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御试制策一道熙宁三年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九、《宋史》卷三四六《吕陶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八、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六
皇帝若曰在昔明王治天下,仁风翔洽德泽汪濊。
四序调于上,万物和于下。
兵革不试刑辟弗用。
内则俊贤居位,以熙于王职
外则夷狄向风,以修于岁贡
皇极承天心,歛时福以锡民庶
然后日星雨露鸟兽草木效祥荐祉,书之不绝,朕甚慕之。
何术以臻此欤?
朕承祖宗之业,托士民之上,明有所未烛,化有所未孚,而任大守重,艰于负荷
详延魁垒之士,思闻谠直之言,以辅不逮庶几乎治。
盖人即位,必求端于天,而正诸己,惟王事得其常则,庶證协其应。
享国以来,靡敢自肆,而和气犹郁,大异数见。
元年日食三朝,洎仲秋地震数路,而冀方之广,为灾最甚
岂朕弗德之致欤?
夙寤晨兴,思其所以
是故图讲政务,则日至中昃,而犹多茍简之习;
烝进人才,则官无虚假,而颇乏绩用之美。
种羌非不怀徕也,而边候或时绎骚以至临遣辅臣,憺明神武
烝民非不爱养也,而生气未完富,以至外驰使者宣布惠教
国用虽节而尚烦于调度兵籍虽众而未精于简稽
关梁之禁而商靡通,捐器玩之巧而工弗戒。
风俗厚薄,根于取士之无本,道教不明
而博询台阁之论,所执者不一,岂无救弊之道焉?
刑罚烦重,出于设法多门沿袭不革
而将加恩仁之政,使死者少缓,必有可行之术焉。
予欲兴乎七教,兼乎三至,以厎圣人之道,则宜条其先后之次;
予欲明乎六亲,尽乎五法,以极天下之治,则宜叙其本末之要。
乃至仲舒之言,班固谓切于当世,其可施于今者何策?
崔寔之论,范晔谓切于政体,其有益于时何事
以谓古人陈迹既久而不可举,毋以谓本朝成法已定而不可改惟其之而适中,举之而得宜,不迫不迁归于至当
《书》曰:「言之非艰,行之惟艰」。
子大夫悉心以陈,朕亦不惮有为焉。
臣对曰:臣闻大智圣人之德,而虞舜迩言,盖万事之统,顾省不遗而虑之深也。
中行君子之能,而仲尼狂狷,盖匹夫之志固守难夺而不可弃也。
此二者施诸君臣之际,而要其归,则上有求善无厌之美,而下不失为尽节不欺之士。
各崇所尚,义何亏焉?
陛下太平之基,运独化之术,元臣良辅讲磨原本于内,庶官群吏奔走职业于外,经制立而可以万嗣号令出而可以四方治定功成,信有日矣。
然犹诏举贤良方正之士,亲策于庭,退托不明延访得失者,岂非虚己好问,求尽天下之情欤?
臣愚不肖不足以备当今之下执事
竭尽倾写安能陛下万分之一乎?
然不敢以荒略无取为解,而逆探朝廷之意,愿献于前者,盖以为贤良之义,贵犯而不贵隐,恶斯义之废自臣始也。
且人各有异能,而所以之者必主于一。
将帅主于勇,求守令主于廉,求法吏主于文,而求贤良主于直,舍是则虽有异能而亦不取矣。
将帅不言其勇而言其仁,守令不言其廉而言其通,法吏不言其文而言其朴,则陛下取之欤?
臣虽不肖,而所以进者贤良也,敢不一于所主,而求伸其志哉?
恭惟圣策有曰:「昔明王之治,仁风翔治,德泽汪濊,四时调,万物和,兵革不试刑辟不用隽贤居位戎夷向风,建皇极承天,歛时福以锡民,日星雨露鸟兽草木效祥蔿祉」。
陛下甚慕之,而访臣以致之之术者,此陛下深思治体,而究其所由,欲均大利四海也。
臣愚何足以知之?
