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陶徵士 南朝宋 · 颜延之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八、文选卷五十七
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
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岂其深而好远哉?
盖云殊性而已。
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
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
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辍涂殊轨者多矣。
岂所以昭末景,汎馀波!
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
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
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
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
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
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有诏徵为著作郎,称疾不到。
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
近识悲悼,远士伤情。
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
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
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徵士
其辞曰:物尚孤生,人固介立
岂伊时遘,曷云世及?
嗟乎若士!
望古遥集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睦亲之行,至自非敦。
然诺之信,重于布言。
廉深简絜,贞夷粹温
和而能峻,博而不繁。
依世尚同,诡时则异。
有一于此,两非默置。
岂若夫子,因心违事?
畏荣好古薄身厚志。
世霸虚礼,州壤推风
孝惟义养,道必怀邦。
人之秉彝,不隘不恭。
爵同下士,禄等上农。
度量难钧,进退可限。
长卿弃官,稚宾自免
子之悟之,何悟之辩?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
亦既超旷无适非心。
汲流旧巘,葺宇家林
晨烟暮蔼,春煦秋阴。
陈书辍卷,置酒弦琴。
居备勤俭,躬兼贫病。
人否其忧,子然其命。
隐约就闲,迁延辞聘。
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纠纆斡流,冥漠报施。
孰云与仁?
实疑明智。
谓天盖高,胡愆斯义?
履信曷凭?
思顺何寘?
年在中身,疢维痁疾
视死如归,临凶若吉。
药剂弗尝,祷祀非恤。
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呜呼哀哉!
敬述靖节,式尊遗占。
存不愿丰,没无求赡。
省讣却赙,轻哀薄敛。
遭壤以穿,旋葬而窆。
呜呼哀哉!
深心追往,远情逐化。
自尔介居,及我多暇。
伊好之洽,接阎邻舍。
宵盘昼憩,非舟非驾。
念昔宴私,举觞相诲。
独正者危,至方则碍。
哲人卷舒,布在前载。
取鉴不远,吾规子佩
尔实愀然,中言而发。
违众速尤,迕风先蹶。
身才非实,荣声有歇。
睿音永矣,谁箴余阙?
呜呼哀哉!
仁焉而终,智焉而毙。
黔娄既没,展禽亦逝。
其在先生同尘往世。
旌此靖节,加彼康惠。
呜呼哀哉!
对诏奏既葬即吉 北魏 · 元丕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五
伏奉明诏,群情圯绝。
臣与元等,不识古义,以老朽之年,历奉累圣,国家旧事,颇所知闻。
伏惟远祖,重光世袭,至有大讳之日,唯侍送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
四祖三宗,因而无改。
世祖、高宗,臣所目见。
唯先帝升遐,臣受任长安,不在侍送之列,窃闻所传,无异前式。
伏惟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
臣等叩心绝气,坐不安席。
愿暂抑至慕之情,遵先朝成事,思金册遗令,奉行前式,无失旧典(《魏书·礼志》三。诏遣尚书李冲宣旨于东阳王丕等,对。)
檄魔文 南朝宋 · 释宝林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释智静顿首顿首明将军轮下,相与玄途殊津,人天一统,宗师虽异,三界大同。
每规良会,申展曩积,而标榜未冥,所以致隔。
法王御世,十方思顺
灵网方申?
纮纲弥絙。
大通有期,高会在近,不任翘想,并书喻意耳。
夫时塞有通,否终则泰,千圣相寻,群师迭袭。
昔我皇祖,本原天王,体化应符,龙飞初域。
节权形以附万邦,奋慧柯以覆六合,威荡四邪,扫清三六,方当抗横纵于八区,絙纮纲于宇宙,夷静七荒,宁一九土,而冥宗不吊,真容拟位,重明寝晖,灵舟覆浪。
故令蚁聚邪番兴兹凫见暴起,曀染真途,尘惑清众,虐钟苍生,毒流万劫,怀道有情,异心同忿。
法王承运,应期理乱,上承高胄,下托群心。
秉天期以笼三千,握圣图以隆大业,云起四宫,鸾翔天竺,降神迦维,为时城渐,绥抚黎元,善安卿士,奖导群情,慰喻有疾。
严慧柯于胸中,被神甲于身外,悯十八之无辜,哀三空之路绝。
志匡大荒,靖安平难,百域千邦,高伏风化。
承君不忌,重迷自覆,深摄愚怀,故守伪见。
狼据欲天,鸱鸣神阙。
畔涣疆场,抗距灵节。
谓大位可登,弘规可改。
览兹二三,远为叹息。
昔大通统世,群方影附,有伪痴天魔,不遵改节。
干迕圣听,陈扰神虑,领卒归区,权形万变,精甲照曦,霜戈拂域,灵鼓竞兴,响方外,矫步陆梁,自谓强盛。
王师一奋,群邪殄丧,众迷革心,望风影伏。
况君单将,骁然一介,士无方寻,众不成旅,而欲违背,陵虐华邑,篡夺灵权,腾貌最胜,以为气真。
可不谬乎?
