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洪范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五、《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卷二○、《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
五行,天所以万物者也,故「初一五行」。
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
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天下,故「次三曰农用八政」。
为政必协之岁、月日、星辰、历数之纪,故「次四曰协用五纪」。
既协之岁、月日、星辰、历数之纪,当立之以天下之中,故「次五曰建用皇极」。
中者,所以立本,而未足趣时趣时则中不中无常也,唯所施之宜而已矣,故「次六曰乂用三德」。
皇极立本,有三德趣时,而人君能事具矣。
虽然天下之故犹不能无疑也。
疑则如之何
谋之人以尽其智,谋之鬼神以尽其神,而不专用己也,故「次七曰明用稽疑」。
不专用己,而参之于人物鬼神然而反身不诚不善,则明不足以人物,幽不足以鬼神,则其在我者不可以不思
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难知,莫若诸天物之显而易见且可以为戒也,故「次八曰念用庶證」。
五事至于庶證,各得其序,则五福之所集,自五事至于庶證,各失其序,则六极之所集,故「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敬者何?
君子所以直内也,言五事之本在人心而已
农者何?
厚也,言君子之道施于有政,取诸此以厚彼而已
有本以保常而后可立也,故皇极曰建。
有变以趣时而后治也,故三德曰乂。
向者,慕而欲其至也;
威者,畏而欲其亡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何也?
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
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之者也。
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魂,从神者也。
地四生金,其于物为魄,魄者,有魂而后之者也。
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而后有意
天一至于天五五行生数也。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其成之者皆五。
五者,天数之中也,盖中者所以成物也。
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
其为十也,耦之而已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
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相生也,所以相继也;
相克也,所以治也
语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相克
语时也以相继,故序盛德所在相生
洪范》语道与命,故其序与语器与时者异也。
道者万物莫不之者也。
命者,万物莫不之者也。
器者,道之散;
时者,命之运。
由于道、听于命而不知者百姓也;
由于道、听于命而知之者君子也。
万物无所由,命万物无所听,唯天下之至神为能与于此
火之于水,妻道也,其于土,母道也。
故神从志,无志则从意
志致一之谓精,唯天下至精为能合天下之至神。
精与神一而不离,则变化所为在我而已
是故能道万物无所由,命万物无所听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何也?
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生热,热生火,故水润火炎水下火上
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木者,阳中也,故能变,能变故曲直
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金者,阴中也,故能化,能化,故从革
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土者,阴阳冲气所生也,故发之而为稼,歛之而为穑。
曰者,所以命其物。
爰者,言于之稼穑而已
润者,性也。
炎者,气也。
上下者,位也。
曲直者,形也。
从革者,材也。
稼穑者,人事也。
冬,物之性复,复者,性之所,故于水言其性。
夏,物之气交,交者,气之时,故于火言其气。
阳极上,阴极下,而后各得其位,故于水火言其位。
春,物之形著,故于木言其形。
秋,物之材成,故于金言其材。
中央,人之位也,故于土言人事
水言润,则火熯,土溽,木敷,金歛,皆可知也。
火言炎,则水洌,土烝,木温,金凊,皆可知也。
言下,火言上,则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
推类反之,则曰后,曰前,曰西,曰东,曰北,曰南,皆可知也。
木言曲直,则土圜金方火锐水平,皆可知也。
金言从革,则木变,土化水因,火革,皆以知也。
土言稼穑,则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为械器,皆可知也。
所谓木变者何?
之而为火,烂之而为土,此之谓变。
所谓土化者何?
能熯,能润、能敷,能歛,此之谓化。
所谓水因者何?
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苍而苍,因白而白,此之谓因。
所谓火革者何?
革生以为熟,革柔以为刚,革刚以为柔,此之谓革。
金亦能化,而命之曰从革者何?
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锐,可以曲直,然非火革之,则不自化也,是故命之曰从革也。
夫金,阴精之纯也,是其所以不自化也。
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
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所以成也,奈何终于挠弱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何也?
寒生水,水生咸,故润下作咸。
生火火生苦,故炎上作苦
生木木生酸,故曲作酸
生金金生辛,故从革作辛。
湿生土土生甘,故稼穑作甘
生物者,气也;
之者,味也。
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
寒之气,故其味可用以耎;
热之气耎,故其味可用以
风之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
燥之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
土者,冲气所生也,冲气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而已
则壮,故苦可以养气
脉耎则和,故咸可以养脉
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
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
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
之而可以耎,收之而可以散;
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也。
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盖寡矣。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何也?
