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奏(二 元祐元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九、《文潞公文集》卷二七、《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三七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一
臣伏圣问:有可禦西夏之术?
去年夏,始闻西人欲求内附,臣以谓方国多事,务早安静,奏乞朝廷天海之量,广示开纳
四夷之术,羁縻而己。
由此可以息兵,止固吾圉,外夷怀服中夏安宁,则太平之风浸隆浸久。
兼曾缴进神宗专令臣男贻庆赍赐臣亲书诏一本,所贵审知神宗本意,止务安边,不欲轻举
皆是边臣希望功赏为国生事,侥痈万一,以致兵食困匮财力殚耗。
必料此诏已经圣览
今复蒙下问可禦西夏之术。
臣愚何足以仰副虚伫
臣切见西人去年以来凡数入朝,即未见岁时常贡之礼,亦未闻请常赐之物,度其奸心,必有所待。
当此之际,朝廷亦须有以待之边臣亦必有以制之。
若更如向时种谔徐禧辈,料敌不精谋攻失策,致误边事,即关中之人,其心摇矣。
灵武、永乐王师不振之后兵势民力尚未完复,狡羌窃发,必能制乎?
即如向时种谔辈皆云西人乱弱,取如拾芥,又可信乎?
国之大事岂可数为狂计所误?
朝廷于此,固当熟计深念
事欲美成,计须先定。
责成边臣审料贼势,精选谍者,密窥贼形必先事以待之,使贼计不行边垒有备。
此亦困羌夷之善策为人谋之小胜。
西人款塞请觐,诘其所由,出于善意,即导之使来,俟至延安帅臣密察,亦当得要领先时奏闻庙堂之上,可以预料审度之。
俟至阙下,知其所来,必有所为,因其所为之可否,或议或诘,审而应之,可者即从,否者即已。
若议及疆土,须庙堂之上,众谋大同,茍有后艰,同任其责。
取与之间,谋有同异,即各述利害理须明白
后或不应,谋果不臧自任其责。
庙谋一定边计粗宁,天下小康堂上高枕矣。
伏惟陛下圣明远大之计,固已先定,出于众知,岂俟臣之过虑
然采刍荛,择狂言,亮其诚而不责其妄,幸甚
无任
以谓有利害者,必究其利害之极,而断其取舍之当。
其理得,无容更相顾望
议论不决,乃欲遗贼君父,则安用大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