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安老堂记元祐二年八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八、《古文集成》卷八、《文章辨体汇选》卷六○○、《八代文钞》第三四册
甚哉!
老之难安也。
方少之时,阴阳役之,血气使之,心志诱其欲而迷其真,势利幻其前而误其后,未易能安之。
老且衰矣,却视向日之为,宜其悔而求安。
然贪夫鄙人,嗟老景之已至,念短日之足惜,悼前志之未充,痛昔谋之匪良,方且苟求无厌,务得患失,皇皇偷朝暮之生,汲汲为子孙之计,节义日衰,廉耻尽丧。
贪于富者,则曰:吾老矣,讲货财、较亏羡之术始详矣,未忍舍也。
擅兼并而亘阡陌,巧梯航以绝山海,笼物货而无馀藏,运筹算而无遗策。
甘心于锥刀之间,尽瘁于锱铢之末,负载于道路,转徙于沟壑。
贪夫徇富,死而后止。
贪于贵者,则曰:吾老矣,结知遇、贾名誉之术始明矣,未忍止也。
履公门而矍铄,游阙庭而裴回,衒筋力,彊饮啖,染须鬓,呈聪明,职愈隆而意愈切,禄愈丰而恋愈深。
故位愈重而望愈轻,年愈高而德愈薄。
贪夫徇贵,死而后止。
然则日暮途远而倒行,漏尽钟鸣而未止,类皆贪夫,而富贵有以累之也。
故曰甚哉,老之难安也。
居士新作西堂,以「安老」为名,然居士之安,非惟老而后安,安之也久矣。
郭外之田足以给饔饩,郭内之圃足以给菹茹,而未尝求羡;
裘葛足以具伏腊,禄食足以备婚嫁,而未尝求丰。
居士曰:「富不可妄致也,吾老矣,求安而已」。
居士文学知名于时,声闻蔼场屋,荐为礼部乙选,遂擢上第。
名公钜卿,争欲出己门下,一唯诺足以得荐擢,而耻于附炎。
平生故人,多在相辅,一举首可以登台省,而耻于自售。
居士曰:「贵不可以妄致也,吾老矣,求安而已」。
故虽起家为郎于朝,有曼容之高风;
端居十年不调,有渊明之劲节。
或曰:嵩少箕隗,山水佳秀,近列左右,筑室岩下,足以专天下之雄观,奈何跼蹐于闾里之间?
居士曰:「吾求安者也,舍易就难,舍近就远,则内劳吾心,外劳吾力。
但见夫劳而未知其乐,不获其安而挠吾天和矣。
此先人之故庐,即而新之,吾之心犹欿然。
吾行年六十有二,人间富贵不妄求,从吾所好。
行将挂冠悬车,奉身以退,归老此堂,志已决矣。
人生七十,虽居是堂以安吾老,知复几何时哉」!
居士之养可知。
故曰居士之安,非惟老而后安,安之也久矣。
夫安之为乐,世之人未尝知之,及于病然后悔而求安,及于劳然后虑而求安,及于危然后惧而求安矣,则向日求安之心皆妄,未有能安其安者。
故老而能安,已可尚矣。
非惟老而后安,乃每以安老为心,非达观勇退无妄君子不能也。
故曰居士之所养可知矣。
元祐二年八月初三日李廌记。
太宗皇帝御批记元祐三年八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四、《八代文钞》第三四册
元祐天子锡宴东宫,以御书古诗遍赐执政讲筵诸臣。
明日,诸臣各进表献诗以谢。
著作郎兼侍讲范祖禹曰:「臣愿陛下笃志学问亦如好书,益进道德皆若游艺,于是有以见人君大略,字书未足多尚」。
臣闻太宗皇帝方侧微,已有书名擅于世;
及即位,益专工,镂之金石,藏之延阁,布在天下,不可胜数。
在前世中君,已足称述;
而帝以神武圣文左右太祖,自布衣取天下,以汤武拯济之功,全揖禅之美。
绍大统,遂集大勋,巍巍成宪,为宋太宗
则其德业睿智,晔晔然与唐文皇争雄矣。
文皇与帝,虽以字学名于当代,而为馀事云。
因观帝批天下兵马元帅吴越国王钱俶表,故作是记。
元祐三年八月十一日,臣李廌记。
襄州光化县重修县学记元符三年二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八、光绪《光化县志》卷七、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襄阳金石略》卷一○、民国《湖北通志》卷九一
饮则祭先酒,食则祭先饭。
一饮一食,而不忘报其先,矧修身治民,可忘先圣人乎!
