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陶弘景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八
先生糠秕俗流,超然独远,烈电羽带,总辔云霞,方当名书绛简,身游玄阙
赁星夕卧,望日朝食,而至理深微,暧焉难睹。
惟欲下风问道,未知厥路。
若夫栖迟闲远,咀咽琼芝,出入清都,师友灵圣,循崖反迹,无缺惟心(《艺文类聚》七十八)
陶隐居难《均圣论》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九
难云:释迦之现,近在庄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恐由未出;
非关宜隐,育王造塔。
敬王之世,阎浮有四,则东国不容都无?
答曰:释迦出世年月,不可得知。
佛经既无年历注记,此法又未东流,何以得知是周、庄之时?
不过以《春秋》鲁庄七年四月辛卯恒星不见为据,三代年既不同,不知外国用何历法,何因知鲁庄之四月,是外国之四月乎?
若外国用《周正》邪?
四月辛卯,长历推是五日,了非八日
若用殷正邪?
周之四月,殷之三月
用夏正邪?
周之四月,夏之二月
都不与佛家四月八日同也。
若以鲁之四月为证,则日月参差,不可为定。
若不以此为证,则佛生年月,无证可寻。
释迦初诞,唯空中自明,不云星辰不见也。
瑞相又有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又云:明星出时,堕地,行七步,初无星辰不见之语,与《春秋》恒星不见,意趣永乖。
若育王造塔,是敬王之世,阎浮有四,此道已流东国者。
敬王以来,至于六国,记注繁密,曾无一概。
育王立塔,非敬王之时,又分明也。
以此而推,则释迦之兴,不容在近周世;
公旦之情,何得未有?
难云:夫子自以华礼兴教,何宜乃说夷法?
故叹中国失礼,求之四夷,亦良有别意。
答曰:弘教次第,前论已详,不复重辩。
难云:四夷之乐,裁出要荒之际;
投诸四裔,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称重译。
天竺罽宾,久与上国殊绝,衰周已后,时或有闻。
故邹子以为赤县于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汉初长安乃有浮图,而经像眇昧。
张骞虽将命大夏甘英远届安息,犹弗能宣译风教,必其发梦帝庭,乃稍兴显。
此则似时有通碍,非关运有起伏也。
答曰:本以西域路近,而大法不被。
此盖由缘应未发,非谓其途为远也。
其路既近,而此法永不东流。
若非缘应未至,何以致此?
及后东被,皆由缘应,宜发通碍,各有其时,前论已尽也。
难曰:若必以缘应有会,则昔之淳厚,群生何辜,今之浇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浇者,夫为罪莫过于杀。
肉食之时,杀孰甚焉!
而方俟火粒,甫为教萌,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粮未播,杀事难息,未审前时过去诸佛,复以何法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为报乍轻;
一杀害兽,受对更重。
首轻末重,亦为未达。
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所云闻声不食,斩伐以时者,盖欲大明仁义之道。
于鸟兽草木,尚曰其然;
况在乎人,而可悖虐
非谓内惕寡方,意在缘报,睹迹或似,论情顾乖。
不审于内外两圣,其事可得是均以不?
此中参差,难用顿悟。
谨备以咨洗,愿具启诸蔽。
答曰:民资肉食,而火粒未启。
便令不肉,教岂得行?
前论言之已具,不复重释。
众生缘果所遭,各有期会。
当昔佛教未被,是其恶业盛时;
后之闻法,是其善业萌时。
善恶各有其时,何关淳厚之与浇薄?