然臣闻人事有本末物理始终王道施设固有先后
端本所以治末慎始所以图终,施之宜先,则不可后于一日,乃治体之所起也。
昔《春秋》以五始明王法,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深探其本,而所贵者始也。
然则人君即位者,天下大本,而王道之始乎!
兆民亿姓延颈企踵,而觊其抚养也,则必有以慰其望;
公卿辅佐致忠竭节而副其任使也,则必有以结其心,羌戎夷狄悚意慑虑而仰其怀徕也,则必有以悦其情。
古之贤王深知端本慎始之义,而施设之具,无先于此
之而盛德,发之而大政如日月之照临雨露润泽使人人闻之,率皆耸动鼓舞
以为吾君之有某善,则吾之幸也,吾君之业某事,则吾将享其利焉。
是故散而为仁风,霈而为德泽,幽可以四序,明可以万物,兵不试而威立,刑弗用而政成,俊杰在位百职举,羌夷款塞九贡集。
大中之道建而上顺乎天,五韪福应而下休于民,日星雨露鸟兽草木,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书》称高宗之德曰:「作其即位」,「嘉靖商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诗》称成王之嗣政,则以小毖慎微,恭之进戒为先务岂非端本慎始之意乎?
及其明验大效见于后,则德业昭著教化深厚,措世父安,传祚永久得不盛哉
陛下五圣之统,讲求治具,而以任大守重为之忧,故臣敢以端本慎始为献。
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
不间老成之谋,以结公卿
不兴疆埸之事,以怀夷狄
陛下深思切究之,则之治可以积久而致,何在明王之足慕哉!
圣策曰:「人君即位必求端于天而正诸己,惟五事得其常,则庶證协其应。
享国以来,靡敢自肆,而和气尤郁,大异数见,乃元年日食三朝,洎仲秋地震数路,而冀方之广,为灾最甚」者,此陛下畏天命而求所以顺之也。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感,《洪范》之陈五事,《春秋》之书灾异,皆其微也。
然世之说者有两端焉,一曰彼穹然居上者,何预人事乎?
日月星辰之凌错,阴阳水之愆亢,皆大数使之然,未必发于政事,是天之与人离为二而言,非严恭寅畏之道也。
一曰灾变之来,率以类应,某政之失则召某祥,某事之非则感某异。
盖自两汉请儒,若刘向董仲舒郎顗襄楷之徒,皆指时事一二以明之,牵联迁合,务必其验,是不能推明天人大端启导世主,而徒溺于禨祥也。
以谓不然
夫天之降命于君而付以大器者,必有扶持全安之心,警惧告戒之意矣。
示以灾沴,谕以变怪者,欲其饬躬务德,慎事而图宁也,非无预于人事也,非指其一二之失而致也。
天人之际如是而已
陛下即位以来,劢精庶政虫鱼草木率被煦养,而改元之岁,日食三朝者,天心之爱陛下,而告以始终之义也。
改元者,陛下踰年颁政之始,更新万事之时。
日者至明之物,不可辄晦。
天意若曰陛下宜慎之于始,辉光盛德,而不可少亏也。
仲秋之后九州之地,太半震动大至裂陷,小亦覆压京师亦震,冀方甚者天心之祐陛下,而示以安危之端也。
地者至静之物,常处其安者也,一失其常,动而不已
天意若曰:静而失常则安,动而失道则危,愿陛下居安而虑危也。
祖宗河朔而起,则冀方本封
陛下四海为家,则京师堂室震动之变,形于斯者,非独外忧可虞抑亦内患可虑也。
夷狄忧生绥御失术军旅忧生威爱偏任环卫之患生于防禁疏略近习之患生于任使之过重。
此四者,世尝有之非臣之私忧过计也。
至于贯日,地生毛太白经天荧惑失度,此又警戒之深也。
教化有未备乎?
德泽有未至乎
赋税过重乎?
刑罚失滥乎?
干戈可虞乎?