释迦统世,道隆先劫,妙化荡荡,神罗远御,智士雍雍,云算盖世。
武夫龙跳,控弦万队,协略应真,奇谋起拔。
故命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鉴阎浮都督归义傍萨陀波𪨧,独禀天奇,蒙尘玄镜,神高须弥,猛气笼世。
善武经文,忠著皇阙。
领众十万亿,扬镳首路。
使持节威远大将军四天都督忉利公导师,武胜标群,文超宏谋,妙思绝尘,心栖梦表。
忧时忘身,志必匡世。
领众百万亿,鸾飞天衢,使持节征魔大将军六天都督兜率王解脱月,妙思虚玄,高步尘表,略并童真,功侔九地,悼悯三途,忿若纵害,援剑慷慨,龙回思奋。
领众四百万亿,云回天门
使持节征魔大将军七天都督四禅王金刚藏,朗质映晖,金颜遐烛,恩过九阳,力倾山海。
右眄则蒙汜飞波,左顾则扶桑落曜,德无不照,威无不伏,领众七百万亿,虎眄须弥。
使持节镇域大将军九天都督八住王士维摩诘,奇算不思,法柯远震,体合神姿,权逾万变。
呼吸则九服云从,叱咤则十方风靡。
哀彼下民,无辜三楚,领众九百万亿,饮马虚津,使持节鉴后大将军十三天都督小千诸军事九住王士大文殊,承胄遐元,形晖三曜,胤自紫宫,神高体大,应适千涂,玄算万计。
群动感于一身,众虑静于一念。
深抱慈悲,情兼四摄,领众若尘,翱翔斯在。
使持节匡教大将军录魔诸军事群邪校尉中千王观世音,智略渊深,慧柯远振,明达四通,朗鉴三固。
或托迹群邪,曜奇锋起。
或权形二九,息彼途炭,挥手则铁围摧岩,嘘气则浮云颓崿。
能为万方不请之友,领众不思,杖戈虎啸。
使持节布化大将军三界都督补处王大慈氏,妙质纵网,天姿标桀,体喻金刚,心笼尘表,猛气冲云,慧柯远奋,无生转于胸中,权智应于事外,志有所规,无往不就,威恩双行,真俗并设,领众八万四千,严警待命,勇出之徒,充溢大千,金刚之,弥塞八极,咸思助征,席卷六合。
乘诸度之宝轩,守八正之脩路,跨六通之灵马,控虚中之神辔,弯四禅之劲弓,放权见之利箭,鸣骥桓桓,轻步矫矫,奉命圣庭,曾无有阙,誉邦导师,胜子五百,幽鉴天命,来投王化,圣上开襟,感气归顺,皆受名爵,封赏列土。
功侔旧臣,声盖万域,而君何心,横生异计,偃蹇边荒,规固常位。
毒害勃于苍生,天祸流于永劫,可不哀哉?
可不谬哉!
君昔因时,为物所惑,狂迷君心,投危外窜,百行一愆,贤达常失。
久谓君觉智返愚,归罪象季,来身抽簪,同游群隽,以道自权。
荣名终始,如何摄愚守谬,偷安邪位,托痴山以自高,恃见林以游息,耽六欲之秽尘,习邪迷以怡性,建怡慢之高幢,引无明之匈阵,阔步荒途,轻弄神器,途篡天宫,抗冲日月,恐不果哉?
