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全解 宋 · 陈祥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论语全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理则谓之论,言义则谓之议。
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勿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也,圣人议而勿辨。
盖夫论则及理耳,所亏者道;
议则及义耳,所亏者理。
圣人岂不废去应问、体道以自冥哉。
无问无应,不发一言不与万物同患,此特畸人耳,非圣人之所尚。
然则孔子虽欲忘言岂可得哉。
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学者之问而已,夫是之谓《论语》。
然而王者之迹熄,圣人虽言理以答学者之问,犹未可以已也,故其言义则存乎《春秋》,言理则存乎《论语》。
而《春秋》之作,是是劝善非非惩恶
善恶之判,犹在权衡之上,轻重或差,予夺弗明,其赏不足以为荣,其罚不足以为辱矣,不得不议。
若夫论语》之言,则答学者之问而已何事乎此?
尝谓希微者道,易简者理,君子以理明道,以义明理,言至于义,去道远矣。
孔子之世,师道既明,异端未起,由辨议无间而作,故圣人答问言理而足矣
平居之时,弟子在侧,各言其志,圣人其所安,得其才性之病处,仁孝之言,随分而应,不必屡告而详说之。
大抵君子教人,欲其思得之
孔子之于弟子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有所罕言,有所不语,其归则曰忠恕仁义而已
一隅之举,两端之叩,近而远,约而详,思得之则会其所固有者矣。
弟子之列有闻一而知二者,有闻一而知十者,问诗而知礼伯夷而知夫子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我告之约,彼得之详,以至于是欤。
不足冉求不悦季路,闻理而不得叛,卒为贤者,则后世之学士大夫岂宜置诸口耳之间哉。
论语之后子思之《中庸》,孟子七篇,尤得其详。
然而孟子之世,许子之言盈天下孟子欲拒诐说,放淫辞不得已有辨焉。
难疑问答不直则道不见,故其为言尤详于《论语》。
虽然圣人之言,或论或辨,非立异也,时焉而已矣。
陈祥道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