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义兵号令 其二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兵之来也,以救民之死。子之在上无道,倨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徵敛无期,求索无厌,罪杀不辜,庆赏不当,若此者天之所诛也,人之所雠也,不当为君。今兵之来也,将以诛不当为君者也,以除民之雠而顺天之道也。民有逆天之道、卫人之雠者,身死家戮,不救。有能以家听者禄之以家,以里听有禄之以里,以乡听者禄之以乡,以邑听者禄之以邑,以国听者禄之以国(《吕氏春秋。怀宠》:「先发声出号。」高诱注:「号令。」)。
子华子 其一 春秋晋国 · 程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吕氏春秋。贵生》高诱注:「子华子,古体道人。」)。
高诱引谚论毁誉 汉 · 无名氏
《淮南子》注曰:语曰:
欲人不知。莫如不为(○《淮南子》二十四说林训注。)。
饭牛歌 汉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七部
宁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曰云云。齐桓闻之。举以为相。○逯案。此篇原失题。今据《诗纪》标之。又案。《吕氏春秋》、《淮南子》皆及宁戚叩角商歌以干齐桓公事。然皆无歌辞。后汉高诱注吕览。以为即诗经硕鼠篇。至《史记》、《淮南子》各注及三齐略记、琴操等始出七言饭牛歌。可知皆汉人伪托。各歌大同小异。今并附之。
南山矸。
白石䃹。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而单衣裁至骭。
长夜漫漫何时旦(○琴操补遗。《类聚》九十四。《诗纪前集》一。)。
附: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史记》邹阳传应劭注。《书钞》百六。又《文选》十八啸赋注并引应劭注。《诗纪前集》一。又《御览》八百九十八引《史记》引禅、骭、旦三韵。)
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弊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书钞》百六引三齐略记)。《类聚》四十三。《诗纪前集》一。又《书钞》百二十八引三齐略记。录骭韵一句。《御览》六百九十一、九百三十六引半、骭二韵。○逯案。三齐略记谓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其下经宁戚饭牛歌。则作康浪者是。以人习知沧浪。故误。)
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兰。鹿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淮南道应训许慎注。《文选》十八啸赋注引《淮南子》。《诗纪前集》一。○《诗纪》原注云。此首见刘向《别录》。逯案。此说非是。盖啸赋宁子捡手而叹息下注先引刘向《别录》。次引《淮南子》及此歌。冯氏不察。故有此误。)
南石粲。白石烂。短褐单衣长至骭。生不逢尧与舜禅。终日饲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御览》五百七十二引《淮南子》。)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史记》邹阳传应劭注。《书钞》百六。又《文选》十八啸赋注并引应劭注。《诗纪前集》一。又《御览》八百九十八引《史记》引禅、骭、旦三韵。)
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弊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书钞》百六引三齐略记)。《类聚》四十三。《诗纪前集》一。又《书钞》百二十八引三齐略记。录骭韵一句。《御览》六百九十一、九百三十六引半、骭二韵。○逯案。三齐略记谓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其下经宁戚饭牛歌。则作康浪者是。以人习知沧浪。故误。)
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兰。鹿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淮南道应训许慎注。《文选》十八啸赋注引《淮南子》。《诗纪前集》一。○《诗纪》原注云。此首见刘向《别录》。逯案。此说非是。盖啸赋宁子捡手而叹息下注先引刘向《别录》。次引《淮南子》及此歌。冯氏不察。故有此误。)
南石粲。白石烂。短褐单衣长至骭。生不逢尧与舜禅。终日饲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御览》五百七十二引《淮南子》。)
郊坛疏 北魏 · 刘芳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八
臣闻国之大事,莫先郊祀,郊祀之本,实在审位。是以列圣格言,彪炳绵籍;先儒正论,昭著经史。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说。窃见所置坛祠远近之宜,考之典制,或未允衷,既曰职司,请陈肤浅。
《孟春令》云:「其数八」。又云:「迎春于东郊」。卢植云:「东郊,八里之郊也」。贾逵云:「东郊,木帝太昊,八里」。许慎云:「东郊,八里郊也」。郑玄《孟春令》注云:「王居明堂。《礼》曰:王出十五里迎岁,盖殷礼也。周礼,近郊五十里」。郑玄别注云:「东郊,去都城八里」。高诱云:「迎春气于东方八里郊也」。王肃云:「东郊,八里,因木数也」。此皆同谓春郊八里之明据也。《孟夏令》云:「其数七」。又云:「迎夏于南郊」。卢植云:「南郊,七里郊也」。贾逵云:「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许慎云:「南郊,七里郊也」。郑玄云:「南郊,去都城七里」。高诱云:「南郊七里之郊也」。王肃云:「南郊,七里,因火数也」。此又南郊七里之审据也。《中央令》云:「其数五」。卢植云:「中郊,五里之郊也」。贾逵云:「中央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于四郊也」。郑玄云:「中郊,西南未地,去都城五里」。此又中郊五里之审据也。《孟秋令》云:「其数九」。又曰:「迎秋于西郊」。卢植云:「西郊,九里郊」。贾逵云:「西郊,金帝少暤,九里」。许慎云:「西郊,九里郊也」。郑玄云:「西郊,去都城九里」。高诱云:「西郊,九里之郊也」。王肃云:「西郊,九里,因金数也」。此又西郊九里之审据也。《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于北郊」。卢植云:「北郊,六里郊也」。贾逵云:「北郊,水帝颛顼,六里」。许慎云:「北郊,六里郊也」。郑玄云:「北郊,去都城六里」。高诱云:「北郊,六里之郊也」。王肃云:「北郊,六里,因水数也」。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宋氏《含文嘉》注云:「《周礼》:王畿千里,二十分其一,以为近郊。近郊五十里,倍之为远。郊迎王气,盖于近郊。汉不设王畿,则以其方数为郊处,故东郊八里,南郊七里,西郊九里,北郊六里,中郊在西南未地、五里」。《祭祀志》云:「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采元始中故事,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此又汉世南、北郊之明据也。今地只准此。至如三十里之郊,进乖郑玄所引殷、周二代之据,退违汉、魏所行故事。凡邑外曰郊,今计四郊,各以郭门为限,里数依上。
