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神宗论采听既多当辨君子小人治平四年八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宋名臣奏议》卷一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二、《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五、《右编》卷一六、《续资治通鉴》卷六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臣伏陛下践祚以来,未对天表,蒙差入内供奉官李从政传宣抚问密旨丁宁
非常之眷,绝出流品仰戴恩德天地莫量。
属疾恙所缠,步趋殊梗,不得入奉冕旒,略舒臣节
辄以病中传闻一二事,不避斧钺之诛,附李从政上奏伏惟圣明一赐观省不胜大幸
臣窃闻陛下临御,好博采兼听,务广聪明,此古圣王之所尚而君道之至美也。
四方鼓舞歌颂以谓臣下情伪时政得失,必不能圣览,而太平可立致也。
其间事体万类人品百端自古人君采听之际,至难至慎
得其人则必以正道,而忠以告之,所说固有于时也。
不得其人则专务窥伺循情阿旨,变曲直者有之,挟爱憎者有之,以至陷害忠良援引邪僻张皇威福耸动观听,大则规取官职,小则希求货财
事至如此,则人君采听至德,翻成亏损之大弊也。
何哉
自古以来君子常寡,小人常众,人君采听之际,故得人常少,不得人常多。
得人少故好事不足不得多故恶事常有馀。
何谓也?
君子力行仁义,尊主庇民,为好事也。
君子则惟道是从,不计身之进退
用则进而行道不用则退而无闷也。
小人不然,惟利是向。
若为正道所抑,其身不得进,则蹙蹙不肯休。
千歧万路,不顾名节经营钻刺,得其进而后已也。
既以进身为急,惟知富贵可乐,则何道之肯守?
何善之肯为哉?
又况君子常为小人所胜,故从古以来治世少而乱世多者,此也。
君子可以致治小人以致乱也。
若是君子小人并立于朝,实所难辨。
小人外则文饰其词,所说理道不减君子,而其心及其所为迹则如水火之异也。
《书》曰「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
注云:「帝,谓尧也」。
夫尧为大圣人仲尼之如天,而尚未得知人之道,况乎居尧之下者哉?
三代以降诸侯失国天子天下子孙散而为皂隶宗社废而为丘墟者,皆因用小人而致之也。
由此观之,小人岂当亲而用之,又岂当信而任之耶?
以谓帝王都无职事所以君子小人,乃帝王之职也。
千官百职,岂尽烦帝王辨之乎?
但精求任天下之事所谓大臣者,不越十数人不使一小人参用于其间,则千官百职,委诸大臣分而选之,因而渐及天下州县之吏,莫不得人矣。
顾虽欲乱,不可得也。
恭惟陛下天赋睿明,神受英略,守祖宗基业,行道德博取众人之善,欲尽万物之情,为君之难,无甚于此
然愿陛下勿谓所采既广,便望所得必多。
其间须防奸诈小人惑乱圣听。
奸谋似正,诈辞似忠,疑似之间,不可不早辨也。
大抵人君生杀在乎手,不患不谄奉而密附之也,只患人不肯尽忠而有失即谏也。
谄奉顺情而喜人君,喜则富贵得也
谏之则逆耳而怒人君,怒则殃祸可致也。
顺情而取富贵者,小人也;
逆耳而受殃祸者,君子也。
富贵者,百则百,千则千;
不避殃祸而欲致人主于无过之地者,百千人未有一二。
此惟在陛下审察之,谨择之。
既得其人,则专信之,力行之,无容奸佞破坏,则朝廷自理万方无事陛下高枕也。
又闻昔贤有「英俊沈下僚」之叹,形于讽咏
若英俊果沈滞于下,诚宜急取进之,以服士心。
其有内行不守素履非嘉,绩效无闻公论不与所以久而不用
如此之辈,必恐使其朋党诉以冤抑,妄陈危苦之状,以动渊衷
亦愿陛下深察,究其所从来之迹,直俟见其实进退可也
又闻王者端拱垂衣治天下,然所以劝奖群动而能役使之,俾自奔走职业无他,惟官与赏二柄而已,舍此复有何道哉?
官谓爵位,赏谓金帛,茍德称其官,功协其赏,虽官至高、赏至厚,不为过也。
先王所以重惜之而不妄与人者,非吝之也,盖恐德不称、功不协,人有不平之论,则无以为劝也。
近日上殿臣僚蒙面赐绯紫者,臣不知赐与未当赐,但闻多于往时耳。
爵位、金帛,固不可非次而与之。
其馀唯章服华显,人亦贵重,亦可以为劝奖之物;
若赐之不以劳,又不以年,其有劳有年得之不以为贵而反耻之,为不足劝也。
陛下凡所赐与,本使人知感而劝,令勤其职也。
若徒俾侥倖者喜,而有劳有年者耻而不劝则是弃之也,何劝励之有焉?
《书》曰「车服以庸」,《传》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唐有中书令衣绯宰相衣绿者,以此不可不贵之惜之,以为劝奖一端也。
臣少而康壮,已不及人,今既老且病,志气衰索固无所取,而妄以狂瞽之说尘浼天听者,实恃陛下虚怀待物无所不容,乃敢然也。
圣慈特赐详览,恐亦有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