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苏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加以脂粉,润以滋泽(《书钞》一百三十五)。
南阳文学颂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昔圣人制礼作乐也,将以统天理物,经国序民,立均出度,因其利而利之,俾不失其性也。故观礼则体敬,听乐则心和,然后知反其性而正其身焉。取律于天以和声,采言于圣以成谋,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序宾旅,以悦远人。其观威仪,省祝福也,出言视听,于是乎取之。
民生如何,导以礼乐,乃修礼官,奋其羽龠。我国既淳,我俗既敦,神乐民别,嘉生乃繁。无言不酬,其德宜光,先民既没,赖兹旧章。我礼既经,我乐既馨,三事不叙,莫识其形(《艺文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三十四)。
叙箴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昔扬子云读《春秋传》,虞人箴而善之,于是作为九州及二十五官箴规匡救。言君德之所宜,斯乃体国之宗也(《御览》五百八十八引崔汉《叙箴》,当是「崔瑗」之误)。
尚书箴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皇皇圣哲,允敕百工,命作斋栗。龙为纲言,是机是密。出入朕命,王之喉舌。献善宣美,而谗说是折。我视云明,我听云聪,载夙载夜,惟允惟恭。故君子在室,出言如风,动于民人,涣其大号,而万国平信。《春秋》讥漏言,《易》称不密则失臣。兑吉其和,巽吝其频。《书》称其明,申申其邻。昔秦尚权诈,官非其人,符玺窃发,而扶苏陨身。一奸愆命,七庙为墟。威福同门,床上为辜。书臣司命,敢告侍隅(《古文苑》。案:《艺文类聚》四十八作「扬雄」)。
博士箴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洋洋三代,典礼是修,画为辟雍。国有学校,侯有泮官。各有攸教,德用不陵。昔在文王,经启其轨,勖于德音。而思皇多士,多士作桢,惟周以宁。国人兴让,虞、芮质成。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昔圣人之绥俗,莫美于施化,故孔子观夫太学,而知为王之易易。大舜南面无为而衽席平,还师阶级之间,三苗以怀。秦作无道,斩决天纪,漫彼王迹。而坑夫术士,诗书是泯,家言是守,俎豆不陈,而颠其社稷。故仲尼不对问陈,而胡簋是遵;原伯非学,而闵子知周之不振。儒臣司典,敢告在宾(《古文苑》。案:《艺文类聚》四十六作「扬雄」)。
中垒校尉箴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堂堂皇帝,设为垒壁(《后汉·光武纪上》注)。
窦贵人诔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若夫贵人,天地之所留神,造化之所殷勤。华光曜乎日月,才志出乎浮云。然犹退让,未尝专宠。乐庆云之普覆,悼时雨之不广。忧国念主,不敢怠遑。呜呼哀哉,惟以永伤。
重曰:积善之家福庆长,修身以寿道之常。圣人之言义不虚,修身获报效莫疏。令问不忘身犹存,贵人虽没遗德尊,著于金石垂后昆(《艺文类聚》十五)。
汲县太公庙碑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椽郑笃、功曹却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水经·清水注》,「汲县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
河间相张平子碑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河间相张君,南阳西鄂人,讳衡,字平子。其先出自张老,为晋大夫,纳规赵武,而反其侈,书传美之。君天姿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然而体性温良,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世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初举孝廉,为尚书侍郎,迁太史令,实掌重黎历纪之度,亦能焞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有汉。迁公车司马令侍中,遂相河间。政以礼成,民是用思。遭命不永,暗忽迁徂。朝失良臣,民陨令君,天泯斯道,世丧斯文。凡百君子,靡不伤焉。乃铭斯表,以旌厥问。其辞曰:
于惟张君,资质懿丰,德茂材羡,高明显融。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逝,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类,禀授无形,酌焉不竭,冲而复盈。廪廪其庶,亹亹其几,膺数命世,绍圣作师。苟华必实,令德惟恭,柔嘉伊则,孝友祗容。允出在兹,维帝念功,往才女谐,化洽民雍。悯天不吊,降此咎凶,哲人其萎,罔不时恫。纪于铭勒,永终誉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古文苑》。案:《后汉·张衡传》,「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注云:「瑗撰平子碑文也。」)。
胡公碑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唯我末臣,顽蔽无闻(《文选·赭白马赋》注。案:胡广碑有全文,见《蔡邕集》。《艺文类聚》四十六亦以为蔡邕作,或是崔、蔡两集皆载此碑耳。崔先胡广死三十年,不得为胡作碑,必误也)。
草书势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人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先简略。应时谕旨,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竦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余綖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崩涯;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纤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晋书·卫恒传》,又《初学记》二十一引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