孔子载道,欲济天下,而时君不能用,故祖述,宪章文武之实;
不试于当年,然金声玉振之德,发乎一身,形于万世
万世之下,六合之间,如天地之覆载,日月之照临。
尊为王公,卑为庶士,凡圆冠方屦者,皆仰之以为师。
大而治天下,小而治一己,凡进德修业者,皆资之以为法。
盖人无贵贱,莫不为其徒;
事无巨细,莫不用其道。
乌有为其徒而寝庙之奉不虔,用其道而教化之宫不饬者乎?
浮图、老子之道,敢与吾圣人抗衡,则以习其说者皆能严其居,尊其师,故塔庙参差,缁黄杂遝,弥满天下。
孔子弟子乃顾学校废兴恝然于心,可无愧乎?
酂,汉相国侯之故封,其山川秀洁,井邑丰富,民气醇雅,为士者敬慎尚节义。
黟山洪侯,复以忠厚中和之政整齐之,一境蔼然,有古风烈。
洪侯初至,谒孔子祠,怪其堂序失次,而风雨鸟鼠侵败屋室,土摧木腐,瓴飘甓裂,貌像欹残,器用缺折。
乃喟然叹曰:「有土有民,不可不视者三,曰社、曰稷、曰孔子祠。
酂,通邑也,何为乃尔」?
召耆旧而询焉,皆曰尝为军,昔之为守与夫前为令者,春秋释菜才一至焉,文具苟简,以应故事。
或有营缮者,不过补漏支倾而止。
三岁乡举,会于督府,饔飧之田,督府取之。
故褒博之士不复讲肄于其间,弦歌之音不嗣久矣,久则寖衰而寖弊也。
洪侯曰:「噫!
欲为政令,必先教化;
欲明教化,必尊圣人。
使民回心向道,我辈所务」。
乃咨部使者荆州,请新之。
然财用所给,不能取具。
酂之士民相与议曰:「洪侯欲惠民于无穷,学校成于酂,酂士子居之,酂之利也,洪侯何有焉。
吾属盍共成之」!
乃众请于庭。
侯曰:「县官之赀,亦可苟完;
诸生因欲壮大,尤所愿也」。
于是愿献赀以助用者,愿献地以益基者,愿新绘塑者,愿新祭器者,愿按图指位,则治材董工、自作某处者,板筑朴斲,涂泥丹雘,惟恐或后。
门著肃然,殿陛隆然。
貌像考于秩,爵齿徵于书,服章圭佩各稽于礼,笾豆尊彝皆合于制。
所以奉先圣先哲者,恭而严。
重堂沉然,扉阖洞然。
藏书有府,藏有庾。
庑序户牖,一皆从便;
藩垣庖湢,一皆有法。
所以待先生弟子者,备而洁。
故历阶过位,则人人有畏圣人之心,竦然而起敬。
升堂处奥,则人人有崇道德之心,亹然而自劝。
酂之士民,举欣欣然相贺,且谓廌曰:「庙学之废久矣,非洪侯何以至此之巨丽也」。
廌曰:「昔张老赵武之寝,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而献文子喜,以谓是使得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
呜呼!
高明之家,方倾赀治第,而基倾池平之叹,已兴身外之感。
诚以宠辱在人,而祸福无常,故歌于寝,不敢自庆;
哭于寝,然后以牖下为幸。
孰若居有轮奂之美,而通经于斯,著书于斯;
求道穷理,则为圣为贤,为大君子亦于斯;
砥行立名,为公为侯,为卿大夫亦于斯;
有乐而无哀,有得而无失也哉?
