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上成帝杂物疏 其一 东晋 · 陶侃
出处:全晋文
螺杯一枚(《御览》七百五十九引《陶侃故事》)。
上成帝杂物疏 其二 东晋 · 陶侃
出处:全晋文
水晶盘一枚(《御览》七百六十《引陶侃故事》)。
重与陶侃书 其二 东晋 · 温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苏峻遂得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地乎?贤子越骑酷没,天下为公痛心,况慈父之情哉(《后魏书·晋司马衍传》。案:此即前篇约文。)!
奏复冕旒旧章 东晋 · 顾和
出处:全晋文
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璇珠(《晋书·顾和传》。中兴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成帝下太常改之。)。
上石勒疏劝进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臣等闻有非常之度,必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事。是以三代陵迟,五伯迭兴,静难济时,绩侔睿后。伏惟殿下天纵圣哲,诞膺符运,鞭挞宇宙,弼成皇业,普天率土,莫不来苏,嘉瑞征祥,日月相继,物望去刘氏,威怀于明公者,十分而九矣。今山川夷静星辰不孛,夏海重译,天人系仰,诚应升御中坛,即皇帝位,使攀附之徒,蒙尺寸之润。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晋书无此十三字。)。依汉昭烈在蜀魏王在邺故事,以河内、魏、汲、顿丘、平原、清河、钜鹿、常山、中山、长乐乐平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章武、渤海、河闲、上堂、定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准《禹贡》、魏武复冀州之境,南至盟津,西达龙门,东至于河,北至于塞垣。以大单于镇抚百蛮,罢并、朔、司三州,通置部司以监之,伏愿钦若昊天,垂副群望也(《晋书·载纪·石勒传》上,石季龙及张敬、张宾、左右司马张屈六,程遐文武等一百二十九人上疏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三。)。
上晋成帝表 东晋 · 慕容凰
出处:全晋文
臣究观前代昏明之主,若能亲贤并建,则政致升平;若亲党后族,必有倾辱之祸。是以周之申伯,号称贤舅,以其身藩于外,不握朝权。降及秦昭,足为令主,委信二舅,几至乱国。逮于汉武,推重田鼢,万机之要,无不决之。及鼢死后,切齿追恨。成帝暗弱,不能自立,内惑艳妻,外恣五舅,卒令王莽,坐取帝位。每览斯事,孰不痛惋!设使舅氏贤若穰侯、王凤,则但闻有二臣,不闻有二主。若其不才,则有窦宪、梁冀之祸,凡此成败,亦既然矣。敬能易轨,可无覆坠当隆晋道,而遭国多难,殷忧备婴,追述往事,至今楚灼。迹其所由,实因故司空亮居元舅之尊,势业之重,执政裁下,轻侮边将,故令苏峻、祖约,不胜其忿,遂致败国。至令太后发愤,一旦升遐。若社稷不灵,人神无助,豺狼之心,当可极邪?前事不忘,后事之表,而中书监、左将军冰等,内执枢机,外拥上将,昆弟并列,人臣莫俦。陛下深敦渭阳,冰等自宜引领。臣常谓世主若欲荣显舅氏,何不封以藩国,丰其禄赐,限其劳利,使上无偏优,下无私论。如此,荣辱何从而生!噂𠴲何辞而起!往者惟亮一人,宿有名望,尚致召变,况今居之者,素无闻焉!且人情易惑,难以户告,纵令陛下无私于彼,天下之人,谁谓不私乎名位殊班,出处悬邈,又国之戚昵,理应降悦,以适事会。臣独矫抗此言者,上为陛下,退为冰计,疾苟容之臣,坐鉴得失。颠而不扶,焉用彼相!昔徐福陈霍氏之戒,宣帝不从,至令忠臣,更为逆族,良由察之不审,防之无渐。臣今所陈,可谓防渐矣。但恐陛下不明臣之忠,不用臣之计,事过之后,更处焦烂之日耳。王章刘向,每上封事,未尝不指斥王氏,故令二子,或死或刑。谷永、张禹,依违不对,故容身苟免,取讥于世。臣被发殊俗,位为上将,夙夜惟忧,罔知所报,惟当外殄寇仇,内尽忠规,陈力输诚,以答国恩。臣若不言,谁当言者(《晋书·载纪·慕容皝传》,又《十六国春秋》二十五。)。
立琅琊王议(穆帝升平五年) 东晋 · 王述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推宗立君,以为人极,上古风淳,必托有道。洎乎后代,争乱渐兴,故继体相传,居正守位,以塞奔统,非私其亲。或时有艰难,而嗣胤幼劣,故有立长。成皇帝深达帝道,不私亲爱,越授天伦,庙无毁迁,统业恒固。康皇帝既受命于成帝,宗庙社稷之重,已移于所授,主上宜为康帝嗣(《通典》八十)。