五支之戒,各有轻重。
非杀戒偏重,四支并轻,且五业虽异,而互相发起。
犯人之戒,人重故先出;
犯兽之戒,兽轻故后被。
训戒之道,次第宜然。
周公孔子,渐弘仁恻。
前论已详,请息重辩。
若必以释教乖方,域之理外,此自一家之学,所不敢言(《广弘明集》五。)
发真隐诀序(《道藏》本「尊」字号《华阳陶隐居集》上「发」作「登」)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脩事字两卷,于时亦粗谓委密;
顷岩居务静,颇得恭洁,试就遵用,犹多阙略,今更反覆研精(《道藏》作「构」),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一字一句,皆有事(原作「字」,今据《道藏》本校改)旨,或论有以入无,或据显而知隐,或推机而得宗,或引彼以明此,自非闲练经书,精涉道教者,率然览之,犹观海尔;
必须详究委曲,乃当晓其所以,故道备七篇,义同高品
尝闻古言:非知之难,其在行之。
意非学之难,解学难也,屡见有人,得两三卷书,五六条事,谓理尽纸上(原脱,据《道藏》本补),便入山脩用,动积岁月,愈久昏迷,是未造门墙,何由眄其帷席?
试略问粗处,已自茫然,皆答言经说止如此,但谨依存行耳。
乃颇复开动端萌,序导津流,若直智尚许人,脱能欣尔感悟,询访是非;
至于愚迷矜固者,便径道君何以穿凿异同,评论圣文;
或有自执己见,或云承师旧法,永无启发对扬之怀;
此例不少,可为痛心。
夫经之为言径也,经者,常也,通也,谓常通而无滞,亦犹布帛之有经耳,必须铨综纬绪,仅乃成功,若机关疏越,杼轴乖谬,安能斐然成文?
真人立象垂训,本不为朦狡设言,故每标通衢,而恒略曲径,知可教之士,自当观其隅辙。
凡五经子史,爰及赋颂,尚历代注释,犹不能辨,况玄妙之秘途,绝领之奇篇,而可不探括冲隐,穷思寂昧者乎?
既撰此真诀(《道藏》本作「粗立」二字),乃辍书而叹曰:若使顾玄子(《道藏》本作「平」)在此,乃当知我心理所得,几于天人之际,往矣如何,孰与言哉,方将寄(原脱,据《道藏》本补)之于玄会耳(本集。《道藏》「尊」字号《华阳陶隐居集》)
陶弘景解官诏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卿遗累却粒,尚想清虚,山中闲静,得性所乐,当善遂嘉志也。
若有所须,便可以闻。
仍赐帛十疋,烛二十挺。
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道藏》本《陶隐居集》)
陶弘景 其一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书,既须见前所以付耳,无正可取备于此。
及欲更须细书,如论箴例,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
太师箴小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二者已经至鉴,其外便无可付也(《道藏》本《陶隐居集》又见《道藏》龙字上《山志》一)
陶弘景 其二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又省别疏云,故当宜微以著赏,此既胜事,虽风训非嫌云云。
然非所习,聊试略言。
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
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贯串耳,六义可工,亦当复由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且古且今,不无其人。
大抵为论,终归是习,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
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
既旧既积,方可以肆其谈。
吾少来乃至不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正足见嗤于当今,贻笑于后代,遂有独冠之言,览之背热,隐真于是乎累真矣,此直一艺之工,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道藏》本《陶隐居集》,又略见《御览》七百七十八。案又见《山志》一。)
陶弘景 其三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省区别诸书,良有精赏,所异同所可,未知悉可否耳。
给事黄门二纸为任靖书,观所送靖书,诸字相附,近二纸靖书,体解杂,便当非靖书,复当以点画波撇,论极诸家之致,此亦非可仓卒运于毫纸,且保拙守中也。
许任二迹并摹者,并付反(《道藏》本《陶隐居集》。案又见《山志》一。)
陶弘景 其四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
意谓悉是摹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微得钟体。
逸少学钟的可知,近有二十许首,此外字细画短,多是钟法。
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付,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同上。案又见《道藏》翔上《华阳隐居内传》中)