恭则貌钦,故作肃;
从则言顺,故作乂;
明则善视故作哲;
聪则善听故作谋;
睿则思无所不通故作圣。
五事以思为主,而貌最其所后也。
其次之如此何也?
此言修身之序也。
恭其貌,顺其言,然后可以学而至于哲。
既哲矣,然后能听而成其谋。
能谋矣,然后可以思而至于圣。
思者,事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思所以作圣也。
既圣矣,则虽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可也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何也?
食、货,人之所以相生养也,故一曰食,二曰货。
有相生养之道,则不可不致孝鬼神,而著不忘其所自,故三曰祀。
所以相生养之道,而知不忘其所自,然后能保其居,故四曰司空
司空所以居民,民保其居,然后可教,故五曰司徒
司徒所以教民,教之不率然后俟之以刑戮,故六曰司寇
至于司寇,而治内者具矣,故七曰宾,八曰师。
所以外治,师所以接外乱也。
至于宾师莫不有官以治之,而独曰司空司徒司寇者,言官则以知物之有官,言物则以知官之有物也。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何也?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上考星辰下考历数然后岁月日时不失其政,故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历者,数也;
数者,一二三四是也五纪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非特而已先王举事也,莫不有时
制物也,莫不有数
有时,故莫敢废;
有数,故莫敢逾。
所以同律度量衡协时正日,而天下治者,取诸此而已
皇极,皇建其有极,歛时五福,用敷锡庶民」。
何也?
皇,君也;
极,中也。
言君建其有中,则万物得其所,故能集五福敷锡庶民也。
惟时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何也?
庶民以君为中,君保中,则民与之也。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何也?
言君中则民人中也。
庶民无淫朋,人无比德者,惟君为中而已
盖君有过偏政,则庶民淫朋,人有比德矣。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何也?
言民之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其所猷、所为、所守之当否。
所猷、所为、所守不协于极,亦不罹于咎,君则容受之,而康汝颜色以诱之。
不协于极,不罹于咎,虽未可以锡之福,然亦可教者也,故当之而不当谴怒也。
《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康而色之谓也。
其曰我所好者德,则是协于极,则非但康汝颜色以受之,又当锡之福以劝焉。
如此则人惟君之中矣。
不言「攸好德,则锡之福」,而言「曰予攸好德,则锡之福」,何也?
谓之皇极,则不为已甚也。
攸好德,然后锡之福,则获福者寡矣,是为已甚,而非所以劝也。
曰予攸好德,则锡之福,则是革面以从吾之攸好者,吾不深探其心,而皆锡之福也,此之谓皇极之道也。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何也?
言茍曰好德,则虽茕独,必进宠之而不虐;
茍曰不好德,则虽高明,必罪废之而不畏也。
茕独也者,众之所违而虐之者也;
高明也者,众之所比而畏之者也。
人君蔽于众,而不知自用福威则不期虐茕独茕独实见虐矣,不期高明高明实见畏矣。
茕独见虐而莫劝其作德,则为善者不长;
高明见畏而莫惩其作伪,则为恶者不消
善不长,恶不消人人离德作伪,则大乱之道也。
然则茕独而宽朋党之多,畏高明而忽卑晦之贱,最人君大戒也。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何也?
言有能者,使在职而羞其材,有为者,使在位而羞其德,则邦昌也。
人君孰不欲有能者羞其材,有为者羞其德,然旷千数百年未有一人致此。
盖聪不明无以通天下之志,诚不至无以同天下之德,则智以难知而为愚者所诎,贤以寡助而为不肖者所困,虽欲羞其行,不可得也。
通天下之志,在穷理
同天下之德,在尽性
穷理矣,故知所谓咎而弗受,知所谓德而锡之福;
尽性矣,故能不茕独以为仁,不畏高明以为义。
如是则愚者可诱而为智也,虽不可诱而为智,必不使之诎智者矣;
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虽不可革而为贤,必不使之困贤者矣。
然后能、有为者得羞其行,而邦赖之以昌也。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
何也?