盗贼不戢乎?
大檕必有以感之,故天意谆谆不已也。
《易》曰:「其亡其亡,繄于包桑」。
言恭通之世,深念其危,则悔吝不生矣。
《诗》曰:「肇允桃虫,拚飞惟鸟」。
涖政之初,慎其小,则祸败不至矣。
陛下天人之交,穷《诗》《易》之戒,则大异弭去,而和气感召
如影向焉。
圣策曰:「图讲政务,则日至中昃,而尤多茍简之习;
烝进人材,则官无虚假,而颇乏绩用美」者
臣闻古之圣人未赏不勤文王之治,日至中昃不遑暇食,然至于庶言庶狱庶慎,则罔收兼之惟有司牧夫之是任,盖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故也。
帝王之道与天地参天地之化,分任四时生成万物,而不专一草一木长育,盖元气统于上,而万物无不遂者矣。
帝王之道,慎择群贤,以翊辅万政,而不偏于一物一事修饰,盖至权归于中,而万政无不举矣。
恭惟陛下乾之刚运动,法离之明以照达。
得群贤以任之,又举纲要以济之,则文王勤治之德偕美于古,而虞舜无为之功,复见于今也,苟简之习何虑不革哉?
若夫烝进人才,而乏绩用,则臣略究其端矣。
唐虞之盛,九年黜陟
姬周之隆,三岁大计盖磨岁月而观其能否然后进退之,深慎名器而不妄与也。
今之自选部而升京秩者,为考六七,为举三五六人而后得;
京秩而至郎官者,凡四岁一迁焉,其于名器不轻而重也信矣。
陛下至诚待物急于得人拔擢俊民微贱之中,而置在高位数矣
此皆贤能不次而用,非若向之碌碌者限以岁月也。
贤能不次而用。
王政一端,其人之能否可不察哉?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小人之性役于利禄,而好于趋时希世之事,揣知人主之意,而务求其合。
可以取宠于上,则不量己材能与否也。
陛下念贤而用,不次进之,则其心何负于天下之士哉?
天下士则有负陛下者,此众心之所惑也。
盖尝以边几进者,而将帅辨其搆怨于外羌也;
又赏有可任御史者,而言者谓其薄于孝也。
始而听其言,中而试其事,终而验其能否则天下之士不敢陛下,而绩用不乏矣。
圣策曰:「种羌非不怀徕也,而边候或时绎骚以至临遣辅臣,憺明威武」者。
臣闻中国之于四夷,若天地之于万物,偏覆包函,而使之自遂耳,安用较其力之勇怯,责其心之去留哉?
厥或悔慢不庭,则征伐不得已而用也。
朝廷之于西羌可谓厚矣,加之王爵而袭其土,赐之金缯而未赏阏。
然自近岁以来逆心日甚,多遣介使以申难塞之请,起犯边吏以求克捷之效,此固宜俘擒殄戮之矣。
是以陛下临遣辅臣,而将伸九伐之令也。
臣愚以为中国之力有盈虚,羌虏之势有强弱,则必量而后动,度而后行焉。
至道中天下全盛也,兵之彊,民之富,将之豪杰足以威制四夷无惮矣。
然犹五路之入,卒无成功,此长驱深入得失之验也。
康定间,比于至道则三者皆不及矣。
是以边声一动远近骚然,以四海之力事一方,而犹为汲汲馈运之劳,累岁不息,而朝廷深有厌兵之心,卒用间谋与之和解,而生民始知休息之渐,则兵不易动亦明矣。
以今之兵、今之将,拟于康定未必过之,而民力不及矣。
向者陛下即政之岁,乘谅祚残忍之极,旱饥相仍部族怨贰是以王师一举而辄复绥城之地,然人之战没者盖已万计,财之耗坏者凡几百万耶?