举手而映三光,把土以填巨海,虽拟心虚标,事之难就。
将军殖福玄津,原承弥远,华貌炜然,群情属目,望胄之基易登,由来之功可借。
君可改往修来,翻然归顺,谢过朱门,以道齐好。
家国并存,君臣同显,身名获安,晓迷达观,眷属晏然,可不美哉!
今王师克举,十万翘辔,手提法罗,齐舞群圣。
道柯曜于前驱,灵鼓震于后队,神钟一扣,十方倾覆,海浪飞流,陆原涌沸。
于斯之时,须弥笼于一尘,天地回于一粟,无动安于左衽,妙乐曜于右手。
神力若斯,岂可当也?
法王体道仁慈,不忍便袭,权停诸军,暂台灵辔,临路遣书,庶回迷驾。
君可蚤定良图,面缚归阙,委命皇庭,逍遥玄境,隆名内晖,游形外寄。
上方即任,非君是谁?
夫慧当识机,明誉免祸,穷而知反,君子所美。
斯乃转祸之高秋,取功之良节。
夏桀无道,殷王致伐,商纣首乱,周武建师,此即古今蓍龟,将军之明诫。
相与虽乖于当年,风流宜同于道味。
人天崎岖,何足致隔?
想便欢然,通书致命,所以窃痛其辞,委曲往反者,不欲令兰芳夏凋,脩柯摧颓,深维致言,善自量算。
使君身倾匡三趣,莫令六天鞠生稊稗
造颖眄目,助怀惕然。
临路遣书,诸情多愤,言不藉意(同上。)
谏预召兵戍南郑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秦州险厄,地接羌夷,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胡叛逆,所在奔命,运粮擐甲,迄兹未已。
今复豫差戍卒,悬拟山外,虽加优复,恐犹惊骇,脱终攻不克,徒动民情,连胡结夷,事或难测。
辄依旨密下刺史,待军克郑城,然后差遣,如臣愚见,犹谓未足。
何者?
西道险厄,单径千里,今欲深戍绝界之外,孤据群贼之中,敌攻不可卒援,食尽不可运粮。
古人有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于国,实为马腹也。
且昔人攻伐,或城降而不取;
仁君用师,或抚民而遣地。
且王者之举,情在拯民;
夷寇所守,意在惜地。
校之二义,德有浅深。
惠声已远,何据千一城哉?
且魏境所掩,九州过八,民人所臣,十分而九。
所未民者,惟漠北之与江外耳。
羁之在近,岂急急于今日也?
宜待大开疆宇,广拔城聚,多积资粮,食足支敌,然后置邦树将,为吞并之举。
钟离寿阳,密迩未拔,诸城新野,跬步弗降。
所克者舍之而不取,所降者抚之而旋戮。
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
若果欲置者,臣恐终以资敌也。
又今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须大收死士,平荡江、会。
轻遣单寡,弃合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推此而论,不戍为上(《魏书·李冲传》)
答诏有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臣等邀逢幸会,生遇昌辰。
才非利用,坐班位列;
功无汗马。
猥受山河,叨忝之宠,终古无比;
莫大之施,万殒靡酬。
而睿、丕识乖犬马,心同枭獍,潜引童稚,构兹妖逆,违悖天常,罪逾万殒。
睿结衅在心,阴构不息,间说戚蕃,拟窥乾象。
虽睹休平,未怀疑惑,何尝片辞披露宿志,原心语迹,实为贼首。
丕之二子,从恶累年,交扇东西,规扰并夏,测观此状,无容不知。
虽圣慈含育,恕其生命,其若天地何!
其若神祇何!
夫效诚尽节,为下之恒分;
刑兹无赦,在上之常法。
况曲蒙莫大之恩,奖以忠贞之义,而更违天背道,包藏奸逆,求情推理,罪乃常诛。
而慈造宽渥,更流恩贷,续睿三断之骸,还丕已绝之魄,二三纵宥,实亏宪典。
犹复上延天眷,言念畴日。
不以臣等背负馀党,别垂明诏,再申齐信之恩,重喻皎日之旨,伏读悲惭,惟深愧惕(《魏书·陆俟附传》。陆睿构逆赐死。高祖仆射李冲、领军于烈云云。表。)
上书言宜立三长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疆谨者。
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馀若民。
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二石。
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
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
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杂调。
民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
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魏书·食货志》。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云云,书奏高祖从之。)
奏录刘炳子孙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魏书·刘炳传》。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郧阳令。)
奏养子不从坐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彭城镇将元拔与穆泰同逆,养子降寿宜从拔罪。
太尉、咸阳王禧等以为律文养子而为罪,父及兄弟不知情者不坐。
谨审律意,以养子于父非天性,于兄弟非同气,敦薄既差,故刑典有降,是以养子虽为罪,而父兄不预。
然父兄为罪,养子不知谋,易地均情,岂独从戮乎?