凡今酂人与其子孙,无忘洪侯之德」。
洪侯名中孚字思诚休宁人
熙宁元丰间,居太学有盛名,擢进士
所居见称,酂课为最,庶几古所谓三不欺者。
酂民蒙仁,其绩甚众,匪独学校而已,盖王佐才也。
元符三年二月十有四日记。
济美堂记绍圣四年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八代文钞》第三四册
天下治安,世臣之裔能践脩前烈以世其家,太平之盛节也。
盖曰吾之先正尝有嘉绩显于先王,陪食太庙,预享大烝,载之旂常,铭之鼎彝,是将昭示后昆,无忘其功。
且夫封圻采邑,俾有爵于国;
冕弁裳衣,俾有列于朝,赏之所延,其泽甚远。
盍思之今吾所事之君,乃吾先正所事之君其子孙也;
今吾所使之民,亦吾先正所使之民其子孙也。
或忝其先,为愧滋甚。
尽夙夜之志,殚股肱之勤,必也复有勋劳在乎王室,声名风节奕显于世,然后无愧于心。
有宋名臣、谏大夫司徒田公,以忠谏立德,事太宗真宗,谠言劲节,凛凛岌岌,如秋霜夏日,为朝廷献替可否,进退贤不肖,剀切上章,敷奏治道,天下穆然,底于隆平。
士大夫曰:唐文皇以贞观之盛,为郑魏公劝行仁义之效;
淳化咸平之治,亦繇公忠谏之力。
虽不登庸丞弼,而嘉谟嘉猷,惠于生民,固足以为一代贤臣矣。
先生论国朝人物,以谓有古遗直之风,必以公为称首,窃尝欣慕焉。
岁丁丑,自箕隗将适吴粤,税驾荆州,获从公之曾孙世德游。
世德新作南堂,谓曰:「臧孙达所以有后于鲁者,以其君违,不忘谏之以德也。
衍生世晚,不逮事大王父,而馀庆所被,幸有位于朝。
惟是臣子之职,不敢不勉,蚤夜汲汲,冀弗为门户羞。
又期我后之人必绍前躅,故名是堂曰济美,诚欲如十六族之才能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也」。
曰:「元凯之贤,非唐虞之世,亦未必能成其功,何哉?
异时功臣之世,岂皆泯灭无闻,苟非逢年遇合,则自欲振起,厥路无由,深可太息。
况夫自求祸,自速辜;
除其国,圮其族;
轘其躯,醢其肉;
鬼无血食,家无坎火者乎!
今圣神在御,孝治之化形于四海,其于名卿之裔,方且求是似之实而左右之,以举象贤之典,世德乃能饬戒砥砺,欲世世承承,济司徒公之美于无穷。
则君臣之义笃于朝,子孙之孝行于家,顾不韪哉!
愚故曰:天下治安,世臣之裔能践脩先烈以世其家,太平之盛节也」。
合翠亭记元祐五年四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
王城之曲介汴渠有道,稍南出金明,背历朱庶人之圃,又西,虽间有林亭沼沚,皆朴𣙙沮洳,不足以发翛然之兴。
故将军杨氏之僧居其北冈,乔林蓊郁,蔽亏云霄,望之若不可通迹以登也。
乃于杂花香草中得微径,委蛇绕冈址以升。
遂于冈之巅得高亭,在乔林蓊郁中,无复见日,惟苍桧樛枝,翳靡纷披,使人忘怀远想,如在邃谷之岩上,左右烟壑,浓翠皆合,不复知为市朝人也。
市朝之人,连甍接廛,肩摩毂击,求息一木之阴不可得。
或有登兹亭者,而复有吾今日之想乎?
元祐五年四月十三日,与邓程仲常、陈至端诚同游,饮酒赋诗于亭上。
二友请予名之,因为记云。
唐州比阳县新学记元祐五年八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
待民以厚,可以化薄;
待民以薄,无复归厚
古之君子将临其民也,必敬之爱之,以谓皆贤人君子,安吾之教令而同期于治。
其心既平,其恕既广,其民必亲而化其道。
借有不若者,惟有哀矜而不憎怒,不忍陷之于辟,听其自迁于善。
于是虽有偷薄,可变于厚,盖所以待之者主于厚之也。
若乃将临其民,先储威怒之意,欲严刑峻法以刈制之,故其忮恶忿恚之心,无所往而不逢。
民固不胜,愈趋于薄,然其政亦劳蹙而无成,欲以求治,不亦悖乎!
盖所以待之者主于薄之也。
吾闻唐泌之墟,五方之民聚焉。
先是,守宰鄙其习俗庞驳,一切劘之以威。
元丰间,今翰林公范公之守唐也,其僚曰:「是邦寇攘,岁比滋繁,愿奏于朝,治以重法」。
范公曰:「吁!
何期吾民之薄也?