言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后善。
虽然,徒富之,亦不能善也,必先治其家,使人有好于汝家,然后人从汝而善也。
汝弗能使有好于汝家,则人无所视效,而放僻邪侈亦无不为也。
盖人君能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治人然后人为之用;
人为之用,然后可以为政天下
为政天下者,在乎富之、善之,而善之,必自吾家人始
所谓自治者,「惟皇作极」是也
所谓治人者,「弗协于极,弗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是也
所谓人为之用者,「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是也
所谓为政天下者,「凡厥正人是也
既曰能治人,则人固已善矣,又曰富之然后善,何也?
所谓治人者,教化以善之也;
所谓富之然后善者,政以善之也。
教化不能使人善,故继之曰「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徒政不能使人善,故卒之曰「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也。
「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何也?
既言治家不善不足以正人也,又言用人不善不足以正身,言崇长不好德之人而锡之福,亦用咎作汝而已矣。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皇极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
何也?
君所以虚其心,平其意,唯义所在,以会归其有中者。
其说以为人君中道布言,是以为彝、是以为训者,于天其训而已
夫天之为物也,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矣。
荡荡者言乎其大,平平者言乎其治。
大而治,终于正直,而王道成矣。
无偏者,言乎其所居;
无党者,言乎其所与。
所居无偏,故能所与者无党,故曰「无偏无党」;
所与无党,故能所居者无偏,故曰「无党无偏」。
不已乃至于侧;
不已乃至于反。
始曰「无偏无陂」者,率义治心不可以有偏陂也;
卒曰「无反无侧」者,及其成德也,以中庸应物,则要之使无反而已
路,大道也;
正直中德也。
始曰「义」,中曰「道」、曰「路」,卒曰「正直」,尊德性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之谓也。
孔子以为「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今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何也?
好恶者,性也,天命之谓性;
作者人为也,人为则与性反矣。
《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有德,讨有罪,皆天也,则好恶岂可人为哉?
所谓示之以好恶者,性而已矣。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何也?
言凡厥庶民,以中道布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者,其说以为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当顺而比之,以效其所为,而不可逆
盖君能顺天而效之,则民亦顺君而效之也。
二帝三王诰命未尝不称天者,所谓于帝其训也,此人之所以化其上也。
及至后世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而欲人之弗叛也,不亦难乎?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何也?
直而不正有矣,以所谓正也;
曲而不直有矣,以直正曲所谓直也。
正直也者变通趣时,而未离刚柔之中者也。
刚克也者,刚胜柔者也;
柔克也者柔胜刚者也。
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
何也?
燮者和孰上之所为者也;
友者,右助上之所为者也;
强者,弗柔从上之所为者也,弗友者,弗右助上之所为者也;
君君臣臣,适各当分,所谓正直也。
若承之者所谓柔克也;
若威之者所谓刚克也。
盖先王用三德,于一嚬一笑未尝或失,况以夫施于庆赏刑威之际哉!
能为之其未有也,治之其未乱也。
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何也?
人君刚克也,沈潜之于内;
柔克也,发见之于外。
柔克也,抗之以高明
刚克也,养之以卑晦。
沈潜之于内,所以奸慝发见之于外,所以昭忠善。
抗之以高明,则虽柔过而不废
养之以卑晦,则虽刚过而不折。
《易》曰:「道有变动,故曰爻;
有等,故曰物;
相杂,故曰文;
不当,故吉凶生焉」。
吉凶之生,岂在夫大哉
盖或一嚬一笑之间而已
洪范》之言三德,与《舜典》、《皋陶谟》所序不同,何也?
《舜典》所序,以教胄子,而《皋陶谟》所序,以知人臣,故皆先柔而后刚;
洪范》所序,则人君也,故独先而后柔。
至于正直,则《舜典》、《洪范》皆在刚柔之先,而《皋陶谟》乃独在刚柔之中者,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至于序德之品,则正直中德也,固宜柔刚之中也。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颇僻民用僭忒」。
何也?