《礼》:「朝拜曰月,皆于东西门外」。今日月之位,去城东西路各三十,窃又未审。《礼》又云:「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今计造如上。《礼仪志》云:「立高禖祠于城南」。不云里数,故今仍旧。灵星本非礼事,兆自汉初,专为祈田,恒隶郡县。《郊祀志》云:「高祖五年,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牲用太牢,县邑令长侍得祠」。晋祠令云:「郡、县、国祠稷、社、先农,县又祠灵星」。此灵星在天下诸县之明据也。周公庙所以别在洛阳者,盖姬旦创成洛邑,故传世洛阳,崇祠不绝,以彰厥庸。夷齐庙者,亦世为洛阳界内神祠。今并移太常,恐乖其本。天下此类甚众,皆当部郡县修理,公私施之祷请。窃惟太常所神祇,自有常限,无宜临时斟酌以意,若遂尔妄营,则不免淫祀。二祠在太常,在洛阳,于国一也。然贵在审本。
臣以愚蔽,谬忝今职,考括坟籍,博采群议,既无异端,谓粗可依据。今玄冬务隙,野罄人闲,迁易郊坛,二三为便(《魏书·刘芳传》、《北史》四十二。)。
虫豸诗(七篇,并序) 巴蛇三首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总序: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闬屋室以州之人之宜(郛闬:意谓筑起城墙。郛,外城。闬,里巷之门。《说文·门部》:“闬,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辛卯岁:即元和六年。元稹元和五年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而此云六年,疑元稹事后误记。),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物宜介(介:指有甲壳之昆虫或水族。《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高诱注:“介,甲也。”),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达:卢校“疑遣”,似是。)。又数年,司马通川郡(通川郡:川,原作“州”,据蜀本、卢本及《旧唐书·地理二》改。《通典·州郡五·古梁州上·通州》:“西魏改为通州(原注: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州曰通州,郡曰通川,其实一也。),通之地,丛秽卑褊,烝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辛蛰:原指毒虫刺蛰人,此喻指荼毒,虐害。)。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鼻褰:谓毒蛇之鼻向上。参下篇《巴蛇》。)。虫之辈亦百,而虻、蟆音莫、浮尘、蜘蛛、蚁子、蛒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方籍:医书。方,药方。),不知者,遭辄死(遭:卢本、杨本、全诗作“毒”。)。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药石:药剂与砭石,此泛指药物。),庶亦叔敖之意焉(叔敖之意: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年少而心仁。尝遇两头蛇,畏他人重见而丧生,杀蛇而埋之,时人以为积阴德必有善报。事详汉贾谊《新书·春秋》。)。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引用典故:叔敖瘗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叔敖瘗:见本卷《虫豸诗七篇》序注。),其如多似麻。
贞元(一作永贞)历(是岁秋八月,太上改元永贞,传位今皇帝。)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象魏才颁历(象魏:古代宫门外两边高耸之楼观,其下常为悬布法令之所。《淮南子·俶真训》:“神游魏阙之下。”高诱注:“魏阙,王者门外阙也,所以悬教民之书于象魏也。嵬嵬高大,故曰魏阙。”颁历:古代前年年末颁布次年所行之新历。《旧唐书·职官二》:“每年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龙镳已御天(“龙镳”句:谓皇帝驾崩。《新唐书·德宗纪》:“(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皇帝崩于会宁殿,年六十四。”龙镳,仙人之坐骑。)。
犹看后元历(后元历:德宗在位时所颁布之历法,即贞元历。),新署永贞年。
半岁光阴在,三朝礼数迁(“半岁”二句: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一至二十三日为德宗朝,正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初四为顺宗朝,八月初四以后为宪宗朝。)。
无因书简册,空得咏诗篇。
春鸠 中唐 · 元稹
押先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春鸠与百舌(百舌:亦名反舌、伯劳,羽毛茶褐色,嘴尖爪锐,鸣声圆滑多变化。《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高诱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音响讵同年(讵:岂,难道。同年:同年而语之省,谓相提并论。)。
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一作造物)意(化工:原作“造物”,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指自然之造化者。语出汉贾谊《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当春不生蝉。
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桐花 中唐 · 元稹
押侵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曾峰馆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紫桐:桐树之一种。《本草·桐》集解:“颂曰:‘有紫桐,花如百合,实堪糖煮以啖。’”)。
可惜(一作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舜没”句:《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凤归丹穴岑(“凤归”句:《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炼食不食,故言梧桐而及凤凰。)。
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
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嵚岑(嵚岑:高峻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嵚岑埼礒兮,硱磳磈硊。”洪兴祖补注:“嵚岑,山高险也。”)。
满院青苔地,一树莲花簪。
自开还自落,暗芳终暗沈。
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我愿”句:梧桐为制琴之良材。晋郭璞《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爰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噰噰喈喈。”)。
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安问宫徵角(宫徵角:古代五音中之三个音,此泛指五音。),先辨(一作辩)雅郑淫(雅郑:古代儒家以郑声为淫邪之音,以雅声为雅正之声。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宫弦春以君,君若春日临。