近者秦、庆二路,寇入辄胜,臣窃疑其势力非复向时旱饥之馀矣。
金汤之固,非不守,而塞下之积,多者止再岁,少者不数月也。
审篱之户,倚以为援,而彊者逋逃无几弱者不足恃也。
文法豪纵之将可以致死,而细过多从吏议也;
金帛觇候之士可以知微,而薄惠不足以使人也;
广屯田可以军食,而有司旷废其事也;
土兵可以助戍,而平居未尝少宽也。
此皆我之未备矣
以我之未备,乘彼之未易量,则莫若讲求守御之具,而徐为之谋也。
朝廷有以制之,臣愚不能处也。
陛下谓威而必报邪,则威亦有未服,谓战而必胜邪,则战亦有未胜。
就使必报必胜,则生民供馈亦已劳矣。
若犹未也,则兵连祸结何时而息乎?
关陕一扰,则寇盗必乘而起。
种羌之患未解,则西宜备蜀,北亦虑胡矣。
远夷之不讨,与元元重困,孰为轻重
一方之事,而召三隅之忧,孰为得失
陛下权量其宜而行之。
汉宣帝欲击匈奴,而魏相以为不可报怨远夷是以享三世称藩之效
唐太宗欲征突厥,而长孙无忌愿且戢兵是以贞观太平之绩。
臣故曰愿陛下权量其宜而行之也。
圣策曰:「蒸民非不爱养也,而生业未完富,以至外驰使者宣布惠教」。
臣闻陛下爱民之心均于赤子矣,而生业未完者,其大弊有三焉。
一曰郡吏不足,役及上农,而使之破产竭财,而毙于冻馁,此天下之深不平也。
今人细民之家,牛羊耒耜糇粮裘褐,茍有数十金之直,则举而藉之于公,以备役之之费矣。
方其役之将至,而知其必及于死也,则其心如避重诛,其力如捍巨寇,焚减屋庐戕伐祏,以求其不及
甚者乃服浮图,隶兵籍,以一身陷于非类,而觊幸于斯世。
又其甚者,子嫁其母,而昆弟得以离居父子谋为自经,而求省其丁口,此暴役之弊也。
二曰,天灾间作穑事不登,则有除赋之令,以恤其流亡
有司掊克为劳,而务足功利
霜雹旱蝗,五种之入无分毫矣,而输入数十犹五六。
重赋之敝也。
三曰,负于公而情不欺者,赦宥为之蠲释,以宽其贫穷,而主者网罗疑似索求罅缺,幸其少戾于法,而督之益严。
及其委弃沟壑而势不可得,则犹能鞭笞子孙,缧械其邻里,而有望于下。
积逋之弊也。
臣愿陛下慎择忠厚之吏以为守宰,而使之不妄举,立为宽通之制以便众庶,而使之不重困,则休养生息,皆陛下实惠矣。
使者冠盖不交于道,而惠教安有不宣者乎?
是则虽朝遣一使,暮置一官,又何益于治乎?
陛下先务此,徒刻薄更张之为,臣愚之所未谕也。
圣策曰「国用虽节而尚烦于调度兵籍虽众而未精于简稽」者,臣亦粗闻其说矣。
天下之财常有,而国家有馀不足之无常者,盖取财与用财之道异也。
取则财虽多而常不足善用则财虽寡而常有馀。
今天下之所谓利,凡四总二十八品之馀,百物有禁,盖尽之矣,而出无馀者,未明节之之要也,未慎用之之道也。
节其可已而备其不可已,用其不费可以足费,则善矣。
国之大费六,宗支之禄也,万官之养也,冗兵之食也,二虏之赐也,郊祀之锡也,河防之备也,皆不可一日而节。
若乃赐与横滥服用侈靡掖庭燕私廪给之盛,百工技巧冗食之多,此皆可节之矣。
臣愿量时制宜一切减损,以蕃货财,以备六费之大,此之谓节其可已,备其不可已。
若夫兴利者功易见,省事者效难知。
易见则取信于人,难知则置疑于众。
惟其见难知,而疑信之两出,此财之所以日匮也。
今天下之利有博于解池者乎?
