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回河疏元祐八年正月 北宋 · 范百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六
窃闻水官元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准敕罢回河后,逐年并功修进梁村锯牙大河两马头,经今四周年有馀,用过功力浩瀚
三处并行第一等向著,其河清人数年计物料使臣酬奖并系第一等
锯牙两马连亘约及数十里,其东马进筑西马相向所以北流河门止有三百二十步阔。
似此多方尽力擗拶水势岁月既久,湍迅安得激射奔赴东流
赖得北流尚紧,所以未至全河东去。
若如水官之意,既进埽緷,又狭河门,只留一百五十步,乃预乞朝旨,候北流浅小,作软堰闭断。
详此五事显见必欲回河,特以分水为名,托云恐东流生淤,阴行巧计耳。
方且鼓唱言路,以非为是,致台官章疏前后十馀,中外听不能无惑,深恐不便
臣愚窃谓若大河东流别无患害,在公在私,有何不可
只缘东流故道久来淤高,虽累年偷功开浚岂能及得北流河道见行地势自是卑平?
元祐三年冬,臣与赵君锡行河奏状内,东流故道堤岸缺破,有牛羊道口车路等一万一千馀处,虽累年偷功修补岂能得一例尽获牢固
若如水官之计,乘紧流向东,候北河浅小,便要闭塞回夺全河,即北京之北二十里许小张口等处不测冲决不则又以北二十里许田公渠等处亦不测冲决
只此处决,必皆复入北流大河为患未至甚大,然而北京一境内外生聚沈没为鱼不胜其菑矣。
若更舍此近处,而向馆陶以下决,复在东岸,则滨、棣、德、博、沧州等数十县地土千馀里,生灵何以堪?
水官向去疏虞避免忧责不敢明言回河,只托以分水为说,一向增进马头锯牙,巧设埽緷软堰之类,更积岁月之久,必然大段淤却北流河道,则将来紧流不免须奔东河,其为患害正与回河无异
显是水官实欲收回徼幸之功而外不任回河败事之责也。
朝廷容其施为亦已久矣,今既悟其有害若不速行救正,且为改更一旦误事安危所系,岂得稳便
臣愚伏望二圣陛下详览前件事理,特轸睿慈,深诏三省速议,果决去拆河上锯牙两马头,开放河门任令大河自浚趋下,免致壅遏障塞,淤坏北流,积为大害
北流通快将来每遇涨水自然分向东流即是分水之利,两河并行久远安便
今日之计,宜及涨水以前先事措置庶免后悔
若遂其过,悔将无及!
臣诚愚戆,愿不负二圣陛下忧国恤民之心。
贴黄〕臣自去冬以来都堂聚议,及水官白河事,臣累说梁村锯牙两马头甚非典据,拥拶河流逆水之性,于大河不便,及曾帘前面具奏闻
但以未有章疏朝廷未能决议去拆,所以今来须至缕缕,上渎圣听,不任惶恐
〔又贴黄〕臣窃以壅防百川古人所忌。
周太子力谏灵王壅谷、洛二水之事是也
黄河百川所聚,乃天地脉络岂有人力多方擗约不顺其性,经久如此不致患害者?
考古验今灼见不便区区愚心,既知如此夙夜忧惧不敢缄默
乞赐圣览特达施行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又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五之一五。第八册第七五六七页《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