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
人安角声畅,人困斗不任。
羽以类万物,祆(一作祅)物神不歆。
徵以节百事,奉事罔不钦(“宫弦”以下十句:《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懑之音矣。”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驺忌子见齐威王鼓琴,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祅,通妖。《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怒,谓胜为祅言,缚以属吏。”胡三省注:“祅,与妖同。”歆,保祐。)。
五者苟不乱,天命乃可忱。
君若问孝理,弹作梁山吟(《梁山吟》:古乐曲名,传说曾子雪天思亲,乃作《梁山吟》以寄意焉。)。
君若事宗庙,拊以和球琳(拊:轻轻敲击。《尚书·益稷》:“予击石拊石。”蔡沈传:“重击曰击,轻击曰拊。”和:以声相应。球琳:皆美玉名,此泛指美玉。《尚书·禹贡》:“(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孔传:“球琳,皆玉名。”)。
君若不好谏,愿献触疏箴。
君若不罢猎,请听荒于禽。
君若侈台殿,雍门可沾襟(“雍门”:汉刘向《说苑·善说》:战国齐人雍门子周善鼓琴,以悲声耸动人听。访孟尝君,先以言词,后“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曲成。孟尝君涕浪污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君若傲贤隽,鹿鸣有食芩(“《鹿鸣》”句:《诗·小雅》篇名,为君主宴群臣之什,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君闻祈招什,车马勿骎骎(“君闻”二句:《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诗·逸诗·祈招》今仅存六句,馀已亡佚。骎骎,马疾驰貌。《诗·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骎骎。”毛传:“骎骎,骤也。”)。
君若欲败度(败度:败坏法度。《尚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孔传:“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于其身。”),中有式如金(式:准则,指言行所依据之法则。《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
君闻薰风操(《薰风操》:相传舜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因以“薰风”指《南风歌》。见《孔子家语·辨乐》。),志气在愔愔(愔愔:和悦安舒貌。《左传·昭公十二年》:“祈招之愔愔,式招德音。”杜预注:“愔愔,安和貌。”)。
中有阜财语(“中有”句:《南风歌》之歌辞有“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语。阜财,积聚财物。),勿受来献琛(琛:通琛,珍宝。《集韵·侵韵》:“琛,《尔雅》:‘宝也。’或从贝。”)。
北里当绝听(北里:古乐舞名。《史记·殷本纪》:“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祸莫大于淫。
南风苟不竞,无往遗之擒(“南风”二句:《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师旷唯歌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
奸声不入耳,巧言宁孔壬(孔壬:大奸佞。《后汉书·郅恽传》:“昔虞舜辅尧,四罪咸服,谗言弗庸,孔壬不行,故能作股肱,帝用有歌。”李贤注:“孔,甚也;壬,佞也。”)。
枭音亦云革,安得沴与祲。
天子既穆穆,群材亦森森。
剑士还农野,丝人归织纴。
丹凤巢阿阁(“丹凤”句:阿阁,四面均有檐溜之楼阁。《文选·〈西北有高楼〉》:“阿阁三重阶”,李善注:“《尚书中候》曰:‘昔黄帝轩辕,凤凰巢阿阁。’《周书》曰:‘明堂咸有四阿。’然则阁有四阿,谓之阿阁。郑玄《周礼》注:‘四阿,若今四注者也。’”),文鱼游碧浔(文鱼:有斑彩之鱼。《山海经·中山经》:“荆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郭璞注:“有斑彩也。”浔:水边。《说文·水部》:“浔,旁深也。”段玉裁注:“今人用此字,取义于‘旁’而已。”)。
和气浃寰海,易若溉蹄涔(蹄涔:《淮南子·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蹄迹中,言其小也。”)。
改张乃可鼓,此语无古今。
非琴独能尔,事有谕因针(谕因针:汉刘向《说苑》卷一一:“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
感尔桐花意,闲怨杳难禁。
待我持斤斧,置君为大琛(琛:珍宝。《尔雅·释言》:“琛,宝也。”邢炳疏:“谓珍宝也。”。)。
青云驿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青云驿
引用典故:获麟 三公灌蔬 金张 龙醢为臡 噬脐
岧峣(岧峣:山峰高耸貌。)青云岭,下有千仞溪。
裴回不可上,人倦马亦嘶。
愿(一作顾)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丹霞梯:即丹梯,升仙之路。杜甫《赠特进汝阳王》:“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宝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
谓言青云驿,绣户芙蓉闺。
谓言青云骑,玉勒黄金蹄(玉勒:玉饰之马衔。黄金蹄:《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堂闲话》:“佛用金蹄银角犊儿由西合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
谓言青云具,瑚琏杂(一作并)象犀(瑚琏:皆宗庙盛黍稷之玉制礼器。《论语·公冶长》:“(孔子)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并: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杂”。象犀:象与犀,此指象牙与犀牛角。)。
谓言青云吏,的的颜如圭(的的:分明貌。《淮南子·说林训》:“的的者获。”高诱注:“的的,明也。”按,此“的”字本作“的”,后从俗体。《说文·日部》:“的,明也。从日,勺声。”段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圭:通圭,端玉。)。
怀此青云望,安能复久稽(一作栖)。
攀援(一作路途)信不易,风雨正凄凄。
已怪杜鹃鸟(杜鹃:参卷1《思归乐》注。),先来山下啼。
才及青云驿(一作归家尘雾暗),忽遇蓬蒿妻。
延我开荜户(荜户:用竹荆编织之门户。),凿窦宛如圭(“凿窦”句:在墙上凿洞如圭状以作窗户。圭,古代皇帝诸侯举行祭祀、丧葬等隆重仪式时所用之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
逡巡吏来谒(一作来叙别),头白颜色黧(黧:黑中带黄之色。《广韵·齐韵》:“黧,黑而黄也。”)。
馈食频叫噪,假器仍乞醯(假:借。《广雅·释诂二》:“假,借也。”醯:醋类食物。《说文·皿部》:“醯,酸也。”)。
向时延我者,共舍(一作拾)藿与藜。
乘我牂牁马(乘我:给我乘。牂牁,国名,在今贵州省一带。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系舡……因名且兰为牂牁国。”),蒙茸大如羝(蒙茸:形容马毛杂乱不整。羝:公羊。《诗·大雅·生民》:“取羝以軷。”毛传:“羝羊,牡羊也。”)。
