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
姿 作為 餓也 參差 係累 委迤,自得貌 順遷也,類推 跨馬,動詞 理也 蔫也 水索也 恨聲 鼻液 委蛇 衣下曰齊。又與薺通 比鄰 高麗 水中高地 語助辭 音茲 音詩 音夷 牛駁 羣飛貌 月氏 九嶷 生息 嗚戲,歎辭 以箸取物 犛牛尾也。又與釐通。 相欺也。遺也 重也。又與累同 與逵同 谷蠡。瓠勺 蹇也 偲偲,相切責也 節也 觿 舉目貌。又縣名 口聲 我也。悅也。 下也 梓也 委蛇 牛黑色 蘄茝也。求也 木名 捕魚具 翦齊也 克也,任也 荷衣 㠁嵯 山足 木名 屋棟 [更多503]
难字僻字
𩅰 𤪌 𦑡 𩆂 𥰭 𧧺 𥯨 𪆁 𠻗 𧹛 𣢑 𣟵 𠠍 山名 水曠遠之貌 𨾚 𪗋 趍趙 𢤂 𡖂 𩄚 𤱍 𢻹 𪘫 𤇴 𧥤 𪋩 𧡺 𧩹 𥁼 𧔍 𦃇 𤿎 𧕯 𣚂 𢓡 𦗕 𩆵 𪎫 𦳈 𤸬 𧪡 𣮉 𦉈 𧦧 𢹍 𢜽 𩓠 𩣚 𦐉 𨵎 䲿 𦝢 㺿 𥍋 𠈩 𧢦 𩁌

拼音:zhī  韵部:
〈动〉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 同本义
    •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 之,适也。——《广雅》
    •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 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柳宗元《童区寄传》
    • 佯狂不知所之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
  •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柳宗元《三戒》
    •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袁枚《祭妹文》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蹇叔哭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韩愈《师说》
  •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