陶弘景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知欲徙卜,想咨请幽胜,谋及蓍龟,但迁徙之日,为当使人,为当使鬼,犹蹑蹻因地,其不灭也(同上。案又见《道藏》翔上《华阳隐居内传》中)
陶弘景进周氏冥通记书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省疏,并见周氏遗迹,真言显然,符验前诰,二三明白,益为奇特,四卷今留之,见渊文并具一二,唯增降叹(同上。案又见《道藏》翔下《周氏冥通记》一)
隐居先生陶弘景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八
昔大和中,有许远游者,乃云霄之胜宾,大虚之选客。
先生规同矩合,实踵高步,曩基先构,即驾胥宇。
千寻危耸,凭牖以望奔星;
百拱高悬,倚棂而观朝日。
飞流界道,似天汉之横波;
触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
铭曰:
肇彼冥默,翻成协赞。
身托外臣,心同有乱。
重道尊德,爰积睿衷。
顾怀汾射,玺问遥通。
朱杨郁起,华构崇。
静台冠月,经榭迎风。
嶕峣高栋,育霭修栊。
极望山川,周观京陆。
碧嶂千岭,清流万谷。
景落重崖,烟生岫复(《艺文类聚》三十七)
陶隐居赍术煎启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窃以缘叶抽条,生于首峰之侧;
紫花标色,出自郑岩之下。
百邪外御,六府内充,山精见书,华神在箓,术荧火谢,尽采撷之难;
启旦移申,穷淋漉之剂。
故能竞爽云珠,争奇冰玉,自非身疲掌砚,役倦攀,岂可立致还年,坐生羽翼。
临洗丹井,方觉可捐,郦县菊泉,无劳复汲。
庶得遨游海岸,追涓子之尘,驰鹜霍山,共陈生为侣,谣俗轻施。
尚曰难酬,出世鸿恩,宁知上报(《艺文类聚》八十一)
陶隐居赍术蒸启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味重金浆,芳逾玉液。
足使惭九明,丹愧芙蓉。
坐致延生,伏深铭载(《艺文类聚》八十一,《大观本草》六。)
隐居贞白先生陶君 南梁 · 萧纶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夫夜光结绿,非胠箧之恒珍;
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
宁期心于远大?
盖不知其所以然也。
是以颖阳高蹈,洗耳于唐朝;
汉阴贞栖,灭迹于周代
盛德风流,有自来矣。
应期而曜质者,其在兹乎?
先生名弘景字通明,本冀州平阳人也。
其先自帝尧陶唐氏之后胤,冀州平阳,故因居止。
龙马见五色之符,钦明表八彩之瑞。
光宅于天下,允厘于庶职。
洪源尤远,系绪绵长。
汉兴陶舍高祖右司马
子青翟,位至丞相
后至汉末南渡,始居丹阳
七世祖睿,仕镇南将军荆州刺史
祖降,宋南中郎参军事
父贞宝,司徒建安王侍郎
并立履清约,博涉文史。
先生含元精之和气,蓄陵飙之雅姿,兼宣七善,总修九德,行仁蹈义,岳峙渊亭,墙仞无以睹,清浊不能测,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其远。
六岁便解书,能属文。
七岁读《孝经》、《毛诗》、《论语》数万言。
曼倩幼习典坟,公干少诵诗赋,方之于古,彼有多惭。
是以岐嶷流声,黄中著称。
有乡人得葛洪《神仙传》,见淮南八公诸仙事,乃叹曰:读此书,便使人有凌云之气。
于是寝兴讽诵,晨夜不辍。
年二十七,为宜都王侍读,总知管记事。
榜道求贤,焚林招士,朝难其选,是曰得人。
阮瑀书记,不足扶衡;
孙楚之才辞,何以捧毂。
齐代好治宫室,方修苑囿,青溪旧观,便就起筑。
仍奏表上颂,辞事兼美,迈彼乐职之篇,逾乎景福之制。
帝省览久之,益以为善,除奉朝请
恪居官次,夙夜惟寅。
春朝秋请,是谓朴者也。
先生本不希荣,常欲辞退。
乃与亲友书曰: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知几其神乎无为自苦。
明年,遂拜表解职。
抽簪东都之外,解组北山之阳。
同稷丘之栖真,慕留侯却粒
便具舟楫,永言东迈。
朝廷锡问,时贤饯别,祖以二疏,招兹四皓,超然轻举,异世同符。
尔乃杖策孤征,游践山岳。
既而到于句容,登于茅岭,以此地神仙之宫府,灵异之栖托,往不能返,遂卜居焉。
先生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我今义通无复其一,请同求志之业。
自称隐居,亦犹稚川之抱朴,士安之玄晏。
倚岩栖隐,依林遁迹;
交柯结宇,划径为门。
悬崖对溜,悲吟灌木;
深壑绝(《艺文类聚》作危。)峭,组织烟霞。
枕石漱流,水禽无挠;
采药耦耕,野兽不乱。
逍遥闲旷,放浪陵山
嗒然若丧,确乎难拔。
属齐末道消,天命既否;
水斗谷洛,地震由辰。
先生静思冥数,预识微兆,于是近远书问,悉皆杜绝。
昔乃闻之夏甫,今则见之先生
大梁休运应期,受天明命,三辰开朗,四海宁宣。
先生奉表称庆,于是信问复通。
天监以来,常有敕旨,供给药饵,不乏岁时。
渥泽湛恩,莫之与比。
先生七年暂游南岳
兹山也,譬闿风之地轴,若昆陵之天镇,八桂傍临,九纯闲设,树有琅玕,草生车骑,遗世独往,是用忘归。
一十年,有敕遣左右司徒惠明徵还先生茅山,别给廨宇。
轩后之降精天老,汉帝之致礼河宗,况于兹日,弗能尚也!