帝加元服议 其一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礼虽有丧冠,当是应冠之年,服制未终,若须服终,便失应冠之年故也。礼所以冠无定时月,春夏不可,便用秋冬。若今岁内修复未毕,入新年,卜仲春之日,加元服,不失年,不失礼。今便准丧冠,阙飨乐而行事,诚有倚傍。然加衮冕,火龙焕然,以准丧仪;情有不体。若别有事,必速加元服,权诸轻重,不须修复毕者,便当准丧冠耳。《通典》五十六「孝武将冠」太常王彪之议。
新年至尊当加元服。今若依成帝故事用三元日者,冠有金石之乐,恐修山陵未必,于乐便阙。礼,冠自卜日。又云「夏葛履,冬皮履」,明无定时,不必三元也。按晋故事及两汉,皆非三元,当任时事之宜耳(《通典》五十六)。
明帝太宁初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明帝太宁初童谣云云。及明帝崩。成帝幼。为苏峻所逼。迁于石头。御膳不足。此大马死小马饿也。高山峻也。言峻寻死。峻弟苏石也。峻死后。石据石头。寻为诸公所破。是亦山崩石破之应也。
恻力恻力。放马山侧。
大马死。小马饿。
高山崩。石自破(○《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晋阳秋。《诗纪》四十四。)。
迁新宫诏(咸和八年)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昔犬贼纵暴,宫室焚荡,元恶虽剪,未暇营筑。有司屡陈朝会逼狭,遂作斯宫,子来之劳,不日而成。既获临御,大飨群后,九宾充庭,百官象物。知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矣。思蠲密网,咸同斯惠,其赦五岁刑以下」。令诸郡举力人能举千五百斤以上者(《晋书·成帝纪》)。
求卫公、山阳公后诏(咸康二年十月)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历观先代,莫不褒崇明祀,宾礼三恪。故祀宋启土,光于周典;宗姬侯卫,垂美汉册。自顷丧乱,庶邦殄悴,周汉之后,绝而莫继。其详求卫公、山阳公近属,有履行修明,可以继承其祀者,依旧典施行(《晋书·成帝纪》)。
诏赐羊聃死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此事古今所无,何八议之有,犹未忍肆之市朝,其赐命狱所(《晋书·羊曼传》。曼子聃,迁庐陵太守,疑郡人简良等为贼,杀二百馀人,有司奏聃罪当死,以景献皇后是其祖姑,应八议,成帝诏云云。又见《法苑珠林》一百十引《冤魂志》作:「此事古今所未有,此而可忍,孰不可忍?何八议之有,可狱所赐命。」)。
遗诏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朕以眇年,获嗣洪绪,托于王公之上,于兹十有八年。未能阐融政道,剪除逋祲,夙夜战兢,匪遑宁处。今遘疾殆不兴,是用震悼于厥心。千龄眇眇,未堪艰难。司徒、琅邪王岳,亲则母弟,体则仁长,君人之风,允塞时望。肆尔王公卿士,其辅之!以祗奉祖宗明祀,协和内外,允执其中。呜呼,敬之哉!无坠祖宗之显命(《晋书·成帝纪》)。
以琅邪王丕奉大统令(升平五年五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琅邪王丕,中兴正统,明德懋亲。昔在咸康,属当储贰。以年在幼冲,未堪国难,故显宗高让。今义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统(《晋书·哀帝纪》)。
立琅邪王议 东晋 · 江夷
出处:全晋文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成皇帝舍胤嫡之受,而授重天伦,道崇先代。康皇帝祗承明命,正统既移,至尊应继康皇帝嗣(《通典》八十,升平五年五月,穆帝崩,皇太后令立琅邪王丕,太常臣夷等五人议。)。
又议 东晋 · 谢奉
出处:全晋文
五帝之道,以天下为公,唯德与贤,不私其亲。逮殷周,则继代承业。虽百王迭建,而典谟不易,所以镇系人心,闲邪息乱。今大晋宗祀配天,成帝疾痛,皇嗣幼冲,深惟社稷,迁于康皇,轨同唐虞,高义大行。天祚不永,迁嗣本位。考之先典,求之人情,咸谓主上应继成帝(《通典》八十)。
将之广陵镇上孝武帝表 东晋 · 王坦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臣闻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临御四海以委任为贵。恭顺无为,则盛德日新;亲杖贤能,则政道邕睦。昔周成、汉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统。当时天下未为无难,终能显扬祖考,保安社稷,盖尊尊亲亲,信纳大臣之所致也。