理固不然。
臣以为:依据律文,不追戮于所生,则从坐于所养明矣。
又律惟言父不从子,不称子不从父,当是优尊厉卑之义。
等以为:「律虽不正见,互文起制,于乞也举父之罪,于养也见子坐,是为互起。
互起两明,无罪必矣。
若以嫡继,养与生同,则父子宜均,祗明不坐。
且继养之注云:『若有别制,不同此律』。
又令文云:『诸有封爵,若无亲子,及其身卒,虽有养继,国除不袭』。
是为有福不及己,有罪便预坐。
均事等情,律令之意,便相矛盾。
伏度律旨,必不然也」。
臣冲以为:指例条寻,罪在无疑,准令语情,颇亦同式(《魏书·李冲传》)
檄魔文 北魏 · 释僧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九
弥天释道安顿首魔将军轮下。
相与虽复玄徒殊津,人天一统,宗师虽异,三界大同。
每规良集,伸其曩积。
然标榜未宣,所以致隔。
法王御世,九服思顺灵网方伸,宏纲弥布,大通有期,高会在近,不任翘想,并伸预意,释道安顿首。
夫时有通塞,否终则泰,千里相寻,万师迭袭。
昔我高祖本元天王体化应符,龙飞初域,杖权刑以部万邦,奋慧柯以伏六合,咸荡四邪,埽清三有。
方当抗宏纲于八区,亘灵网于宇宙,夷静七荒,宁一九土;
但冥宗不吊,真容凝静,重明寝辉,虚舟覆浪;
故令蛇蚁烦兴,枭獍竞起,翳染真徒,尘惑清众,虐被苍生,毒流万劫,怪道有情,异心同忿。
法王体运,应期理物,上籍高贵,下托群心,秉玄机以笼三千,握圣徒而隆大业。
云起四宫,鸾翔天竺,降神迦夷,为法城堑。
抚育黎元,善安卿士,匠导群贤,慰喻有疾,严慧柯于胸中,被神钾于身外,悯十八之无辜,哀三空之路绝。
志匡大业,情必平难,百域千邦,高伏风化。
承君久抱惑心同忿重迷自覆,深执愚怀,固守伪见,狼据欲天,枭鸣神阙,畔换疆场,抗拒灵节,谓天位可登,洪规可改,览兹二三,远为叹息。
何者?
大通统世,则群方影从。
而伪天魔不遵正节,忓忤圣听,尘挠神心,领卒塞虚,奇形万变,精甲曜曦,霜戈拂日,灵鼓竞冬,响方外,高步陆亮,自谓强威。
而王师一奋,群邪珍丧,众迷革心,望风内附。
况君单将,侥然一介,土无方寻,众不成旅,而欲背理违常,陵虚华邑,篡夺灵权,胜常取信,以伪忝真,可不谬乎?