子姑俟之,吾厚之以忠信,彼当自爱我」。
曾未阅岁,野民无警,囹圄遂空,乃大兴学校,又从而教字之。
范公之德,其泽远矣。
唐之士民,独憾属县大夫未有以范公之心为心者也。
其后十年,吾友师文来比阳,慨然有厚民之意,率之以躬,待之以诚,锄强扶弱,主以岂弟,威孚交加,殊有古者循吏之风。
师文曰:「吾今之政,足以靖一时,未足以移易旧俗。
欲此邦之人回心向道,温温穆穆,一变为孝秀之行,其惟养之以学校乎。
顾吾邑乡校摧圮已久,肄习无所,而营缮有制,勿能复兴之,奈何」?
邑之士民皆曰:「以大夫之贤,犹能立祠植碑以颂遗爱,况兴黉舍以教养吾类乎;
异时奉释老、媚鬼神犹且殚力,况孔子之宫乎」!
乃胥劝胥效,相地基;
遂鸠工集材,惟恐后时。
祠殿廊庑,翼翼耽耽,游于斯者,蔼然有慕仁义之心,肃然有尊道德之意;
况讲习于斯,弦诵于斯,发圣贤之蕴,穷天人之奥,以为扬名显亲、崇功广业之徒哉!
师文之泽,是亦终不可谖也。
呜呼!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盖地无小大,以学校为本;
人无卑高,以教养为职。
后世学校不脩,其有以夫以为无损益于功利,曾不若簿书期会可取善最,饰厨传、称过客可市名誉。
至于望之以长育人材,则曰:是君相之职,何敢擅焉。
故倚仗承袭,苟且成风,以学校为心,而欲孝秀之盛,非俗吏之用心也。
余喜师文之德教孚于比阳,而嘉比阳之士民安于师文之德教,于是乎书,以诏后人。
师文名誉,姓阎氏,材气刚伟,智识明敏,好学有文,擢进士第,所治有声。
少以勋名自任,荐绅先生皆许以为国器。
比阳之治,此其试也。
元祐五年八月初九日记。
登封县尽心堂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永乐大典》卷七二四○、《八代文钞》第三四册、《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一人之心与夫千万人之心,先民之心与夫后世之心,圣人之心与夫愚夫愚妇之心,其所以然不然、可不可者,无或有异。
有社稷人民之寄,欲设教布政而愿治者,能尽其心,使人人之心皆以为然,以为可,则天下之理无往而不当,天下之情无往而不通。
诚能奉之以悃愊之诚,持之以黾勉之力,思其理之所在,必使之无遗蕴;
虑其事之所安,必使之无遗策。
自谓吾之心尽于是矣,以之律身,以之临民,以之事君,以之事天地,无愧无怍矣。
夫然后推之以及人,其以为不然,以为不可者乎?
阳翟景文大夫,为政期月,境内称治,吏畏威明,民安教令。
迹其治效,当得善最。
景文新作听讼之堂,取《传》所谓「刑者,侀也;
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之说,名之曰「尽心」,可谓明慎钦恤而愿治者欤!
民丽罪罟,既陷刑辟,桁杨狴犴之间,徽纆箠楚之下,彼不能尽心者,或作聪明以自私于己,或不事事而仰成于吏。
自私于己者,徇其意之爱憎,顾其身之利害,所欲脱之则钻毛出羽,纷饰其词;
所欲收之则洗垢求瘢,傅置其议。
仰成于吏者,不能知审克而信其舞文,虽高下其手,而有所不察;
不能平反而纵其鬻狱,惟货是求,而有所不问。
以是而施刑于民,俾罚之者自以为不冤,夺之者没齿而无怨,何可得乎!