岁入百馀万缗耳。
有百万之利献陛下者,傥从而榷之,则其人之功,岂不易见哉?
绥城之兵一用而费六百万,是四岁解池之利去矣,有以绥州不足城告陛下者,傥从而榷之,则是能置四岁解池矣。
然其言主于省事,而不主于兴利,则其功岂不难知哉?
究其归,则兴利之利,不如省事为利,愿陛下反求其端而虑焉。
是之谓用其不费可以足费。
知此二者而不竞锥刀之末,则调度不烦民力宽矣。
臣又闻国家患兵之冗而讲求其术已久矣。
向者容其癃老,今则黥其壮子弟
向者简阅不密,今则毫毛不敢欺
向者慢于训习,今则朝夕从事金鼓
三术者,方今以为练兵之要矣,臣复何言哉?
然臣之言者,继于三术之后,而究其情状耳。
四方凶悍之徒,群聚安闲骄惰而不足用,盖有年矣。
一旦遽责之以去留立辨之以彊弱,则其心岂免于怨乎?
孰谓怨不损于王治,而不恤也?
《诗》曰:「悦以使民,民忘其死」。
岂有驱人于死,而先啖之以怨乎?
施诸用兵,尤非全胜之道也。
三路者,用兵之地也。
今未老者多黜而失其归,壮者则忧其将老而见黜。
臣愿有以动其徒类之心,乘其生变不足御寇足以为寇,甚非朝廷之利也。
昔唐之中世,建销兵之策,岁限以逃死复补,而克融、廷凑乘之,遂为大患
洪经纶一出田悦一言,而万众大呼
往事可鉴者也。
嘉祐中,亦赏选天下之兵,而有司以谓朝廷欲省郊祀之费,处之过甚远近詾詾,赖朝廷有以制之。
近事之在人耳目者也。
臣愿陛下慎守三术以为制兵之具,垂听臣之说以虑其未然,则军政立而天威畅矣。
圣策曰「宽关梁之禁而商靡通」者,臣谓关梁之禁,岁羡长而不知止,货法屡变而下不为信,此商之所以壅也。
天下征商之法,课有不足一切损之,货法之始,有小利而终召大弊者,慎勿辄变而用,则天下之商愿出于涂矣。
圣策曰「损器玩之巧而工弗戒」者,臣谓非独法禁不密,亦教化未之至也。
夫民之于上,从其好,不从其令。
高髺大袖,其说旧矣。
陛下虽行纯俭以风天下,而百工之肆,日夜奇巧,求利于时是必有以导之也,且法之行自近始,教之至自上率,愿澄其源以洁其流,则天下之工无不戒者也。
圣策曰「风俗浮薄,根于取士之无本,教导不明台阁之论所执不一,岂无救弊道」者,臣谓非土著不任乡议,取浮文不根经术,较工拙而不考素行今日取士之大弊矣。
比者朝廷讲求群议而思有以救之,虽论有异同,而所以为敝者,不过此也。
待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今养之取之之制大异于古,则安怪其廉耻衰息哉?
臣愿量时而立法,贵其可以适用,则莫若大均荐送之目,而使众寡适其平,无幸与不幸,则土著莫能迁矣。
限以一艺之习,而试之家法高说上第义参于文而取之,则经术孰敢废矣?
孝悌之科,诏监司郡守时加询察秩满而荐之一二,则素行可得而知矣。
庠序之教,而继以三者,则取士之道庶几无失
何必变常动众,而求为纷纷欤?
圣策曰「刑罚烦重,出于设法多门沿袭不革,将加仁恩之政,使死者少缓,必有可行术」者,臣谓治而有刑,非养威务刻而求胜斯民,盖欲使之畏罪迁善也。
后世忘其本原,而峻文密法以笼四海,民之手足将无所措,此世主所以裁量揆叙,而损益其间也。
陛下患刑之密而重报者,众将少缓焉,此好生之德也。
臣愚犹有献焉。
所谓缓之之术者得非以他罪抵死,则斩其左趾欤?