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噬脐:犹言自噬其脐,比喻后悔莫及。《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也。”)。
昔游蜀门(一本缺,一作关)下(蜀关: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元稹元和四年入蜀,未经剑门,此泛指入蜀之通道。关,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门”。),有驿名青泥(青泥:驿名,在青泥岭。《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三·兴州·长举县》(卷二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元稹入蜀,并未行经此处,仅“闻名”而已。)。
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狴:兽名,形似虎,有威力,常图其形于狱门,故以之代牢狱。)。
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
复闻阊阖上(阊阖:传说中之天门。《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阊阖,天门也。”),下视日月低。
银城蕊珠殿(银城:《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大志经》云:‘大意初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次至水精城,次至琉璃城,龙王各与明月珠。”蕊珠殿:道家、道教经籍中神仙所居之仙宫,亦指道教宫观建筑。《真灵位业图》中有太和殿、寥阳殿、蕊珠宫。),玉版金字题(玉版:指上有图形或文字、象徵祥瑞或预示休咎之玉片。)。
大帝直南北,群仙侍东西。
龙虎俨队仗,雷霆轰鼓鼙。
元君理庭内(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之美称。),左右桃花蹊。
丹霞烂成绮,景(一作素)云轻若绨(绨:厚实光滑且有光泽之丝织品,以蚕丝为经,棉线为纬织成。)。
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
众真千万辈(真:道教称修炼得道或成仙之人。《说文·匕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柔颜尽如荑(荑:初生茅草之嫩芽。《玉篇·草部》:“荑,始生茅也。”《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
云韶互铿戛(《云韶》:云指《卿云》,古歌名,传说虞舜将禅位于禹,卿云现,乃与百官同唱此歌。《尚书大传》卷二:“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郑玄注:“卿,当为‘庆’。”韶,舜乐名。《说文·音部》:“韶,虞舜乐也。”铿戛:犹铿金戛玉,形容音乐洪亮动听。),霞服相提携。
双双发皓齿,各各扬轻袿(袿:古代女性所穿之上等长袍。《释名·释衣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毕沅疏證:“上服,上等之服也。”)。
天祚乐未极,溟波浩无堤。
秽贱灵所恶,安肯问黔黎(黔黎:黔首黎民,指百姓。)。
桑田变成海(“桑田”句: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宇县烹为齑(宇县:犹天下。齑:细碎。)。
虚皇不愿见(虚皇:道教神名。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并證心清,俱漏身浊。离有离无,且华且朴。结号虚皇,筌法正觉。”),云雾重重翳。
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
灵物可见者,愿以谕端倪。
虫蛇吐云气,妖氛变虹蜺(虹蜺:亦作虹霓,雨后、日出或日落之际,天空中所出现之七色圆弧。虹蜺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外环称蜺。)。
获麟书诸册(“获麟”句: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豢龙醢为臡(“豢龙”句:豢龙,古代名马。《左传》:“昔有飂叔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之以服事舜,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醢:古代酷刑,将受刑者剁为肉酱。此泛指剁为肉酱。臡:有骨之肉酱,此泛指肉酱。)。
凤皇占梧桐(“凤皇”句:《庄子·秋水》:“(鹓雏,即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丛杂百鸟栖。
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
山鹿藏窟穴,虎豹吞其麛(麛:幼鹿。《礼记·内则》:“秋宜犊麛,膳膏腥。”陆德明释文:“麛,鹿子也。”)。
灵物比(一作此)灵境(比:相接。《汉书·诸侯王表》:“诸侯北(比)境,周市(币)三垂,外接胡越。”颜师古注:“比谓相接次也。”),冠履宁甚暌(暌:分开,有距离。《古今韵会举要·齐韵》:“暌,《玉篇》:违也,日月相违。”)。
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稗稊:稗草与稊草,比喻卑微。)。
金张好车马(“金张”句:金张,汉代金日磾、张安世之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以为显宦之代称。),于陵亲灌畦(“于陵”句:于陵,战国时隐士,或谓即齐人陈仲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裴骃集解:“《列士传》曰:‘楚于陵子仲,楚王欲以为相,而不许,为人灌园。’”司马贞索隐:“《孟子》云陈仲子,齐陈氏之族,兄为齐卿,仲子以为不义,乃适楚,居于于陵,自谓于陵仲子。楚王聘以为相,子仲遂夫妻相与逃,为人灌园。”)。
在梁或在火,不变玉与鹈(“在梁”二句:《诗·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郑玄注:“鹈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玉在火而色不变,喻君子坚守其操守;鹈在梁非其常,喻小人暂时得志。)。
上天勿行行(行行:刚强负气貌。),潜穴勿悽悽。
吟此青云谕,达观终不迷。
说剑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十二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引用典故:人情挂剑 一旦为龙 干将 荆卿歌 卷地图 武王击纣 相如缶
吾友有宝剑,密之如密友。
我实胶漆交,中堂共杯酒。
酒酣肝胆露,恨不眼前剖。
高唱荆卿歌(荆卿歌:《史记·刺客列传》:“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乱击相如缶(相如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更击复更唱,更酌(一作舞)亦更寿(酌:原作“舞”,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白虹坐上飞(白虹:宝剑名。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青蛇匣中吼(青蛇:古宝剑名。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彼戮鲸鲵与截犀兕,未若我提青蛇而斩白蛇。”此泛指宝剑。)。
我闻音响异,疑是干将偶(一作斗)。(干将: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卷四):“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