然则知一成而不可变而尽其心,非忠厚不苟、有古昔长民之风者,畴肯如是。
然君子之尽心,何独刑罚而已哉。
尽心以奉上,守靖共正直之操;
尽心以驭下,成岂弟和平之俗;
尽心以治赋,府廪充牣,无追胥之扰;
尽心以务农,田野垦辟,无愁叹之声。
由是推而广之,至纤至悉,心之所知皆为尽,然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景文之意,以谓不惟其身当然,后之为令者亦当然;
不惟为令者当然,凡邑之有职事者亦当然;
不惟此邦当然,凡有位于朝,有职于官,虽百执事、小有司者亦当然。
于是属赞皇李廌为之记。
郭宣徽祠堂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
世之论将者,难乎其人,必曰:制法审重如充国孔明,料敌决胜如淮阴李靖,抚爱慈祥如荀吴叔子威信著明如廉颇乐毅,然后为全材。
繇古逮今,世称三郭焉,曰:唐代郭公元振汾阳王子仪,我朝武卫上将军雄武军节度使司空公。
其人也忠义气节、勋劳声望,皆为一代宗臣。
代国公历中、睿不纲之时,仗节慷慨,建西域之功;
汾阳王当藩镇跋扈之际,发身艰难,定两京之业;
司空公立治朝,佐英主,卫中国,抚四夷。
在内则持本兵之柄,以授庙算;
在外则专师律之权,以将天威:论其世则有间矣。
公讳逵,字仲通,其先钜鹿人
少以天下之重自任,沈鸷有谋,博习群书,喜兵家之流,学艺绝人。
范文正公仲淹而师之,以故材气成全,有国士英雄之风。
兴自小官,致位二府,更守八州,六领方面,再为四路宣抚使
自束发从军至于白首,大小战未尝败北。
从讨保州,一言降其众;
授策古渭,三战拔其城。
降下溪蛮彭仕羲以平湖北,降武冈蛮杨昌透以平湖南
移兵党羌,则令征就禽;
问罪交趾,则乾德请命。
迹其战多,固已鲜俪,其延安功烈尤著。
盖力存绥州,排沮奸谋,抚育嵬名山,招徕向化,取李崇贵以复杨定之雠,责薛宗道以屈党项之兵。
绥平之战,追奔出塞;
金汤之战,庆阳解围。
神宗皇帝赐诏褒谕,曰:「渊谋秘略,悉合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
延安之民,于今受其赐。
天下知公与知兵者,谓公持志守气刚大充塞,故临机应变优游中节,以全取胜,百战不殆。
然异时为将者,常患乎上不为朝廷之见知,下或无将吏之可用。
公被遇英祖、神考,顾问方略,虚己听纳,言无不从。
总兵在外,必遣近臣就议,或设问目以咨之,故谋行计施,无或疑间。
选用偏裨,置僚掾,随其器能,付以事任,南征西伐,常以自随,故上下相安,皆有成绩。
用能保固封陲,夹辅王室,精神折冲万里之外,威闻所加,莫不率服。
公尝自谓:「吾虽为将,仁德多矣」。
得太平良将之体。
至于奉使大辽,劫之以威,义不可夺,全使臣之节。
守土临民,以学校农桑为先;
衎衎岂弟,行循吏之实。
对扬庭论,荐绅义其直;
奉亲约己,乡闾敬其行。
华夷怀畏,朝廷倚赖,真天下之重臣也。
公逮事四朝,周旋五纪,龙光优渥,士民宜之。
由侍卫马步军殿前三司,入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进宣徽院使、检校太尉,更静难、武信两镇节度观察留后封天水郡开国公
洎得罪安南,屏居洛汭,复领方镇,即坚辞告老,以上将军得谢于家。
雍容进退,以功名始终,贤哉!
元祐三年十二月十有四日,薨于嘉庆里第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七。
讣闻,天子辍视朝一日。
天下之人闻公之丧,识与不识,皆咨嗟陨涕,若悼李广,且惜其不果再用也。
初,公之延安,上旌其功,敕建寺于先垄,赐名「资忠报本禅院」。
绍圣三年,公之子忠孝等作堂于其中,绘公像以祠之,属其友阳翟李廌为记。
尝观王剪请田宅自污,彼以秦皇猜忍,故为全身远害之计。
霍去病辞治第,欲灭匈奴,以汉武喜功,徇黩武穷兵之欲。
其于君臣之义,盖亦薄矣。
神宗皇帝宠公,欲显其亲,公事神宗皇帝,能移其孝。
资忠于国,则上有以崇君父之义;
报本于家,则下有以广臣子之恩,顾不美哉!