释迦统世,道隆初劫,妙化堂堂,神罗远御,智士邕邕,元算盖世,武夫龙超,捉䩙千队,协略应真,奇谋超拔。
故命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阎浮都督、归义侯萨陀波仑,独禀天姿,义陈玄觉,神高须弥,猛志笼世,善武经文,忠著皇阙,领众四十万亿,扬镳路首。
故命使持节威远大将军、四天都督、忉利公导师昙无竭,武胜群标,文超随夏,宏谋绝尘,心栖梦表,每忧时忘身,志必匡世,领众百万亿,虎眄须弥。
故命使持节、征魔大将军、六天都督、兜率王解脱月,妙思虚元,高步尘表,略并童真,功侔九地,悼悯三涂,忿君纵害,援剑慷慨,龙回龙奋,领众五百万亿,鸾鸣天衢。
故命使持节、通微将军、七天都督、四禅天王金刚藏,朗志虚元,金颜遐瞩,恩殊九锡,力倾山海,左顾则蒙汜飞波,右眄乃扶桑落曜,德无不施,威无不伏,领众七百万亿,云回天门
故命使持节、镇城将军、九天都督、十地大王维摩,奇算不思,法柯远震,体合神姿,权象万变,呼吸则九服云崩,叱吒则十方风靡,威被下愚,悯辜酸楚,领众九百亿,饮马灵津故命使持节、鉴复大将军、十九天都督、十住大士文殊师利,承胄遐元,形晖三曜,身自金刚,神高体大,应适千途,元算万计,群动感于一身,众虑静于一念,深抱慈悲,情兼四摄,领众尘沙,翱翔斯土。
故命使持节、匡教大将军、十九天都督、录魔诸军事、群邪校尉、中千王观世音,智略渊深,慧纲遐网,明达六通,朗鉴三固,或托迹群邪,耀奇峰起,或权形二九,息彼涂炭,挥手则铁围摧严,嘘吸则浮云颓崿,能为十方作不请之益,领众不思,风吟虎啸。
故命使持节、抚化大将军、十方三界大都督、补处王大慈氏,妙质从容,天资标朗,体逾金刚,心笼尘表,猛志冲天,慧柯远奋,无生转于胸中,权智应于事外,志有所规,往无不就,威恩双行,真欲并说,领众八百万亿,严驾待命。
勇士之徒,充盈大千,金刚之士,弥塞八极。
咸思助征,席卷六合,乘诸度之宝轩,守八正之修路,跨六通之良马,捉虚宗之神辔,弯四禅之良弓,放权慧之利箭,呜骥浩浩,轻步矫矫,抚剑飞戈,长吟命敌。
将军累世重光,匡济帝业,历奉圣庭,曾无有阙,贵即导师,身子五百,幽鉴天命,秉受王化。
圣上开襟,皆授名爵,封赏列土,功侔旧臣,声盖万域。
而君何心,横生异见,偃蹇边荒,顽顾帝位,毒害勃于苍生,灾祸流于永劫,可不哀哉!
可不谬哉!
君昔因时荒,为物所惑,狂迷君心,投伪外窜百行一愆,贤达尚失。
久谓君览智返愚,归罪象魏。
束身抽簪,同游群俊,以道自娱,荣名终始;
仍执愚守惑,偷安邪位,托痴山以自高,恃见林以游思,耽六欲之秽尘,玩邪迷以娱性,建骄慢之高幢,列无明之凶阵,阔步长途,轻弄神器,盗篡天宫,抗拒日月。
恐不异举手欲障三光,抱土而填四海,打鼓与雷争音,把火共电竞耀。
虽拟心虚标,事难就矣。
将军植德元津,原承弥远,辉华炳然,群下瞩目,望贵之基易登,由来之功可惜。
可改往修来,翻然徕顺,诛过朱门,与道齐好,家国并存,君臣俱显,取名获安,晓目达观,眷属晏然,可不美与?
大师克举,万方矫辔,手提法蠡,齐抚慧剑,道柯辉耀于前驱,灵鼓震音于后队,神钟一扣,则十方遍覆,海浪飞波,则原陆汤沸。
当尔之时,须弥笼为微尘,天地迥为一粟,无动安于左襟,妙乐握于右掌。
神力若斯,岂可当哉?
法王体大仁慈未欲便袭,权停诸军,暂顿灵辔,临路遣书,庶回迷驾。
君可蚤定良图,面缚归阙,委命王庭,逍遥闲境。
上方宰任,非君而谁?
夫圣人上智识机,明哲免祸,穷而知返,君子所美。
此乃转福之高秋,取功之良节。
夏桀无道,殷王致伐;
商纣首乱,周武建师。
此则古今之常轨,将军之明诫,相与虽复形乖于当年,风流于道味,人天崎岖,何足臻隔,想便霍然,随书投命所以切痛其词,委典往久者,不欲令芳半夏凋,翠柯摧颖。
深思至言,善从良计,勿使君身倾住三概,勿使六天深生禾莠。
迅目仰眺,助情畅然,临纸多怀,文不表意。
释道安顿首顿首(《广弘明集》三十八)
李冲咸阳王禧师诏太和九年三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
仲尼在乡党,犹尚恂恂;
周文王世子,卑躬求道。
等虽连萼宸晖,得不尊尚师傅也?