执常以事君者,臣道也;
执权以御臣者,君道也。
三德者,君道也。
作福柔克之事也;
作威刚克之事也。
以其侔于神天也,是故谓之福。
作福以怀之,作祸以威之,言作福则知威之为祸,言作威则知福之为怀也。
皇极者,君与臣民共由之者也。
三德者,君之所独任臣民不得僭焉者也。
有其权,必有礼以章其别,故惟辟玉食也。
所以定其位,权所以固其政,下僭礼则上失位,下侵权则上失政,上失位则亦失政矣。
失位失政,人所以乱也。
故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颇僻民用僭忒也。
颇僻者,臣有作福、作威之效也;
僭忒者,臣有玉食之效也。
民侧颇僻也易,而其僭忒也难。
僭忒则人可知也,人侧颇僻则民可知也。
其曰「庶民淫朋,人有比德」,亦若此而已矣。
淫朋庶民,于僭忒曰民而已,何也?
僭忒者,民或有焉,而非众之所能也。
天子皇、王、辟,皆君也,或曰天子或曰皇,或曰王,或曰辟,何也?
皇极于帝其训者,所以继天顺之,故称天子
有极者道,故称皇;
好恶者德,故称王;
福威者政,故称辟。
所以成德,德所以立政,故言政于三德而称辟也。
有极者道,故称皇,则其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何也?
吾所建者道,而民所知者而已矣。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何也?
言有所择,有所建,则立卜筮人
卜筮凡七,而其为卜者五,则其为筮者二可知也。
先卜而后筮,则筮之为贞悔亦可知也。
衍者,吉之谓也;
忒者,凶之谓也。
吉言衍,则凶之为耗可知也;
凶言忒,则吉之为当亦可知也。
此言之法也,盖自始造书,则固如此矣。
福之所以为福者,于文从畐,畐则衍之谓也;
所以为祸者,于文从呙,呙则忒之谓也。
盖忒也、当也,言乎其位;
衍也、耗也,言乎其数。
夫物有吉凶,以其位与数而已
六五得位矣,其为九四所难者,数不足故也;
九四得数矣,其为六五所制者,位不当故也。
数衍而位当者吉,数耗而位忒者凶,此天地之道,阴阳之义,君子小人所以相为消长中国夷狄所以相为强弱
《易》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圣人君子以察存亡,以御治乱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为百姓所与者,盖寡矣。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何也?
卜筮者,质诸鬼神,其从与违为难知,故其占也从众而已也。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民,谋及卜筮」。
何也?
人君大疑,则当谋之于己,己不足以决,然后谋之于卿士,又不足以决,然后谋之于庶民,又不足以决,然后谋之于鬼神
鬼神尤人君之所钦也,然而谋之反在乎卿士庶民之后者,吾之所疑而谋者,人事也,必先尽之人,然后鬼神焉,固其理也。
圣人鬼神为难知,而卜筮如此可信者,《易》曰:「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蓍龟」。
唯其诚之不至而已矣,用其至诚,则鬼神其有不应,而龟筮其有不告乎?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逢吉」。
何也?
将有作也,心从之,而人神之所弗异,则有馀庆矣,故谓之大同,而子孙逢吉也。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何也?
吾之所谋者疑也,可以作,可以无作然后谓之疑。
疑而从者众,则作而吉也。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何也?
尊者从,卑者逆,故逆者虽众,以作内,犹吉也。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何也?
所以谋之心,谋之人者尽矣,然犹不免于疑,则谋及于龟筮,故龟筮之所共违,不可以有作也。
庶徵: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者,何也?
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者,自「肃时雨若」以下是也
曰时者,自「王省惟岁」以下是也
「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何也?
阴阳和,则万物尽其性,极其材,言庶草者,以为物之尤微而莫养,又不知自养也,而犹蕃庑,则万物得其性皆可知也。
一极备凶,一极无凶」,何也?
雨极备则为常雨,旸极备则为常旸,风极备则为常风,燠极无则为常寒,寒极无则为常燠,此饥馑疾疠所由作也,故曰凶。
「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
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何也?
人君之有五事,犹天之有五物也。
天之有五物一极备凶,一极无亦凶,其施之小大缓急无常其所成物者,要之而已
人之有五事一极备凶,一极无亦凶,施之小大缓急亦无常,其所以成民者,亦要之而已
雨、旸燠、寒、风者,五事之證也。
降而万物悦者,肃也,故若时雨然;
升而万物理者,乂也,故若时旸然;
哲者,阳也,故若时燠然;
谋者,阴也,故若时寒然;
睿其思,心无所不通,以济四事之善者,圣也,故若时风然。
狂则荡,故常雨若;
僭则亢,故常旸若;
豫则解缓,故常燠若
急则缩栗故常寒若
冥其思,心无所不入,以济四事之恶者,蒙,故常风若也。
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之于人也,固常思齐其贤,而以其不肖为戒
况天者固人君之所当法象也,则质诸彼以验此,固其宜也
然则世之言灾异者,非乎?
