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国学试策(二)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五
问:乐由中出,音以心生,自金石毕陈,《咸》、《韶间作莫不协和律吕感畅神灵
嗜欲之变万殊思虑之端百致,敦和饰喜,何莫由斯。
是以哀乐和睽,则噍杀啴缓之音应其外
礼信殊衍,则《大雅》、《小雅》之歌异其宜。
钟期改听于流水伯喈回车于欲杀。
戚忧未弭,子夏不能成声;
感慨形言孟尝所以抆泣。
斯则乐由志革,音以情迁,盖心术定其惨舒铿锵发之影响
是以亡陈遗曲唐人不以为悲;
文皇剧谈杜生于斯结舌
致乐可以导志,将此音不足移人
先王立乐之方,君子审音之旨,请论详悉倾伫洽闻
对:人肖天地之貌,故有血气仁智之灵;
生禀阴阳之和,故形喜怒哀乐之变。
所以感乎目,情所以动乎心,合之为大中,发之为至和
诱以非物,则邪僻之将入;
感以非理,则流荡忘归
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
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圣人由是照天命以穷根,哀生民多欲顺导其性,大为之防。
为播金石之音以畅其律,为制羽毛之采以饰其容,发焉为德华,听焉达天理
六乐所以作,三王所由用。
人物以是感畅心术于焉惨舒也。
故《乐记》之噍杀啴缓之音以随哀乐而应乎外;
师乙之说,以《小雅》、《大雅》之异礼信而各安于宜。
奸声正声应感而至,好礼好信由性则然,此则礼信之常也。
若夫流水一奏子期赏音杀声外形伯喈兴叹子夏戚忧不能成声,孟尝听曲而为之堕睫,亡陈之曲唐人不悲,文皇剧谈杜生靡对,斯琐琐之滥音,曾非圣人之至乐
语其悲,适足以蹙匹夫之意;
谓其和,而不能天下之乐。
黄钟六律之音,尚贱于末节
大武三王之事,犹讥于未善。
鼓琴末技亡国遗音,又乌足道哉!
必欲明教导志,音之移人,粗举一端,请陈其说。
夫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之导志由是乎;
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民之心,则音之移人其在兹矣。
帝尧之《大章》,成汤之《大濩》,乃是先王立乐之方;
延陵之聘鲁,夫子闻《韶》,则见君子审音之旨。
谨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