为君再拜言,神物可见不。
君言我所重,我自为君取。
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
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
杀杀霜在锋(杀杀:刀剑寒光四射貌。),团团月临纽(纽:剑柄上用以悬系饰物之襻纽。)。
逡巡潜虬跃(潜虬:潜伏深处之龙。虬,参卷2《阳城驿》注。),郁律惊左右(郁律:屈曲夭矫貌。)。
霆电满室光,蛟龙绕身(一作逐奋)走(绕身:原作“逐奋”,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我为捧之泣(“我为“句:董本、马本、类苑、胡本作“何人为铸之”。),此剑别来久(一作何人为铸之,干将别来久)。
铸时菫(一作近)山(堇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宋施苏等《会稽志·山·府城·会稽县》(卷九):“赤堇山,在县东三十里。旧经云:‘欧冶子为越王铸剑之所。’《越绝》云:‘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破,藏在松桂朽。
幽匣(一作质)狱底(一作中)埋(“幽匣”句:《晋书·张华传》载:张华见斗牛之间有紫气,问于雷焕,雷焕告之以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张华果于丰城狱中掘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匣,原作“质”,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中,卢本、杨本、全诗作“底”,蜀本作“边”。),神人水心守(“神人”句: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曲水》:“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水心,双关,既明谓水中央,又暗喻宝剑。)。
本是稽泥(一作泥稽)淬(“本是”句:张华得雷焕所取剑,以稽山之泥淬之。是,蜀本、卢本、文粹作“用”,似是。淬,见卷1《箭镞》注。),果非雷焕有(“果非”句:《晋书·张华传》载,丰城令雷焕得龙泉、太阿二剑,以其一与张华。后华被诛,剑遂失所在。雷焕死,其子持剑行之延平津,剑忽跃出坠水中。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浪惊沸。焕,原作“涣”,据蜀本、卢本、全诗及《晋书》改。)。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
剑可剸犀兕(剸:割,截断。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四引《通俗文》:“截断曰剸。”犀兕:犀牛与兕之并称。犀牛,哺乳类动物,形略似牛,吻上多有一角,皮厚而韧,产于热带森林。兕,古代犀牛类动物,一说即雄犀牛,皮厚,可以制甲。),剑可切琼玖(琼玖:琼与玖,此泛指玉石。《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玖。”毛传:“琼、玖,玉名。”)。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
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太古”句:《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东汉高诱注:“鳌,大龟。天废顿以鳌足柱之。”太古,上古,远古。),武王亲击纣(“武王”句:牧野之战,纣王战败自焚,武王至纣王死所,以剑击之,断其首,悬大白之旗。事详《史记·周本纪》。)。
燕丹卷地图(“燕丹”句:燕太子丹使荆轲藏短剑于督亢地图之中以献秦王,欲借机行刺。事详《史记·刺客列传》。),陈平绾花绶(“陈平”句:《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投项羽,以功受官赐金。项羽因部下战败,怒欲杀将,陈平惧及祸,“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花绶,织有花彩用于系官印之丝带,绾绶即辞官言归。)。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一作莽)。(“曾被”二句:《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薮:卢本、文粹、钱校作“莽”,卢校“‘莽’有某音,自叶。”)。
曾经铸农器,利用剪稂莠(“曾经”二句:《孔子家语·致思》:“销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迁宫中。”后因用作销兵偃武之典。稂莠:泛指对禾苗有害之杂草。)。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牝牡:鸟兽之雌性与雄性。《荀子·非相》:“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晋末”二句:南朝宋刘定叔《异苑》载,晋惠帝元康五年,武库火灾,烧汉高祖斩白蛇剑、孔子履、王莽头等三物。皆见此剑穿屋飞去,莫知所终。)。
为欲埽群胡,散作弥天帚。
自兹失所往(往:卢本作“在”。),豪英共为诟(诟:音苟。《玉篇·言部》:“诟,耻辱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
既非古风胡(一作壶)。(风胡:亦称风壶,春秋楚人,精于铸剑、识剑。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卷十一):楚昭王召风胡子求宝剑,“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之精神,大悦风胡子……风胡子对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无乃近鸦九(鸦九:亦作鸦九,姓张,唐人,善铸剑。白居易《鸦九剑》:“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
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
劝君慎所用(一作宝)。(用:原作“宝”,据卢本、全诗、文粹、钱校改),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一作惊)妾妇(防:原作“惊”,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改。)。
留斩泓下蛟(“留斩”句:佽飞,亦作佽非,春秋楚国勇士。《淮南子·道应》:“荆有佽非,得宝剑于干队,还反渡江,至于中流。阳侯之波,两蛟夹绕其船。佽非谓枻船者曰:‘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对曰:‘未尝见也。’于是佽非瞋目,勃然攘臂拔剑曰:‘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予有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船中人尽活,风波毕除。荆爵为执圭。”),莫试街中狗。
君(一作古)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
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
竞舟 中唐 · 元稹
押尤韵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