曰:人君辅相天地以理万物者也,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
以为灾异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
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
由后之说,则固而怠。
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也,亦以天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此亦「念用庶證」之意也。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何也?
言自王至于师尹,犹岁月日三者相系属也。
岁月有常而不可变,所总大者不可以侵小,所治少者不可以僭多。
自王至于师尹,三者亦相系属有常而不可变,所总大者不可以侵小,所治少者亦不可以僭多。
故岁月日者,王及卿士师尹之證也。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日月岁时既易,百谷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何也?
既以岁月日三者之时为王及卿士师尹之證也,而王及卿士师尹之职,亦皆协之岁月日时之纪焉,故岁有会,月有要,日有成
大者省其大而略,小者治其小而详。
小大详略得其序,则功用兴,而分职治矣,故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小大详略失其序,则功用无所程,分职无所考,故百谷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也。
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
何也?
言星之好不一,犹庶民之欲不同
星之好不一待月而后得其所好,而月不能违也。
庶民之欲不同,待卿士而后得其所欲,而卿士不能违也,故星者庶民之證也。
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何也?
言岁之所以为岁,以日月有行,而岁无为也,犹王之所以为王,亦以卿士师尹有行,而王无为也。
春秋者,阴阳之中;
冬夏者,阴阳之正。
阴阳各致其正,而后岁成
有冬、有夏者,言岁之成也。
「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何也?
言月之好恶自用从星,则风雨作而岁功成,犹卿士好恶自用而从民,则治教政令行而王事立矣。
《书》曰:「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夫民者,天之所不能违也,而况于王乎,况于卿士乎?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何也?
人之始生也,莫不有寿之道焉,得其常性则寿矣,故一曰寿。
少长有为也,莫不有富之道焉,得其常产则富矣,故二曰富。
得其常性,又得其常产,而继之以毋扰,则康宁矣,故三曰康宁也。
夫人使人得其常性,又得其常产
而继之以毋扰,则人好德矣,故四曰攸好德。
好德,则能以令终,故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何也?
考终命谓之凶,蚤死谓之短,中绝谓之折。
莫大凶短折,疾次之,忧次之,贫又次之,故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
凶者,考终命之及也;
短折者,寿之反也;
忧者康宁之反也;
贫者,富之反也。
四极者,使人畏而欲其亡,故先言人之所尤畏者,而以犹愈者次之
夫君人者,使人失其常性,又失其常产,而继之以扰,则人不好德矣,故五曰恶,六曰弱。
恶者,小人之刚也;
弱者小人之柔也。
九畴曰初,曰次,而五行五事八政五纪三德五福六极特以一二数之,何也?
九畴五行为初,而水之五行,貌之于五事,食之于八政,岁之于五纪正直之于三德、寿、凶短折之于五福六极不可以为初故也。
或曰:「箕子之所次,自五行至于庶證,而今独曰自五事至于庶證,各得其序,则五福之所集,自五事至于庶證,各爽其序,则六极之所集,何也」?
曰:「人君之于五行也,以五事修其性,以八政用其材,以五纪协其数,以皇极建其常,以三德治其变,以稽疑考其难知,以庶證證其失得,自五事至于庶證,各得其序,则五行固已得其序矣」。
或曰:「世之不好德而能以令终与好德而不得其死者众矣,今曰好德则能以令终,何也」?
曰:「孔子以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君子之于吉凶祸福,道其常而已幸而免与不幸而及焉,盖不道也」。
或曰:「孔子以为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而福极不言贵贱,何也」?
曰:「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
六极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畏而欲其亡;
若夫贵贱,则有常分矣。
使自公至于庶人,皆慕贵欲其至,而不欲贱之在己,则陵犯篡夺行日起,而上下莫安其命矣。
《诗》曰:『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王者之世,使贱者之安其贱如此
夫岂使知贵之为可慕而欲其至,贱之为可畏而欲其亡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