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子发书 北宋 · 王无咎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某顿首,子发宗人足下:旅居,人事亦复扰扰,故去门咫尺而不相见者,动辄累旬。至节复蒙临况,复不果诣谢,懈弛之尤,恃能见置也。惶愧惶愧!前日辱书,喜闻动履恬泰,见问以所惑。如此等事,始某亦惑,惑而反复以思,思而得其说,未敢以为真是也,试私布之。若吾身之生于父母也,非独圣人知之,夫妇之愚亦与知之。然而穷吾父母之犹未生也,则吾身安在?此非独夫妇之愚不知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也。凡事之所可知者莫不然。故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若爱于其亲与其兄弟也,非独圣人能之,夫妇之不肖亦能行之。然而爱其亲而欲谐瞽瞍之顽嚚,爱其弟而欲谐象之悖,此非独夫妇之不肖不能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凡事之可能者莫不然。故曰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传曰「天命之谓性」,盖命有逆顺,则性有善恶,但善则其正性也,恶则非正性也。故性者常可以善言,而不可以恶言,以其始同出于命,而卒以习而异,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乎上而有至于上智,其达至于上智矣,故不移。习乎下而有至于下愚,其蔽至于下愚矣,故亦不移。故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此言性之大略也。方孟子时,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故孟子救其言之偏也,特曰「性无不善」。扬子以孟子之时言善也,故又救其言之偏也,而曰「人之性也实善恶混」。虽然,所谓善恶混者,盖与「性相近」者合也。独荀子言「人之性恶」,则非正性也。非正性者,君子盖不言也。至于韩子,又分性为三品,此与五经孔孟之言不合,故与荀子俱为不知性也。是说也,某犹未敢以为真是,以子发之明,试自择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
性:原误作「信」,据文意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