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庙 北宋 · 晁仲约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八
古之言治道者黄帝而下无先三代之法。
其所励世砺俗,育天下英才而纳之善者,莫大于学。
盛朝家塾党庠、乡序国学之制,载于盛典,厥迹著矣。
周末秦乱,洙泗之教坠地不举
汉氏马上得天下孝文垂意经籍武帝初命郡国皆立学校历元始而大备,郡曰学,国曰校,乡曰庠。
由晋而下,惟元魏献祖、南朝梁代中外立学之制最为之详。
李唐著令,自通郡大府十户之邑,皆设博士助教下逮弟子员,率有定制
迨我朝庆历中天子持循光显尊显儒术以为京师首善之地,学则旧矣。
方国之下,颇忽而不立,岂朝廷待士意有厚薄内外耶?
爰诏列郡咸建庠序命官典掌规制纤悉,而议不一,制已行而遽止。
曩之会藩名郡,聚徒讲道,亦或从之而怠矣。
僻陋遐荒之地,守土不啻客寄莅职未几,即屈指岁月延颈以俟代者,肯复留意于学也哉
嘉祐壬寅尚书员外郎皮公弼守壁江,明年建学于郡之西北
太常博士俞君瑊嗣而缉之,功遂以成。
先是独有孔子,既卑且隘,春秋释菜寓于堂上,殆不能容足
君玉耻之,献臣病之,思改易而为之。
果能择胜壤,破顽石,平近堑,民不劳而力有馀,斩险砌洼,化为平敞
庙室既就,学舍随备,圣贤像貌总纲图治,更焕然一新
君玉戾止乐于成事,且曰:「栋宇既立不有师范何以诱掖而来后进」?
于是择人以耑讲训学。
且徒集不肃之礼,则升降揖让之礼无以致其严,于是俎豆簠簋之器一如祭法。
暇日与二三僚友即席诸生,谈仁义道德之蕴,君臣父子之要,开端发蒙日渐月磨,薰然油然,使自趋之。
巴谚之俗翕然丕变弦歌之声几与邹鲁侔矣。
噫,郡县之政,视其人之贤否,出一令,举一事,利不百则不为之,故昔人慎所注措者,盖惧其利未形而害随之。
黉塾之利,本以耸动贤才,助宣风化之意,三尺童子皆知陶染浸润,无毫发之害。
为政不能勇为之,甚足惜也。
昔之良吏,如蜀郡文翁颍川韩延寿荆州刘表未尝不振颓敝招延俊秀
至有开除厩舍,或执经以躬受训导者,载在史册,为守宰政事之最。
则知吾道污隆与时上下不得其人则不兴,从古然也。
二君之才皆精明强干,以饬吏事,彼作我继,一意学而始终之。
仆知壁山之人,自是而往,策荣名、都贵仕者,连袂而出矣。
二君之惠之美,其为可量耶!
君玉与仆同年友一日遣价揭图以示仆,既喜献臣民乐善之道如此其著,又喜君玉推美前人不有其功。
二者皆可书,故执笔不让
学舍大小之制,来者可观,兹不复记云。
按:道光保宁府志》卷五九,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