敬系之以铭,曰:
天祐我宋,克生人杰。
降畀大任,俾辅鸿烈。
显允郭公,四朝老臣。
以仁为勇,以德为名。
乃登将坛,乃佐枢极。
渊渊谟谋,蹇蹇义直。
公在庙堂,四围兵寝。
公在疆埸,天子奠枕。
锡赐佛祠,时惟异恩。
非曰假宠,惟以报勋。
于焉祀公,益为显亲。
汉宣虎臣,图赞麟阁
云台四七,凌烟褒鄂。
公像在兹,视古无怍。
圆圆故阡,翼翼新庙
邙山苍苍,洛水浩浩。
玉关诸戎,朝贡之道。
北瞻九原,稽颡膜拜。
犹当畏仰,凛凛如在。
归脩臣职,莫犯绝塞。
载在祀典,与享大蒸。
国有典常,则徯宠灵。
诏乃后人,盍观此铭。
斑衣寮记大观二年十月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
蜀陈氏筑第叶邑,公允于第中南庑治小室为燕息之所,谓客李廌曰:「吾三兄一弟,皆宦学于四方,吾独安閒于家,岁时伏腊荐酒醴羔豚,为母夫人寿。
日率子弟家人辈嬉于寝门,暇则退休于兹,自谓有老莱子斑衣之乐。
岸巾曳履,溯风于门,笛一弄,酒一斟,邀明月而对之,醉则偃仰是中,吾不知天壤间复有乐于此者乎」!
曰:「人子之乐,无乐于奉亲;
奉亲之乐,无乐于安乡里,居处旧庐,而仰于先畴。
百须不外索而具,虽君之兄弟仕于朝廷者,游于庠序者,亦有去家违亲之累,岂若君常燕休于斯耶?
天下之患,患在乎有求。
无求则无得失,无得失则无欣戚,无欣戚则泰然而乐全;
况君之乐,乐于奉亲乎!
请以『斑衣』名之」。
大观二年十有二月二日赞皇李廌方叔记。
宝籍堂记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八、《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八
元龟象齿,大贝南金,世以为宝,是惟难得之货;
天球河图,和弓垂矢,世以为宝,是为希代之珍。
然连城之璧,开秦、赵之隙;
照乘之珠,召齐、魏之难。
文仲以居蔡获讥,虞叔以怀玉贾害。
故君子之宝,宝乎可贵之道。
夫传道以文,六艺之书,百氏之学,历世之史,诸儒之作,辑以简编,著之载籍。
天人之奥,此其蕴也,其蕴可索也;
理义之妙,此其旨也,其旨可求也;
治乱之端,此其迹也,其迹可视也;
言行之实,此其效也。
观其文以味其言,得其原以言其道。
精微要妙,藏于一身而无馀,周于万物而不足,充之可参于天地,勉之可至于圣人。
糠秕绪馀者,其实足以齐事业,其华足以成艺文。
大焉以之润色鸿烈,小焉以之缘饰吏事,奚在藏之韫椟,玩之掌握,然后谓之宝哉!
贞明古剑铭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五
李道士有朱梁贞明中古剑一口。
贞明乃友贞之年号。
余以此剑虽奇,不足贵,作此铭以诲之。
孰曰神物,神不可屈。
匪人而用,匪时而出。
义不苟全,宁缺宁折。
污乱而全,为妖为孽。
镆铘悲鸣,怨处丰城
既离古狱,遂跃延平
赤帝之精,久憎晋县
武库焚如,穿屋飞去。
贞明之梁,实惟寇攘。
父子兄弟,推刃相伤。
汝当斯时,不跃不飞。
弗屠全忠,弗割友圭。
文章灿然,虽宝奚为?
后当慎旃,过为汝掩。
属兹平代,兵气消敛。
槃水奉汝,可警群謟。
全汝灵气,閟汝芒焰。
肃保天威,永拒奸僭。
小用不祥,为天下剑。
歙砚铭孔方平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砚笺》卷二
黝之泓,缜以滋。
广《离骚》,补正诗。
蔺相如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七、《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六四、《八代文钞》第三四册
战国之所谓君臣,何足道哉!
交际不以道以势,进退不以义以利。
聚而为上下,散而为我尔,顷刻间尔。
朝为上卿,暮为逐客,刑于此,相于彼,恬以为常。
吁,可哀哉!
于是时始终一节、忠贯金石有若大夫者,不其伟欤!
天下倾府库,捐重宝,献土地,质子女以饵秦;
秦贪嗜无厌,奴隶列国,唯唯奉承,甘为臣妾。
赵之于秦,仅比支郡,宜其吞声饮愤,以媚意爱,聊缓诛咎。
国有君子,义不自衰,以小抗大,以弱拒强,终为敌邻。
呜呼!
当太平盛治之世,六合为家,大夫之迹不可效也;
大夫之心,推以事君,可师哉!