得非复古肉刑欤?
夫他罪抵死而斩其左趾则仁矣,孰若出于权断而贷其一死之快?
幸而不死,又为完人,则岂不天地陛下之赐哉?
安俟施诸刀锯以为罪次?
景兴之论愈于钟繇也。
天三代既衰,而养民教民之具不可复见,民之触罪者盖亦有不幸矣。
肉刑难施于后世也,养之薄而责之厚也,教之疏而禁之密也。
昔汉之去周未远,一罢肉刑而笞有至死者,民犹不以为怒,是知肉刑之重而笞刑之轻也。
今笞不至死,去汉又千馀年,一日复之,民岂以为宜乎
卫展之论不及孔融也,愿陛下详其折衷而已
圣策曰「欲兴七教,兼乎三至,以底圣人道」者,臣谓七教生民先务陛下举为治本,而济以三至之用,力行于上,则圣人之道尽矣,何愧于曾参之言乎?
若乃欲民「明六亲,尽乎五法,以极天下之治」者,臣谓六亲人伦大原陛下为政体,而奉以五法之具,周施于下,则天下之治毕矣,何违于管氏之说乎?
圣策曰「仲舒之言,班固谓切于当世,可施于今者何策」,臣谓仲舒之对,本于《春秋》,以陈王道,故班氏美之。
就求其说,而有曰任德而不任刑,损文而用忠,则亦可施于今也。
圣策曰:「崔寔之论,范晔谓明于政体有益于时何事」?
臣谓崔寔之论极于理要,不泥一隅,故范晔称之,就求其说,而有曰补绽决坏枝柱倾邪,则亦有益于时也。
圣策曰:「无以古人陈迹既久而不可举,无以本朝成法已定不可改」者,臣谓先王之政久必有弊,不革而救之,非所知变也。
然革之当否,安可不慎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救弊之说也。
《书》曰:「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言法之不可易也。
使革而当邪,则虽古人之迹,有可举而用矣。
使革不当邪,则本朝成法,有不可改者矣。
古人之迹皆可举,则周之井地可行于汉,九州可复于魏矣;
本朝之法皆可改,则成王不必文武旧章孝景不必文帝之业矣。
圣策曰「言之非艰」,臣以是不敢侈言夸说
天下利病所谓可行与否者,臣既略陈于前,皆其迹之粗者。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故臣于终也,愿陛下所以神明之。
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既而曰去兵,又曰去食,而民之信之也,卒不可去。
是以古之圣人纵横反覆无所往而不遂者,岂有他哉
惟民信之而已
是故汤为匹夫报仇而民不以为暴,文王民力台沼而民不以为为己。
及其不信,则行仁义,作礼乐,而民始疑矣。
陛下假贷之政,孟子所谓耕歛也,岂有举息之心哉?
平准之法,禹稷所谓贸迁也,岂有争利之心哉?
复租庸之制,《周礼所谓大均也,岂有鳏寡之心哉?
拔士贫贱之中,汉高帝唐太宗用人也,岂有尚功利之心哉?
增宫庙之员,优致仕之禄,此三代养老也,岂有退耆茍之心哉?
损律定令皋陶明刑也,岂有废法行意之心哉?
并军蒐卒,五伯制兵也,岂有轻士重禄之心哉?
措意立法,则皆几于可谓盛矣。
陛下之心如此,而天下之论乃如彼,陛下见其纷纷而以咎天下之议者,臣愚以为安也
盍亦反而思之,岂未有深信之欤?
先之以至廉,则虽取之而不疑其贪,况与之乎?
首之以至仁,则虽杀之而不疑其暴,况生之乎?
二者皆陛下先务,而未之深信,则常平之议,肉刑之法,宜乎元元无知而惧之也。
《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
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记》曰「至诚如神」,夫君子之于物,左右无不宜者,惟诚而已矣,臣敢以此献。
昧死惶恐上对
谨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