渊鉴类函》卷五六
朕听政之暇,观书益专,遂见国初始经王业,我太祖皇帝将膺帝箓,已肇人谋。
当或跃之,属艰难之际,周微吕望,安能定不拔之基?
汉匪萧何,无以佐勃兴之运。
时则有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谥忠献赵普,蕴负鼎之雄才,蓄经邦之大略,首参密画,力赞沉机。
识冠人彝,才高王佐,翊戴兴运,光起鸿图。
吕望四伐之勋,萧何指踪之效,殆无以过也。
辅弼两朝,出入三纪,茂岩廊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
正直不回,始终无玷,播为巨美,勒在丰碑。
实千载之伟人,庶九原可作
烈魄未陪于严祀,彝章曷称于有知?
宜预飨于大烝,永同休于宗祏,兹为茂典,以答旧勋。
遂俾缙绅,详求典故,考行既闻于馀裕,出纶必叶于通规。
义著幽明,道符今古。
宜以配飨太祖庭,仍遣官奏告本室。
按:《宋会要辑稿》礼一一之一(第一册第五五五页)。又见同书又礼一一之二(第一册第五六一页)、礼五九之一二(第二册第一六七五页)。
曹皇后景祐元年十一月三日 北宋 · 宋绶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宋大诏令集》卷一九、《文献通考》卷二五六
维景祐元年岁次甲戌十一月丁亥朔三日己丑,皇帝若曰:天地定位,阴阳相成。
人道贯之,以纲大伦。
后德配之,以熙内治。
圣人有以端其本也,故造舟之迎言乎备;
诗人有以美其化也,故《周南》之风著乎始。
粤朕冲昧,祗若丕构。
深惟承荷之重,辅佐攸艰,用简纳贤明,以叶于人神之望。
咨尔赠尚书令冀王、配享太祖曹彬孙女,惟乃祖克有武略,勤劳王家,保勋不伐,荣享厥终。
庆流后昆,薰然慈和,善祥凭积,生此邦媛。
其渐渍醇醲,发闻馨香,所从来远矣。
起居闲习,不待姆师之勖;
风容矩度,自为宗党之宪。
长秋旷位,阴教未序,咨求训范,统正六列。
宗公鼎臣,诵言于朝,愿即嘉时,聿申典礼。
朕以《春秋》之义,必娶大国,挚畴之家,乃称福偶。
谋及秦筮,聘以谷圭,惟吉之从,有命既集。
今遣使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迪副使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王随持节册命尔为皇后
钦哉!
夫惟肃恭可以事上,夫惟谦裕可以接下。
泰而能约则骄弗至,动而慎思则悔弗萌。
懋及攸德,修乃嫔职,奉承宗庙,仪刑家国,永绥无疆之祉,不其祎欤!
曹皇后景祐元年九月十八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七、《宋会要辑稿》礼五三之二(第二册第一五六三页)、《宋大诏令集》卷一八
门下:王者握符御宇,继体守文,保于万方,允资外辅,率乎六列,实籍中闱。
是以涂山之兴,协禹功而弥远;
有莘之娶,赞汤祚以滋昌。
朕受命昊穹,居尊夷夏。
念长秋之虚位,览上宰之敷言,且曰皇王之猷,必端天地之本。
明《关雎》之风化,美《螽斯》之众多。
欲正邦基,在求德阀。
询于壸范,敦此人伦。
诞告彤庭,庸彰懿烁。
尚书令冀王、配飨太祖曹彬孙女,生于鼎族,教自公宫。
眷乃祖之孙谋,著元勋于庙祀
庆流令淑,望蔼高华。
而性禀柔闲,体含仁厚。
援图史以自鉴,节环佩而有容。
宜登金屋之荣,用表玉衣之瑞。
祎褕无阙,龟筮协从。
于戏!
立后之规,建国所系,上承宗祏之重,内凭辅佐之勤。
进贤才,以昭阴教。
修纮紞而降礼,执圭瓒而训恭。
肃奉徽章,钦惟永命。
可立为皇后
嘉会,仍俟吉辰,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详定礼文二 其一 告朔谓之月祭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
玉藻》曰:诸侯「皮弁,以听朔于太庙」。
《注》:「皮弁,下天子也」。
《正义》曰:「郑必知告朔与朝庙异者」。
按,天子告朔于明堂,其朝享从祖庙下至考庙。
故《祭法》一曰考庙,曰王考庙,皆月祭之是也。
又诸侯告朔在太庙,而朝享自皇考至考。
故《祭法》云:诸侯自皇考以下,皆月祭之。
听朔又谓之视朔,文十六年「公四不视朔」是也。
告朔又谓之告月,文六年闰月「不告月」是也。
行此礼,天子于明堂,诸侯于太祖,讫,然后祭于诸庙,谓之朝享,《司尊彝》云「朝享」是也。
又谓之朝庙,文六年「不告月,犹朝于庙」是也。
又谓之月祭,《祭法》云「皆月祭之」是也。
《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注,郑曰:「牲生曰饩。
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
有祭谓之朝享。
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
《正义》曰:「礼,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者,按《周礼·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云:『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此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用生羊告于庙,谓之告朔。
人君即以此日听视此朔之政,谓之视朔,文十六年『公四不视朔』、僖五年《传》曰『公既视朔』是也。
视朔者,听治此月之政,亦谓之听朔,《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是也。
其日又以礼祭于宗庙,谓之朝庙,《周礼》谓之朝享,《司尊彝》云『追享、朝享』是也。
其岁首为之,则谓之朝正,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传》曰『释不朝正于庙』是也。
告朔、视朔、听朔、朝庙、朝正、朝享,二《礼》各有三名,同日而为之也」。
「然则朝庙、朝正、告朔、视朔,皆同日之事,所从言异耳,是言听朔,朝庙之义也」。
「朝享即月祭是也。
《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皆月祭之。
二祧享尝乃止』。
『诸侯立五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
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然则天子告朔于明堂,朝享于五庙;
诸侯告朔于太庙,朝享自皇考以下三庙耳。
皆先告朔后朝庙,朝庙小于告朔」。
《国语》:日祭(日祭,祭于祖考,谓上食也。近汉亦然。月祀。月祀于曾、高。 《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朝庙:原脱「庙」字,据《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