伏惟陛下诞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广,方须训导以成天德。皇太后仁淑之体,过于三母,先帝奉事积年,每称圣明。臣愿奉事之心,便当自同孝宗;太后慈爱之隆,亦不必异所生。琅邪王、馀姚主及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诲,导习仪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属非至亲,自为疏疑。昔肃祖崩殂,成康幼冲,事无大小,必咨丞相导,所以克就圣德,实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军臣冲,人望具瞻,社稷之臣。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愚谓周旋举动,皆应咨此二臣。二臣之于陛下,则周之旦奭,汉之霍光,显宗之于王导。冲虽在外,路不云远,事容信宿,必宜参详,然后情听获尽,庶事可毕。
又天听虽聪,不启不广;群情虽忠,不引不尽。宜数引侍臣,询求谠言。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犹尚诫惧,日昃不倦;况今艰难理尽,虑经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务道,以申先帝尧舜之风。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晋书·王坦之传》)?
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并序) 其一 在家一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赀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体实唯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弘御而已?沙门之所以生生赀国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深惧大法之将沦,感前事之不忘,故著论五篇,究叙微意,岂曰渊壑之待晨露?盖是伸其罔极,亦庶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式详览焉。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为滞,累根深固,存我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耽湎世乐,不能自勉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检,以此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经意,宣寄所怀。
上嗣显宗以修本统诏(十一月丙辰) 东晋 · 晋哀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显宗成皇帝顾命,以时事多艰,弘高世之风,树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国故不已,康穆早世,胤祚不融。朕以寡德,复承先绪,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义,固宜本之天属。继体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显宗,以修本统(《晋书·哀帝纪》)。
晋江左宗庙歌二首 其一 歌太宗简文皇帝 东晋 · 王珣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晋书》乐志曰:永嘉之乱。海内分崩。伶官乐器。皆没于刘、石。江左初立宗庙。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太乐并鼓吹令。是后颇得登歌、食举之乐。明帝又诏阮孚等增益之。成帝复置太乐官。鸠集遗逸。而尚未有金石也。庾亮为荆州。与谢尚修复雅乐。未具而亮薨。及慕容隽平冉闵。邺下乐人颇有来者。永和十一年。谢尚镇寿阳。采拾乐人。以备太乐。并制石磬。雅乐颇具。太元中。破苻坚。获其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于是四厢金石始备。使曹毗、王珣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皇矣简文,于昭于天。
灵明若神,周淡如渊。
冲应其来,实与其迁。
亹亹心化,日用不言。
易而有亲,简而可传。
观流弥远,求本逾玄(○《宋书》乐志。《晋书》乐志。《乐府诗集》八。《诗纪》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