故为置之,以加令德。
廷尉卿李冲咸阳王(《魏书·咸阳王禧传》)
李冲宣旨于东阳王丕太和十四年十月庚辰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仰惟先后平日,近集群官,共论政治,平秩民务。
何图一旦,祸酷奄钟,独见公卿,言及丧事,追惟荼毒,五内崩摧(《魏书·礼志》三)
营改太极殿太和十六年二月庚寅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昔轩皇诞御,垂栋宇之构,爰历三代,兴宫观之式。
然茅茨土阶,昭德于上代,层台广厦,崇威于中叶。
良由文质异宜,华朴殊礼故也。
是以周成继业,营明堂于东都,汉祖聿兴,建未央于咸镐。
盖所以尊严皇威,崇重帝德,岂好奢恶俭,苟弊民力者哉?
我皇运统天,协纂乾历,锐意四方,未遑建制,宫室之度,颇为未允。
太祖初基,虽粗有经式,自兹厥后,复多营改。
至于三元庆飨,万国充庭,观光之使,具瞻有阙。
朕以寡德,猥承洪绪,运属休期,事钟昌运,宜遵远度,式兹宫宇。
指训规模,事昭于平日。
明堂、太庙,已成于昔年。
又因往岁之丰资,藉民情之安逸,将以今春营改正殿。
违犯时令,行之惕然。
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裁度当,兴役租暑,则广制崇基,莫由克就。
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
尚书器怀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
司空、长乐公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
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加指授(《魏书·李冲传》)
仆射李冲领军于烈太和二十年十二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陆睿元丕,早蒙宠禄,位极人臣。
自与卿等同受非常之诏,朕许以不死之旨,思得上下齐信,以保大义。
朕于卿等,常忘短弃瑕,务相含养。
岂谓陆睿无心之甚,一至于斯!
乃与穆泰结祸,数图反噬。
以朕迁,内怀不可,拟举诸王,议引子恂,若斯之论,前后非一。
始欲推故南安王,次推阳平王,若不肯从,欲逼乐陵王
讪谤朝廷,书信炳然。
事既垂就,洛都休明,劝令小缓,于是之后,两人复竞。
然犹隐而弗闻。
阳平王忠贞奋发,获泰之言,便尔驰表,得使正人纠慝,恒岳无尘。
是以睿之愆失,处入门诛。
朕谛寻前旨,许不尽法。
反逆之志,自负幽明,违誓在彼,不关朕也。
反心逆意,既异馀犯,虽欲矜恕,末如之何。
然犹忆先言,兼以未颇异议,听自死别府,免厥孥戮,其门子孙,永世不齿。
元丕二子一弟,首为贼端,其父无人明证,理在可观。
但以言无炳灼,隐而弗穷,以连坐应死,特恕为民。
朕本期有终,而彼自弃。
卿等之间,忽及今日,违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别示,想无致怪也。
谋反之外,皎如白日耳(《魏书·陆俟附传》。陆睿穆泰等同谋构逆,赐死狱中。高祖仆射李冲、领军于烈云云。表云云。案:今本「诏」字误作「谓」,据文云「故此别示」,又据表云「别垂明诏」,知此「谓」字必误也。)
原元拔养子从罪诏太和二十年十二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仆射之议,据律明矣,太尉等论,于典矫也。
养所以从戮者,缘其已免所生,故不得复甄于所养。
此独何福,长处吞舟?
于国所以不袭者,重列爵,特立制,因天之所绝,推而除之耳,岂复报对刑赏?