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赇:载质,带着礼物去求人。《说文·贝部》:“赇,载质也。”段玉裁注:“谓载质而往求之称贷也。质,谓以物相赘。”)。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小秋:即将成熟。秋,庄稼成熟。《说文·禾部》:“秋,禾谷孰也。”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
朝饮村社酒(村社:犹村落,意谓公家。),暮椎邻舍牛(椎:用槌击打。见卷1《赛神》注。)。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雠(习雠:谓如雠人相见,无丝毫妥协退让。)。
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馔良吉(君侯:古代称列侯,唐时称州郡长官等尊贵者。馔:安排食物。《说文·食部》:“籑(即馔),具食也。”良吉:良辰吉日。),会客陈膳羞。
画鹢四来合(画鹢:船之别称。《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高诱注:“鹢,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鹢首。”),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建标:树立标识。《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李善注:“建标,立物以为之表识也。”),胜负死生求。
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岳阳”句:疑为窦庠。庠永贞元年前后权知岳州刺史事)。(岳阳贤刺史:见本卷《竞舟》注),念此为俗疣。
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
自为里中戏(里:见卷2《阳城驿》注。戏:原作“献”,据蜀本、杨本、全诗、董本改。),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吾闻“二句:管仲字夷吾,春秋齐国大臣,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管子·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曰:‘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沐涂树之枝也。’桓公曰:‘诺。’令谓左右伯沐涂树之枝。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清中而浊,应声之正,有以给上。室屋漏者得居,墙垣坏者得筑。”沐树,砍除树枝,使无树荫,以使民无游憩之所,各归本业。)。
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
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八骏图诗 中唐 · 元稹
押马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二 兽类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良马无世无之,然而终不得与八骏并名,何也?吾闻八骏日行三万里,夫车行三万里而无毁轮毁辕之患(毁辕:蜀本、杨本、董本、马本、全诗作“坏辕”,似是。),盖神车也(也:类苑作“者”。卢校:“宋本脱也字,有一者字。文弨案:下云三神,而各本止有神车、神人二神而已。详序与诗,并是三神,当有御者一段,而宋本亦脱去,今窃为补之云:御者日行三万里,而无绝靷委辔之患,盖神御也。乘者日行三万里,而无丧精褫魄之患,亦神人也。共增二十一字,去一之字。”)。行三万里而无丧精褫魄之患(褫魄:丧失胆魄。褫,《字汇·衣部》:“褫,夺也,解也,脱也。”),亦神之人也。无是三神而得是八马,乃破车掣御踬人之乘也(踬:跌倒。《六书故·人九》:“踬,行有罥戾失足也。”),世焉用之?今夫画古者,画马而不画车驭,不画所以乘马者,是不知夫古者也,予因作诗以辩之(辩:通“辨”,分别。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叚借为辨。”)。
引用典故:王良
穆满志空阔(穆满:即周穆王,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将行九州野。
神驭四来归,天与八骏马。
龙种无凡性(龙种:骏马。《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馀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龙行无暂舍。
朝辞扶桑底(扶桑:见卷2《谕宝二首》注。),暮宿昆崙下(昆崙:见本卷《竞渡》注。)。
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
尾掉沧波黑,汗染白(一作浮)云赭(“汗染”句:《汉书·武帝纪》:“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赭,赤褐色。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赭,黄色之多赤者。”)。
华辀本修密(华辀:刻画华彩之车辕,此借指车乘。),翠盖尚妍冶(翠盖:饰以翠鸟羽毛之车盖。)。
御者挽不移(挽:原作“腕”,据蜀本、卢本改。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挽,引车曰挽,引申之凡引皆曰挽……俗作挽。”),乘者寐不假。
车无轮扁斲(轮扁:名扁,春秋时齐国著名造车工匠。《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辔无王良把(王良:春秋时著名善驾车之人。《淮南子·览冥训》:“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匀,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高诱注:“王良,晋大夫邮无恤子良也,所谓御良也。一名孙无政,为赵简子御,死而托精于天驷星。天文有王良星是也。”)。
虽有万骏来,谁是敢骑者。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六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
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
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姑:见卷3《后湖》注。),呐呐翁语孙(呐呐:形容说话迟缓,含混不清。)。
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折粟税:《册府元龟·邦计部·赋税》(卷四八七):“九月,诏曰:‘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顷年水旱,廒庾尚虚,今岁属和平,时遇丰稔,而租所入水陆运漕缘脚钱杂必甚伤农,务在优饶,惠彼黎庶,息其转输,大实仓储。今年河南、河北应送含嘉、太原等仓租米,宜折粟留纳本州。’”),酬偿贳麦邻(贳:见卷1《赛神》注)。
苟无公私责,饮水不为贫。
欢言未盈口,旱气已再振。
六月天不雨,秋孟亦既旬(秋孟:即孟秋。孟,始,指四季中每季之第一个月。《玉篇·子部》:“孟,始也。”)。
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
日驰衰白颜,再拜泥甲鳞(泥甲鳞:泥塑之龙,古代用以祈雨。《淮南子·地形训》:“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
归来重思忖,愿告诸邑君。
以彼天道远,岂如人事亲。
团团囹圄中(囹圄: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无乃冤不申。
