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民政策下第五道)106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栾城应诏集》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御戎二道屯兵以待其来,出兵以乘其虚。
方今二边固常已屯重兵矣,而天下之议以为中国之兵无由而出,而臣以为不然
何者
天下之财以奉夷狄,彼求之无厌,则吾之应之将有所不称其意。
抵不过数十年之间,用兵之衅,不发于彼之不悦,则发于吾之不忍
此亦其势之不可逃者也。
方其无事之时,中国不得不畜兵于边,而及其有间,又必将出兵而乘其弊。
此二者不可不素为之所也。
今每岁发郡县之兵以戍边,此其未战之谋也,而臣未知其所以为战之术。
臣闻古者三代之制,未有戍边之役。
六国之际,燕、赵最被边患,而当其时,西备秦,东备齐,南备楚,内备韩、魏千里之国而其四境莫不皆有所备,则其所以备胡者,安得戍卒而用之?
计亦不过沿边之民自为卒伍,以制其侵略而已
戍边谋始于秦汉,内无敌国之虞,而郡县之兵、材官蹶张,皆出于民之为役。
法月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以次相承迭相更代
边鄙之民不可使常为兵,是以不得不中原之民而纳之塞下,以捍寇虏
故其边戍之兵,岁初而来终岁而去;
寒暑相安险易相习,勇怯不相程,志气不相企;
上无顾于坟墓而下无爱于妻子
平居忧愁无聊无乐上之心,而缓急茍免,无死战之意,不可求得其用。
古之谋臣晁错陆贾之徒,盖常以为言矣。
今世之兵,皆天子之所廪食以终其身,在秦则廪于秦,在赵则廪于赵,不可一日而阙,非如汉之以戍卒休罢更代之期也。
然犹守此区区既往陈迹岂不惑哉!
且举中原之士而屯之于边,虽无死伤战斗之患,而其心常自以为出征行役苦寒冒露,为国劳苦,凡国家所以美衣丰食以养我者,止为此等事也。
士卒百万,端坐而食,实不知行阵之劳,不见锋刃之危,而皆已自负以为有劳于国,其势不可有所复使。
此其弊在于使之不得其道耳。
今夫阴伺二虏之怠,而出兵逐利塞外,此诚今世至计也,而臣窃恐缓急之际,士卒皆已自负而不可用。
且夫人之情,尝已用其力,则其心自满不复求报其上。
无求报之心,则不可以与之犯大难而涉大劳
惟其饱食无所试,优游无为以观夫人成功不得自效者,则其气刚锐,而其心不倦
古之善用兵者,惟能及其心之未倦而用其锐气是以其兵无敌于天下
臣愚以为方今之计,内郡之兵当常在内,而不以戍边
戍边之兵,当常戍边,而不待内郡戍卒
内郡之兵,其乐徙边者而稍厚之,不足募民之乐为边兵者以足之。
使二边一定不迁之兵,而颇损内郡之众,计其内外之数,相通如旧而止。
平居无事以此备边,而一旦欲有所攻夺掩袭,则独发内郡之卒,使二者各思致勇力以报其上。
锐而用之,堕而置之,屯兵历年而士无所怨其劳,出兵千里而士无所憾其远。
兵入,则出者得以休息,而无乘塞之苦;
兵出,则守者闲暇,而无行役之困。
交相为用,如循环之无端而不可竭,此真与今世之法,竭天下养兵,守亦使此,战亦使此,未战而士卒皆怠者,其亦少异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