于斯则应死,可特原之(《魏书·李冲传》)
李冲太和二十二年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贞和资性,德义树身,训业自家,道素形国。
太和之始,朕在弱龄,早委机密,实康时务。
鸿渐瀍洛,朝选开清,升冠端右,惟允出纳。
忠肃柔明,足敷睿范,仁恭信惠,有结民心。
可谓国之贤也,朝之望也。
方升宠秩,以旌功旧,奄致丧逝,悲痛于怀。
既留勤应陟,兼良宿宜褒,可赠司空公,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赠钱三十万、布五百匹、蜡三百斤(《魏书·李冲传》)
为六弟娉室诏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夫婚姻之义,曩叶攸崇,求贤择偶,绵代斯慎,故刚柔著于《易经》,《鹊巢》载于《诗》典,所以重夫妇之道,美尸鸠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后昆者也。
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必敬慎重正而后亲之。
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
太祖龙飞九五,始稽远则,而拨乱创业,日昃不暇。
至于诸王娉合之仪,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贤淑,或乖好逑。
自兹以后,其风渐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两,拟匹卑滥,舅氏轻微,违典滞俗,深用为叹。
皇子茂年,宜简令正,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将以此年为六弟娉室。
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陵王羽可娉骠骑咨议参军荥阳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书博士范阳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协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魏书·咸阳王禧传》)
王肃京陵景明二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八
死生动静,卑高有域,胜达所居,存亡崇显。
杜预之殁,窆于首阳
司空李冲,覆舟是托。
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
扬州刺史肃诚义结于二世,英惠符于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其令葬于两坟之间,使之神游相得也(《魏书·王肃传》)
广阳王渊上书言边事 其一 北魏 · 温子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一
边竖构逆,以成纷梗,其所由来,非一朝也。
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
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
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及太和在历,仆谢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
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
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
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或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复逃胡乡。
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
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
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
咸言奸吏为此,无不切齿憎怒。
阿那瑰背恩,纵掠窃奔,命师追之,十五万众度沙漠,不日而还。
边人邮此援师,便自意轻中国。
尚书令臣崇时即申闻,求改镇为州,将允其愿,抑亦先觉。
朝廷未许。
而高阙戍主率下失和,拔陵杀之,敢为逆命师追之攻城掠地,所见必诛。
王师屡北,贼党日盛。
此段之举,指望销平。
崔暹只轮不反,臣崇与臣逡巡复路。
今者相与还次云中,马首是瞻,未便西迈,将士之情,莫不解体。
今日所虑,非止西北,将恐诸镇寻亦如此,天下之事,何易可量(《魏书·广阳王建附传》。案:《魏书·温子升传》,正光末广阳王渊为东北道行台,召为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及渊为葛荣所害,子升亦见羁执。)
武帝表助军费 北周 · 宇文宪
 出处:全后周文卷四
臣闻抚机适运,理藉时来,兼弱攻昧,事资权道。
伏惟陛下继明作圣,阐业弘风,思顺天心,用恢武略,方使长蛇外剪,宇宙大同,军民内向,车书混一。
窃以龙旗雷动,天网云布,刍杰粮饩,或须周给。
昔边隅未静,卜式愿上家财,江海不澄,卫兹请献私
臣虽不敏,敢忘景行,谨上金宝等一十六件,少助军资(《周书·齐王宪传》)
依古制修立明堂议 西魏 · 牛弘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四
窃谓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
《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祭义》云:「祀于明堂,教诸侯孝也」。
黄帝合宫,尧曰五府,舜曰总章布政兴治,由来尚矣」。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郑玄注云:「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也」。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四阿重屋」。
郑云:「其修七寻,广九寻也」。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
郑云:「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正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
马融王肃干宝所注,与郑亦异,今不具出。
汉司徒马宫议云:「夏后氏世室,室显于堂,故命以室。
殷人重屋,屋显于堂,故命以屋。
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
夏后氏益其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后氏七十二尺」。
若据郑玄之说,则夏室大于周堂,如依马宫之言,则周堂大于夏室。
后王转文,周大为是。
之所言,未详其义。
此皆去圣久远,礼文残缺,先儒解说,家异人殊。
郑注《玉藻》亦云:「宗庙路寝,与明堂同制」。
《王制》同:「寝不逾庙」。
明大小是同。
今依郑玄注,每室及堂,止有一丈八尺,四壁之外,四尺有馀。
若以宗庙论之,袷享之时,周人旅酬六尸,并后稷为七,先公照穆二尸,先王昭穆二尸,合十一尸,三十六王,及君北面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及此。
若以正寝论之,便须朝宴。
据《燕礼》:「诸侯宴,则宾及卿大夫脱屦升坐」。
是知天子宴,则三公九卿并须升堂。
《燕义》又云:「席,小卿次上卿」。
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间,岂得行礼?
