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秉国第二元丰八年三月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四、《司马公文集》卷六三、《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二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司马温公年谱》卷七
光启
四日惠书,诲以所未谕。
幸甚幸甚
书文甚多援据甚广,光欲一一条对,则恐逐枝叶而忘本根,徒费纸视听无益进道
是宜直指其大要而言之
今光与秉国皆知中庸之为至德而信之矣,所未合者,秉国无形为中,光以无过不及为中,此所谓同门异户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常设中于厥心,岂有形于外哉?
荀卿》、《大学所谓虚、静定者,非寂然思虑也。
虚者,不以欲恶蔽其明也;
静者不以怵迫乱其志也,定者不以得丧易其操也。
中庸所谓中者,动静云为无过不及也。
二者虽皆为治心之术,其事则殊矣。
秉国合而为一,恐未然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孔子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思道岂得寂然思虑哉?
苟为不思,又不虑,直情径行,虽圣人亦恐喜怒哀乐不能中节也。
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言聪明睿智,天所赋也。
「诚之者,人之道」,言好学从谏,人所为也。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谓圣德之已成者也。
「择善而固执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谓贤人好学者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谓愚者之求益者也。
夫不历坱埤,不能登山
不沿江河不能至海。
圣人亦人耳,非生而圣也。
聪明睿智过绝于人,未有不好从谏求道极致,由贤以入于圣者也。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又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于七十,然后纵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德性,犹力学五十有五年,乃能成其圣,它人不学而能之乎?
若谓圣人生知自天,必不可及,则颜子何为欲罢不能孟子何为自比于舜哉?
舜戒群臣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
使舜生而圣,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夫又何弼哉?
诗》称文王「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言其性近于道,处师弗烦,在傅弗勤,非谓不学而不谏也。
光前书论中已备矣,恐秉国尚未详览熟察也。
光前书云:「愿秉国动静语默饮食起居,皆在于中,勿须臾离也,久必得之矣」。
秉国亦常留意采其言乎。
今有人馈食于吾二人者,吾二人未尝而先争之,一人曰咸,一人曰酸,曷若相与共尝,则知其味矣。
又有馈药于吾二人者,吾二人未服而先争之,一人曰寒,一人曰温,曷若相与共服,则知其验矣。
中,美食也,良药也,光愿与秉国强勉试行之。
师旷曰:「秉烛之明,孰与夜行」?
二人虽老矣,继今而犹学,庶几有益也。
往来之言,奚以多为!
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