扰扰食廪内(食廪:食俸禄之人。廪,俸禄。),无乃奸有因。
轧轧输送车(轧轧:象声词,车轮转动时与车轴摩擦所发出之声音。),无乃使不伦(伦:匹敌,均等。《人物志·释争》:“则光辉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今年无大麦(大麦:关中一带以夏季作物为重,故称大麦。),计与珠玉滨(“计与”句:谓粮食之价格因灾害而骤升,几与珠玉之价格接近。)。
村胥与里吏(村胥:犹村正,古代基层官吏。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盖以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焉。”里吏:里中之官吏。里,见卷2《阳城驿》注。),无乃求取繁。
符下敛钱急(符:古代盖有官府印信之下行公文。《新唐书·百官志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六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值官因酒嗔。
诛求与挞罚,无乃不逡巡。
生小下里住(里,蜀本、杨本、董本、马本、类苑、胡本作“俚”,似是。),不曾州县门。
诉词千万恨,无乃不得闻。
强豪富酒肉,穷独无刍薪(独:无子孙之老人。《释名·释亲属》:“老而无子曰独。独,只独也,言无所依也。”)。
俱由案牍吏,无乃移祸屯。
官分市井户,迭配水陆珍。
未蒙所偿直(直:通“值”。《正字通·目部》:“直,物价曰直。”),无乃不敢言。
有一于此事,安可尤苍旻(尤:责怪,怨恨。《玉篇·乙部》:“尤,责也,怨也。”苍旻:苍天。旻,天空。)。
借使漏刑宪,得不虞鬼神(虞:忧虑,担心。《左传·昭公四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王引之述闻:“虞,忧也。”)。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
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
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衢客:市民。衢,四通八达之道路,借指都市。)。
代杭人作使君一朝去二首 其二 中唐 · 元稹
押陌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使君一朝去,断肠如剉檗(剉:用锉磋磨。檗: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味苦。《类篇·木部》:“檗,黄木。”)。
无复见冰壶(冰壶:比喻品德洁白无瑕。《文选·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李周翰注:“玉壶冰,取其洁也。”唐姚崇《冰壶诫序》:“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清也……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唯应镂金石(镂金石:在钟鼎碑碣等上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吕氏春秋·求人》云:“功绩铭乎金石。”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自此一州人(一作民),生男尽名白(“自此”二句:古代地方官吏有惠政于民,去职后百姓每以其姓为子孙之名,以为永久之纪念。)。
战国策目录序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二、《元丰类稿》卷一一、《曾文定公集》卷六、《曾子固集》卷二○、《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二、《皇朝文鉴》卷八八、《战国策》附、《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七、《群书考索》前集卷一五、《崇古文诀》卷二七、《古文关键》卷二、《古文集成》卷三、《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乙集卷一八、《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三九、《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六、《经济类编》卷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九○、《名世文宗》卷二二、《八代文钞》第三二册、《古今图书集成》经济典卷三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校淮南子题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七、《苏魏公文集》卷六六
谨案班固《前汉书》: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书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馀万言」。《中篇》者,《刘向传》所谓《鸿宝苑秘》是也,与《外书》今并亡。《内书》则《鸿烈》是也,《艺文志》谓之《内篇》。是书有后汉时太尉祭酒许慎、东郡濮阳令高诱二家之注,隋、唐目录皆别传行,今校崇文旧书与蜀川印本,暨臣某家书凡七部,并题曰《淮南子》。二注相参,不复可辨。惟集贤本卷末有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曰『閒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又分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崇文总目》亦云如此。又谓「高氏注详于许氏本书,文句亦有小异」。然今此七本皆有高氏训叙,题卷仍各不同,或于《解经》下云「许慎记上」,或于「閒诂」上云「高氏」,或但云《鸿烈解》,或不言「高氏注」,或以《人间篇》为第七,或以《精神篇》为第十八,参差不齐,非复昔时之体。臣某据文推次,颇见端绪。高注篇名皆有「故曰」、「因以题篇」之语,其间奇字,并载音读。许于篇下粗论大意,卷内或有假借用字:以「周」为「舟」、以「楯」为「循」、以「而」为「如」、以「恬」为「惔」,如此非一。又其详略不同,诚如《总目》之说。互相考正,去其重复,共得高注十三篇,许注十八篇。又案高氏叙「典农中郎将卞揖借八卷,会揖丧,遂亡,后复补足」。今所阙八篇,得非后补者失其定著?外所阙卷,但载《淮南》本书,仍于篇下题曰「注」,今亡许注,仍不录叙,并以黄纸缮写,藏之馆阁。
题战国策 北宋 · 孙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四、《群书考索》前集卷一五
《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二卷,刘向录;高诱注,止二十一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淑坚之论尚存。今世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阙。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二,通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