若以明堂论之,总享之时,五帝各于其室。
设青帝之位,须于太室之内,少北西面。
太昊从食,坐于其西,近南北面。
祖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
丈八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簠簋笾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设,复须席工升歌,出樽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
据兹而说,近是不然。
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堂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古明堂之事。
其书皆亡,莫得而正。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
蔡邕王肃云:「周公所作」。
《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
各有证明,文多不载。
束皙以为夏时之书。
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
不韦安能独为此记」?
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即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殷、周之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
蔡邕具为章句,又论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内曰太室。
圣人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
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制度之数,各有所依。
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
太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尺,阴阳九六之变,且圆盖方覆,九六之道也。
八闼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宫以应日辰。
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八牖乘九宫之数也。
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
二十八柱布四方,四方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
观其模范天地,则象阴阳,必据古文,义不虚出。
今若直取《考工》,不参《月令》,青阳总章之号不得而称,九月享帝之礼不得而用。
汉代二京所建,与此说悉同。
建安之后,海内大乱,京邑焚烧,宪章泯绝。
魏氏三方未平,无闻兴造。
晋则侍中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而庙宇之制,理据未分。
宜可直为一殿,以崇严父之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
宋、齐已还,咸率兹礼。
此乃世乏通儒,时无思术,前王盛事,于是不行。
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
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处多,迄无可取。
及迁宅洛阳,更加营构,五鬼纷竞,遂至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托。
今皇猷遐阐,化覃海外,方建大礼,垂之无穷。
弘等不以庸虚,谬当议限。
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
郑玄注曰:「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
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
夫室以祭天,天实有五,若立九室,四无所用。
布政视朔,自依其辰。
郑司农云:「十二月分在青阳等左右之位」。
不云居室。
郑玄亦言:「每月于其时之堂而听政焉」。
《礼图》画个,皆在堂偏,是以须为五室。
明堂必须上圆下方者何?
《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
《礼记·盛德篇》曰:「明堂四户八牖,上圆下方」。
《五经异义》称讲学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圆下方」。
郑玄同之。
是以须为圆方。
明堂必须重屋者何?
案《考工记》,夏言「九阶,四旁夹窗,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周不言者,明一同夏制。
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不言屋,制亦尽同可知也。
其「殷人重屋」之下,本无五室之文。
郑注云:「五室者,亦据夏以知之」。
明周不云重屋,因殷则有,灼然可见。
《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明堂」。
言鲁为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礼乐,鲁之太庙,与周之明堂同。
又曰:「复庙重檐,刮楹达向,天子之庙饰」。
郑注:「复庙,重屋也。」据庙既重屋,明堂亦不疑矣。《春秋》文公十三年:「太室屋坏。」《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太庙太室之上屋也。」《周书·作洛篇》曰:「乃立太庙宗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栋,重廊累屋也。」依《黄图》所载,汉之宗庙皆为重屋。此去古犹近,遗法尚在,是以须为重屋。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圜行水,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以象紫宫。」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马宫王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同处,蔡邕卢植亦以为明堂灵台辟雍太学同实异名。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貌,则谓之清庙,取其正室,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圜如璧,则曰璧雍。其实一也。」其言别者,《五经通义》曰:「灵台以望气,明堂以布政辟雍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袁准郑玄亦以为别。历代所疑,岂能辄定?今据《郊祀志》云:「欲治明堂,未晓其制。济南公玉带黄帝时《明堂图》,一殿无壁,盖之以,水圜宫垣,天子从之。」以此而言,其来则久。汉中元二年,起明堂、辟雍灵台洛阳,并别处。然明堂亦有璧水,李尤《明堂铭》曰「流水洋洋」是也。以此须有辟雍。夫帝王作事,必师古昔,今造明堂,须以礼经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数取于《月令》,遗阙之处,参以馀书,庶使该详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阶,上圆下方,四阿重屋,四旁两门,依《考工记》、《孝经》说。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八闼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周书·月令》论。殿垣方在内,水周如外,水内径三百步,依《太山盛德记》、《觐礼经》。仰观俯察,皆有则象,足以尽诚上帝,祗配祖宗,弘风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学不稽古,辄申所见,可否之宜,伏听裁择。(《隋书·牛弘传》,又见《北史》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