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重修湘妃庙太平兴国八年 宋 · 程文度
 出处:全宋文卷一○○、《永乐大典》卷五七六九
重湖之南两舍之地,有二妃古祠在焉。
庙号昔谓之黄陵,因其地而名也。
今谓之昭烈,以德而称也。
载籍群书,皆盛称之德,二妃即尧之女、舜之妃也。
帝尧丹朱不肖二妃有德
不肖不可以神器有德可以帝图
繇是妻于有虞,以光圣德
降于妫汭,以成舜之孝道
若俾丹朱二妃德行不让舜而传丹朱矣;
有虞无二妃之翼赞,舜必终匹夫而况侧微矣。
是知之德巍巍荡荡,民到于今之者,皆由二妃所致也,岂止从舜南巡,昭其灵迹而已哉!
噫!
事于顽嚚,显妃之节;
溺于沅湘,见妃之烈。
湘竹之斑,谓妃之血;
湘水之声,谓妃而咽。
噫!
生为虞嫔,没作湘神,享庙福人,在江之滨。
唐元和十四年春吏部侍郎昌黎韩公愈犯颜获戾出牧潮州,过妃之祠,精意有祷。
惟妃恤含忠之节,施福善之功,爰自海隅牵复朝位
韩公感妃之明灵如在,伤妃之祠宇其颓,再树丰碑,崇脩旧址于今垂二百年矣。
碑已残破,庙亦圮毁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秋将作监丞程文度衔帝之命,权理湘阴
去邑一舍,先过妃庙。
湘江之铺练,列楚峤之堆蓝,树古祠荒,堪成图画
廊庑之下,得其旧碑,尘蔽苔封,顾难辨识,熟而视之,乃韩吏部之碑也。
其间二妃湘君夫人,證以经书,駮其舛谬,实巨儒达识之作也。
又解「舜陟方乃死」之义,以「陟」为「死」,是为「死方乃死」,厥理未明。
窃以《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经夫子删定,其《虞书》曰:「舜陟方乃死」。
孔安国传云:「陟,升也。
方,道也。
言舜升道南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
矧自鲁恭王坏宅得书,悉还孔氏,原其作传之意,颇协删书之旨,垂世立教岂有异端
文度省己不才,敢徵其事为證。
许由避尧之让,许由即为道人矣;
大禹承舜之禅,虞舜为道人矣。
以道之情高,故曰升道,是以圣人用则为之理,舍则与同归
以其体道合天,故谓之帝。
孔传解「陟方」为「升道」,于理为通。
韩吏部解「陟」为「死」,即下不得言「方乃死」也,义斯明矣。
虑惑后世,乃述斯文
右补阙直史馆荆湖南转运使赵公昌言博学雄才之士也,自临职司,克丰邦计奉公之外继绝为心。
每同谒黄陵祠,叹其庙毁碑残,非人不葺,乃拜章上请,思壮神居
因广旧基,复增峻宇
正殿孤起,回廊四合,总二十馀间。
梗梓宏材并从官给
旧有神像其中二妃夹侍。
监察御史荆湖南转运使公清惟,文学擅价智辨过人常议及古黄陵祠前后谓之懿节,谓之昭烈,并历代以来官锡庙号,皆美二妃之德以名焉。
故事显然具载岂可以舜在于兹,斯盖乡俗所立,今宜改正
遂去其像,止存二妃
旧碑潭州刺史沈传师书题赵公昌言以碑辞残缺,将坠于地,虑湘君湘夫人灵迹渐于湮没,遂采新石,重刊旧文,仍以碑阴见托为记。
文度承命爰笔,指事直书,知予罪予,其在于此
太平兴国八年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