题战国策后(绍兴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宋 · 姚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光绪《诸暨县志》卷五二、民国《嵊县志》卷二七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高诱注,止二十一卷;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叔坚之论尚存。今世所传三十三卷。《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阙。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三,通有十篇。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知所谓。叔坚之论,今他书时见一二。旧本有未经曾南丰校定者,舛误尤不可读。南丰所校,乃今所行。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丰,互有失得。余顷于会稽得孙元忠所校于其族子悫,殊为疏略。后再扣之,复出一本,有元忠跋,并标出钱、刘诸公手校字,比前本虽加详,然不能无疑焉。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传写相承如此。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所不解。窦苹作《唐史释音》,释武后字,内「地」字云:「古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云然?然「地」乃古「地」字。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至于「𢘑」字,亦岂出于古欤?幽州僧行均《切韵训诂》,以此二字皆古文,岂别有所见耶?孙旧云五百五十签,数字虽过之,然间有谬误,似非元书也。括苍所刊,因旧无甚增损。余萃诸本,校定离次之,总四百八十馀条。太史公所采,九十馀条,其事异者,止五、六条。太史公用字,每篇间有异者,或见于他书,可以是正,悉注于旁。辨「灓水」之为「渍水」,「案」字之为语助,与夫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也。正文遗逸,如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徐广引「韩兵入西周」、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瑟」之类,略可见者如此,今本所无也。至如「张仪说惠王」乃「韩非初见秦」,「厉怜王」引诗乃韩婴《外传》,后人不可得而质矣。先秦古书,见于世者无几。而余居穷乡,无书可检阅,访《春秋后语》,数年方得之,然不为无补。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绍兴丙寅中秋,剡川姚宏伯声父题。
按:《战国策》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标点本。
月令论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三、《范香溪文集》卷二
《月令》见今《戴记》。汉贾逵、马融、蔡邕、魏王肃,皆以为周公作。晋孔晁因曰:「周公制十二月赋政之法,作《月令」》。而郑康成、高诱等以为秦吕不韦时集诸儒作,唐孔颖达因曰:「不韦十二月纪,正与《月令》文同,而小异者才三数字耳」。束皙则又以为夏时之书;刘子圭则又以为秦诸儒取圣王月令之事记之;牛里仁则又以为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全称秦典。然窃考之,周三公不称相,至六国时始称相,而《月令·孟春》曰「命相布德和令」。周有大司马无太尉,至秦官始有太尉,而《月令·孟夏》曰「命太尉赞桀俊」。周有内宰无奄尹,而《仲冬》曰「命奄尹申官令」。周有酒人无酋人,而《仲冬》曰「命大酋秫稻必齐」。周以建子为正,而《季秋》曰「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周以上春衅龟,而《孟冬》曰「命太史衅龟」。周五时迎气,皆前期十日齐,而《孟春》曰「先立春三日,天子齐」。又若《孟春》言「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仲冬》言「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之类,决非周公语也。则《月令》不出周公时明甚。然当吕不韦时,秦始皇未并天下,尚称王,而《月令》云天子;秦未改周政,而《月令》以孟冬为岁首;不韦方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食客至三千人,家僮至万人,而《月令·仲冬》云「罢官之无事者」。凡此又疑不尽为吕氏时书也。若以始皇既并天下称天子,而秦人取不韦书增加之为《月令》耶,则始皇既并天下,罢侯置守矣,而《月令·孟夏》曰「行赏封诸侯」。始皇置三十六郡矣,而《季夏》曰「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始皇以十月朔为正矣,而《季冬》曰「天子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始皇子弟为匹夫矣,而《季冬》曰「命同姓之邦,共寝庙之刍豢」。始皇更民名曰「黔首」矣,而《孟春》曰「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始皇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矣,而《孟春》曰「天子载青旗,衣青衣」。凡此则又非始皇为帝时书也。既非周公时书,又非吕不韦书,又非始皇既为帝时书,则《月令》果何人作耶?予详求其说,盖以为吕氏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十二纪,初非出一手也。至汉淮南王安,与苏飞、李尚及诸儒大山、小山等著书,又取吕氏十二纪附益为《时则训》,今见《淮南鸿烈解》,盖亦诸儒为之,而非出一手也。夫十二纪既非出一手,汉人取而附益之又非出一手,已而礼家抄合于《礼记》,则《月令》岂一人之为哉?意不韦宾客著所闻,或取虞夏商周之遗典,或据时事以为说,其后汉诸儒又增加之,故《月令》官名时事,杂用虞夏商周秦汉之制。何以知《月令》杂用虞夏商周之制也?盖鸾车,有虞氏之路也,而《孟春》曰「天子乘鸾路」。周之大司寇,在夏为大理,而《孟秋》曰「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又凡《月令》,皆本夏时,多与《夏小正》合;而车旗衣服,皆取于商之制而有变焉。以此知其杂用虞夏商周之制也。何以知《月令》杂用汉制也?按前所论,季秋「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以为周,则不当谓十月;以为秦,则不当言诸侯。盖淮南王安与诸儒著书在文帝时,汉犹以冬十月为岁首,而又有诸侯,故「合诸侯」与「为来岁受朔日」之说,惟稽之汉制,无龃龉不合者。当是汉儒增加不韦《季秋纪》中语,而汉人传者,因以《鸿烈解》为正,并易吕氏《季秋》本文,从《时则训》,礼家又取以为《月令》,故今三书季秋「合诸侯」与「为来岁受朔日」文皆同。以此知其杂用汉制也。何以知汉人取十二月纪增加之也?按《周礼》秋献龟,与凡取龟皆用秋时,实夏之秋耳,《月令·季夏》乃曰「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盖作《月令》者,误以秋献龟,据周秋之也。周之八月,夏之六月,故妄于季夏言登龟。以其误妄,知汉人增加之也。又按《时则训》:「孟春之月,招摇指寅,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服八风水,爨箕燧火。东方御女,青色,衣青衣,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于青阳左个,以出春令」。凡此类皆吕氏书所无,则汉人增加亦多矣。岂惟《季秋纪》哉?郑康成于「鸿雁来」注云:「今《月令》『鸿』皆为『候」』。孔颖达谓《月令》出有先后,入《礼记》者为古,不入《礼记》者为今。盖戴圣删大戴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足《月令》、《明堂位》、《乐记》,合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