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除大臣密奏治平四年十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宋名臣奏议》卷一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五、《右编》卷八、《经世八编》卷一九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臣在河阳,于七、八月间东有人自京师来,北有人河朔来,亦有南自蔡、许,西自陕、洛来者
皆云:「公以病求解使相章奏频切上将许之,却为上尽疑今之两府大臣,复欲用公入相
公既未能步趋拜起,则必召公宫观使,且留都下,以备访问时政得失」。
臣辄每问来者:「此皆朝廷大机宜、大除拜理当至密,外人何由得知」?
来者则云:「此固不可得而知也」。
臣虽闻此说,然终不之信,以谓陛下必不如此
既而传闻韩琦文彦博陈升之郭逵相次皆求罢免,又非备礼,并有必去之意。
以至侍从主兵之人,各有去位之意。
其未求去者,非欲不去,盖为求去者已多,未敢有求尔。
虽勉彊且住,谁复更肯尽心乎?
若后有许去者,则必节次更有人求去,上挠宸衷
臣续闻此说,略无虚日,则臣向之不信,亦成疑矣。
今又蒙差臣充集禧观使,尽如两月四方传来之语,都无小异如何使臣不信哉?
捧诏之日,汗流惊骇岂有此等国机大事,预令四方皆知
四方尚知,则两府大臣安有不知者邪?
陛下如此疑贰,则执政不得不求去也。
臣晓夕思惟,必虑陛下微失防谨,政事泄漏使人不安,各怀疑惧,而尽欲解去
田文所谓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正如今陛下之事。
魏王时自然如此,今此则或恐陛下圣虑偶有未周,而致其疑也,致其未附也,致其不信也。
陛下必欲解其疑,使之附而信,莫若罢臣新命推诚以待诸人
必若其间有难久留者,则当徐图去就,所贵事两全
韩琦已下七人尽是两朝顾命大臣,各有忠义之心,岂宜轻议出处,以招天下云云之论哉?
臣若贪冒恩宠,便为观使优游辇下医药尤便,亦无一郡之责,于臣之幸,天下无比
然却有所大不便者,何哉
臣若遂居观职,陛下虽都不遣中使传宣抚问京师四方之人亦疑日有使至也。
虽或遣使只是问疾,而都不问他事京师四方之人,亦疑凡百朝政皆来问臣也。
虽或遣使时复问事,臣都不敢一语京师四方之人亦疑凡百朝政,臣皆刺口议论短长也。
陛下试思之此三节,果能使人不疑乎?
臣知万无不疑之理也。
若皆疑之,则今两府八人者,还有不解体者乎?
臣亦知万无不解体者也。
汉宋昌云「公公言之,若言私,王者受私」。
今乃使臣于闲宫观中,静坐窃议朝廷之政,致见任大臣一一解体,是公耶?
是私耶?
臣亦知京师四方之人,不论不肖,必皆谓之私也。
臣徇从陛下私窃之恩,而辄便当之,则是如何人耶?
不惟取罪今世至于千古之下,亦不能逃责矣。
获罪于今古之人,固不足惜,然于陛下为君之道,治国之体,还无所损乎?
臣亦知所损无大于此也。
伏缘天下治乱安危之际,全系天子任人当与不当,若当则更系信与不信尔。
齐晏子用贤不信是大不信岂可目为常事容易措置乎?
大凡一人,众皆惧而不敢犯则罚之;
一人,众皆悦而有所劝赏之
寻常赏罚,尚须如谨重,况用舍大臣,岂宜仓卒乎?
陛下用臣一人,反使众大臣解体不肯住,则陛下岂宜遂其事而必行之哉?
夫人情亦不难回,但请陛下如臣所乞,速放令臣早还本任
仍更临朝分明宣谕大臣云:「朕欲一见富弼无他,只为是先朝旧人都无固必
他既坚来辞免,即却令归河阳天下事岂在一富弼乎?
吾自有诸贤倚赖无所忧虑」。
众心自安何必更敢求去乎?
陛下若决能用臣此说,则前失尚可十救五六;
若终不用臣说,则大臣侍从辇官往往离心离德无术可救无事可回,即陛下更与何人共谋国事哉?
惟愿圣慈,万万熟虑,幸不一向坚用前意而不移,用误大事
臣又闻陛下询访太多听信太杂,因而小人各有希望之心,无所不说。
说者既众,是非溷淆,此说已行,他说又夺,展转相效无有纪极
陛下所闻之事盈塞于心,万务日生
何暇辨别,则所行必有当否,所用有差失。
政无一定之论,人无自保之心,上下纷纭包藏祸患
臣前附李从政所奏劄子,正为此也。
更望圣慈并此文字时赐一览,非臣之幸,乃宗社生灵之幸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