渑池之旧墟,想当年之高会,虽非长卿之才,亦有平生之慕,因作赞曰:
铁可折,白可涅,大夫之节身且洁。
玉可攻,金可镕,大夫之忠直而恭。
秦方虎,赵方鼠;
秦方斧,赵方俎。
愎而恐,狠而悚,威盖岐雍,大夫之勇。
懦以刚变,祸以福转,功踰百战,大夫之辩。
曹沬劫盟,计穷妄出。
侵疆虽复,齐伸鲁诎。
荆卿复雠,嗟哉鄙夫!
昔耻未刷,燕已为墟。
斩优备武,夹谷相盟。
大夫慕此,有兹令名。
舞阳横盾,毛生奉槃。
聊效万一,犹有可观。
窃食太仓,孰非事君。
迩来寥寥,独无斯人。
嗟予之生,在千岁后。
虽慕景行,有志未就。
行迈靡靡,轫车渑池
大夫闵余,有以相之。
张拱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六
张拱字辅之浚仪人,闿达警悟之士也。
少嗜学,举进士不第,家日益索。
其母党龚氏,世为国医师,故亦善方术。
尝于宜春门后坊陈药为肆,仍复不售。
元丰二年上休日,日将出,百官诸卫入贺同天节,街尘不惊,朝市未集。
道士迎日而来,目光瞭然,射日不瞬,径往所,顾而不揖,振衣上坐。
方披衣栉发,未盥颒,意颇忿其倨,作色语之曰:「鍊师何为者?
何所自而至于斯」?
道士应之,玉音琅然,曰:「汝无诘吾所从来,正欲见汝耳」。
意以谓此诞人也,京都似此者甚众,遽以一钱掷而与之,且使之去。
道士笑曰:「吾无求者也,以汝有道质仙缘,故来教之,何见拒之深也」?
冠带而出,与之语,论神仙则理致精微,皆所未闻。
于是惭悔若不胜,曰:「鄙人,眼凡心惑,岂图仙君闵而见临,愿卒教之」。
道士笑曰:「志何求」?
变色曰:「家贫,饘粥不充,傥使不食而饱,则所愿矣」。
俄有鬻蒸者来,道士乃以先所掷一钱买之,得枣七枚,顾谓曰:「神仙以辟谷为下。
然却粒则无滓浊,无滓浊则不漏,由此亦可以入道。
子房诸人乃以丹药疗饥,固亦迂矣。
儒者讥诃神仙,以谓仙者不死,则昔之延龄者皆安在哉?
盖不知仙之为仙也。
夫仙者,玄也;
玄者,天也;
天者,道也;
道者,万古以固存。
人能仙,则虽死不死。
夫人以有累,欲体玄妙而传之于身,身者必尽之形,安得以必尽之形,而使之不死哉!
顾世之人,死则神与质皆逝;
而仙者形则有生死,而神则无变迁,移时日、改姓名而已。
如彼精金,鼓铸铝锤,真性如故。
而昧者乃欲按摩吐纳,交媾服饵,补益躯干,以求不死,则愚矣。
汝欲得此道,能自此不淫色可乎?
人能不淫,俗念自息;
俗念既息,仙之才也」。
乃取七,熟视而嘘之曰:「汝啖此,可终身不食;
人或强之食,食亦无禁,复欲不食,则不食如初。
食与不食,汝可自如。
但以汝有老母妻子,未即相从。
然汝既啖此七,当有七梦应之,梦中所见,豫为汝言」。
皆记之,后无不酬者。
曰:「他日汝事亲既终,婚嫁且毕,已能不食,复又何求?