养志山阿,多历年所。
摄生既善,冥祥亦降。
猛兽不据,魑魅莫逢。
庭无荆棘,远同阙里;
阶吐神泉,径动疏勒。
于是羽人徘徊,仙客上下,鸾凤游集,芝英丰润,大造佛像,爰及写经,起塔招僧,备诸供养。
自誓道场,受菩萨法,梦登七地,又得嘉名。
具以启间,蒙敕许可。
葛玄之梦见开士,朱鸾之远望尊仪,何以拟兹通感,匹此徵应?
大同三年岁次景辰三月壬寅朔十二日癸丑告别年化,春秋八十有一。
天子嗟惜,储皇轸悼。
有诏称誉,追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礼也。
其月十四日窆于丹阳郡句容县雷平山。
轩辕之葬衣冠,如王乔之藏舄,化于兹日,可得偶焉。
先生器宇凝深,思识精赡,含章贞吉,不修廉隅,年将中寿,匪逾于矩,眉目疏朗,仪貌鲜洁,实亡劝沮,多行德惠,恪惜光景,爱好坟、籍,笃志励节,白首弥至。
若乃淮南鸿宝之诀,陇西地动之仪,太一、遁甲之书,、九章历象之术,幼女、银钩之敏,允南、风角之妙,太仓、素问之方,中散操之法,咸悉搜求,莫不精诣。
爰及卞射荀基,苏卜、管筮,一见便晓,皆不用心。
张华之博物,马钧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兼此数贤,一人而已。
门人恒法闿等,慕遥风于缑氏,绘遗像于桥阳,勒碑而相质,腾绛霄之流芳。
乃为铭曰:
留舄表化,弃剑凝神。
徘徊紫气,照耀丹鳞。
厥迹犹在,馀风可遵。
谁其嗣此,渊哉淑人
高行迈种,盛德日新。
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身以弘道,行不违仁。
昔游缨绶,颉颃晋绅。
厌乎匡救,劳彼问津。
亦既解组,乃袭山巾。
远寻丘壑,高蹈风尘。
情无缅世,隐不隔真。
结宇依岩,贞栖茂草。
水玉留年,华精却老。
乃有令问,兼斯寿考。
泉过危庭,峰临窈洞。
露凝兰阶,云生桂栋。
日斜栏席,花落窗瓮。
尚平未反,王孙不施。
海桑交易,陵谷贸迁。
丰碑有树,遗烈无骞(《文苑英华》八百七十三,又略见《艺文类聚》三十七。)
陶贞白先生集序 陈朝 · 江总
 出处:全隋文卷十
刘向通古今之学,马融见天下之书,京房察风雨之占,裴楷晓阴阳之术,子政伤于简易,季长敝于骄侈,君明遂不旋踵,公矩才免极诛,鲜有尽美之迹,罕闻克终之誉。
若夫德行博敏,孔室四科,经术深长,郑门六艺,丹阳陶先生备斯矣。
至如紫台青简,绿帙丹经,玉版秘文,瑶坛怪牒,靡不贯彼精微,殚其旨趣。
盖非常之绝伎,命世之异人焉。
文集缺亡,未有编录。
门人补辑,若逢辽东之本;
好事研搜,如诵河西之箧。
奉敕校之铅墨,缄以缇缃,藏彼鸿都,副在廷阁(《艺文类聚》五十五)
题黄公陶翰别业(一作处一诗,一作苏广文诗,题云《自商山宿陶令隐居》。) 唐 · 灵一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花源
闻说花源避秦,幽寻数月(一作日)不逢人。
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间(一作中)有鬼神。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一作作)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茅山贞白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吴荆牧陶浚七代孙名宏景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也。
初娠。
母梦日精在怀。
并二天人降。
手执香炉。
觉语左右曰。
当孕男。
人非凡人。
亦恐无后。
及生标异。
幼而聪识。
成而博达。
因读神仙传。
便有乘云驭龙之志。
年十七。
江敩褚炫刘俣宋升明四友
历数王侍读
皆总记室
笺疏精丽。
为时所重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