宜便脱身诣名山中,于悬绝处寻一石穴,深广有容者,汝自累石密塞其门,一念不起,坐卧行立于其间,自有佳趣。
仅及半纪,则汝之身如蝉出壳,逍遥乎六合之内外矣。
过此,非今可以语汝也」。
言竟,蹑衣而起,固留不可,起出门,则无睹。
乃知其非常人,怅然有所失者累月,闻饮食之气则呕,遂不食,丰二年,粪溺俱绝,表里清畅,而神气明爽,步趋轻利。
因自试其力,自晨抵暮,缘都城外郛可匝者五,盖数百里矣。
衣袂轩轩,超然萧旷,物外之一鹤也。
其母病痔几二十许年,历用众药未损,漫以七馀核而进之,一夕遂愈。
既不御内,则室家之爱漠然无心,视若道路人。
其妻郭,前朝名将军进之后,性亦刚果,忿恚而卒。
其家以是益忧疑之,逼而馈之食,食辄兼数人。
尔后或食,或不食,无常。
朋友疑其诈者,扃鐍于虚室以试,不以为苦。
人或召医,则携药而往,至则登病者之席,止于床隅,趺坐而已。
或渝旬涉月,杯水粒粟,迄无所需。
今行年六十,而颜色如四十许人。
喜饮酒,好作诗,予尝以诗赠之,一时名公卿因予诗而知者甚众。
比闻其母已殁,度其绝世而穴居,当不久也。
予与游十有二年,又与其亲陈至端诚相友善。
忠善立节,为予言所遇,洵不诬,故为作传。
李母王氏墓志铭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
少不天,尝游寓东越,吾叔曰:「吾兄有志不就,其孤过时不学,则为门户羞」。
乃具舟楫,涉江湖,躬至句章,趣长洲,教字于家。
叔母王视遇甚慈,抚怜顾复,意恩周悉。
叔父之子国器砥行立名,为吴郡望士,尝语曰:「吾无弟,汝无兄;
伯父之子,犹父之子也」。
日以义方训切之。
今也虽不肖,然亦能读书学文,敢与士齿,实有繇焉。
叔母其先京师人,曾祖、祖父皆以材武从事戎马得官。
叔母年十有四岁归李氏,时我祖父乾州使君新殁,事祖母元暨伯父居士,能尽为妇之道。
盖吾家自唐以家法名世,非礼法之族,莫敢通姻。
兄弟相承,娣姒相宾,率用法度。
家庙日飨,俎豆如事生,诸奉祭祀者,冠带簪帨不敢去身。
而又伯父律下严忌,绳己亦切,或小有过差,则自箠于庙,诸弟及其妇相与请罪,乃许改事。
即出大鼎于庭,命之曰:「斯鼎也,一人扛之则莫举,众人共之则甚轻。
治家亦然,众心同力,乃有成尔」。
于是内外百口,肃然无哗。
然诸妇惮劳,行之颇艰,惟叔母奉以周旋,始终无懈,族人贤之。
叔父既居吴,复以家法御其下,家亦整治,虽食贫索居,昏嫁丧葬,必用旧仪,盖其性安于礼,白首不变。
晚玩佛书,能知大义,属纩之际,心识了然。
时元祐六年七月六日也,享年六十有八。
呜呼!
昔者伯父之孙彧始生而母卒,叔母鞠乳之,以迄长大,及进士第,尝分禄以奉之。
方兹应举觅官,求比于彧,而叔母下世。
呜呼!
其敢忘乎。
叔父讳某,生一男子曰远,乃国器兄也。
孙三人:曰彦发,举进士,好学有立志;
曰彦同,曰彦达。
孙女一,嫁进士马友直。
以元祐某年月日葬于苏州长洲县陈公乡,祔叔父之茔。
铭曰:
李肇赞皇,昔我贰卿,自彼阳谷
揭来关中,古郑南郭,里宅协卜。
爰有幽谷,松槚茂拱,于山之麓。
念我使君,以及诸父,丙甲地蹙。
惟幼孙,夙夜疚念,风栉雨沐。
乡曰将相,里曰勋贤,水惟檀谷。
元祐丙寅,改徙东阡,从者十六。
下逮诸殇,祔焉罔遗,坟墓遂族。
惟我叔父,寓葬于吴,留位候复。
既弗复止,今我叔母,抑又葬止。
佳城东西,各天一方,相望万里。
魂气游止,无不之矣,骨肉乃在于此。
追荐东坡先生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二、《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紫微诗话、《八代文钞》第三四册、康熙《开封府志》卷二八
端明尚书德尊一代,名满五朝。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惟行能之盖世,致忌媢之为仇。
久蹭蹬于禁林,不遇故去;
遂飘零于障海,卒老于行。
方幸赐环,忽闻亡鉴。
识与不识,罔不尽伤;
闻所未闻,吾将安仿!
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系斯文之兴废,占吾道之盛衰。
兹乃公议之共忧,非独门人之私义。
所恨一违师席,九易岁华。
意徒生还,遂为死别。
子贡筑场之意,每罄哀诚;
诵普贤行愿之文,庶资冥福。
阿僧祇劫,为转法轮;
兜率陀天,顿居福地。
仰祈诸圣,俯鉴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