宣旨褒赞。
兼欲刻石。
王俭议异乃止。
年二十馀服道。
后就兴世孙先生咨禀经法。
精行道要。
通幽洞微
奉朝请
乃拜表解职。
答诏优叹。
赐与甚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
供帐甚盛。
咸云自齐以来。
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
又得杨许真书。
遂登岩造静。
自称华阳隐居
书疏亦如此代名。
特爱松风。
庭院皆植。
每闻其响。
便欣然而乐。
明帝欲迎往蒋山
恳辞得止。
然敕命饷赉。
恒为烦剧。
乃造三层楼。
先生居其上。
弟子居中。
接宾于其下。
令一小竖传度而已。
潜光隐曜。
内修秘密。
深诚所诣。
远属霞人
可谓感而遂通者也。
身长七尺八寸。
为性圆通谦谨。
心如明镜。
遇物斯应。
少忧戚。
无嫉竞。
灭喜怒。
澹哀乐。
或有形于言迹者。
是显事广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
率任轻虚。
飘飘然恒有云霞气。
其所修为。
皆自得于心。
非傍识能及。
尤长于铨正伪谬。
地理历算
文不空发。
成即为体。
造浑天仪。
转之与天相会。
其纂真诰隐诀。
老子等书二百馀卷。
至永元二年
深托向晦。
梁武帝革命。
议国号未定。
先生乃引诸谶。
记梁是应运之符。
又择郊禅日。
灵验昭著。
敕使入山。
宣旨酬谢。
帝既早与之游。
自此之后。
动静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
以为神丹可成。
恒苦无药。
帝皆给之。
又手敕咨迓。
先生画两牛。
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
一牛著金笼头。
有人执绳。
以杖驱之。
帝笑曰。
此人无所求。
欲效曳尾龟
岂有可致之理。
时有大事。
无不前已奏陈。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以大通献刀二。
一名善胜
二名成胜。
为佳宝。
帝金楼子云。
于隐士重陶贞白
士大夫重周宏正。
其于义理。
精博无穷。
亦一时名士也。
先生常作诗云。
夷甫任散诞。
平叔坐谈空。
不信朝阳殿
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事竞谈元理
不习武事。
侯景之难。
并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
时年八十五。
颜色不变。
屈伸如常。
屋中香气。
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
谥曰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事。
弟子数十人。
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自此并淮南作) 芳荪(生茅山东溪陶隐居谓之溪荪,花紫色,生浅水中。) 唐 · 李德裕
 押屑韵
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
叶抽清浅水,花照暄妍节。
紫艳映渠鲜,轻香含露洁(一作结,一作发)
离居若有赠,暂与幽人折。
陶隐居望江南 其一 唐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长生药,本是五行作。
子午三门开卯酉,四时运火合乾坤。
龙虎自相吞。
陶隐居望江南 其二 唐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十月满,开鼎一团红。
数片残雪含五彩,解胎神水响玲珑。
气复异香秾(《金液还丹百问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