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 其三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六、《演山集》卷四九
「责难于君谓之恭」,故孟子曰「无以则王乎」。管仲论卑而易行,商君之说孝公,终用强国之术,不能责难者也。「陈善闭邪谓之敬」,故孟子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所谓陈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所谓闭邪。「吾君不能谓之贼」。齐宣王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曰:「可也」。「贼仁者谓之贼」。孟子以王不忍一牛之觳𧥆,遂许之仁。不忍一牛,仁之微者;至于保民而王,仁斯至矣。然而孟子不弃其仁之微者,自其微者而推之,遂足以保四海,是岂贼仁乎哉!
「望之不似人君」,以其无仪;「就之不见所畏」,以其无威。卒然而问,其志甚大,虽无可望可畏之文,而有可望可畏之实,孟子所以怪其难知,而嘉叹之耳。
仁者不可为众,所以能一天下。不嗜杀人,非仁之至。然而孟子之时,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能一之,非必仁如文王,天下莫不与也。此仁者所以无敌于天下。
「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油然之云,以譬仁政之意;沛然之雨,以譬仁政之泽。
父在观其志,故能有养;父没观其行,故能有述。三年之中,非丧事不言,奚暇改父之道哉?又况孝子更有不忍之心乎?
上下之分,无礼则乱,无和则离。苟徒行礼以为节制,无可观者。必使天下之人有情以相爱,有文以相节,夹辅其礼而行,然后先王之道美矣。小大由礼,不以和通之则离,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则流,故亦不可行。
无义之信,其言一出而已,不可复也。无礼之恭,上交则谄,下交则渎,谄渎之中,耻辱存焉。有因人者,有为人因者。夷之因人者也,徐辟为人因者也。因人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而况为人所因者乎?信出于义则可复,不足言之。恭出于礼则远耻辱,不足言之。为不失其亲者之所因,则亦可宗也,不足言之。
食无求饱,其志在乎饱德;居无求安,其志在乎安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其志在乎笃行。食不饱,居不安,人之所忧;饱食逸居,人之所乐。临事人之所难,出言人之所易。自以为是,以人为非,人之所蔽。其志在乎饱德安仁,则忘其所忧;在乎笃行,则忘其所难。德行患有所失,未敢自以为是也。就有道而正焉,则忘其好己胜矣。此其所以为好学欤!食前方丈,我得志弗为也。方学之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及其得志也,故能如是。
贫而无谄,善守贫者;贫而乐,则忘其贫矣。富而无骄,善守富者;富而好礼,则忘其富矣。所好者不在乎物,是故内有以制心,而所欲不累乎德;外有以节事,而所行不害乎义。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盖夫贫而无怨,则能乐耳。如切如磋,道学也,则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琢如磨,自修也,则言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患人之不己知,则有累乎志行;不患不知人,则有害乎物己。以天命处,不己知而进乎德;以人事处,不知人而进乎智。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北辰中而高,故为众星之所取正;德政中而高,故为天下之所取正。《书》曰:「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故有中以养乎不中,有正以率乎不正。孔子曰:「政者正也」。德不与焉,则有徒法而已,天下何所取哉?《书》曰:「德惟善政」。
《诗》之所自,根于心,本于性,循理而发,至于永歌舞蹈而后已,乌有人伪与其间哉?故《诗》之用动天地,感鬼神。夫天地之大,鬼神之幽,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思无邪则诚至矣,其言有序,其情有节,乐者不淫,哀者不伤,真情诚意之所及也。虽至变风之世,其俗犹在。及乎先王之泽已竭,在人心者,物或蔽之,始有诬上行私与夫玩物而作者。无邪之诗,不复得矣。
使民皞皞而不知为之者,则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未之至也;民无得而称焉,则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未之至也。当是之时,文王苟不散神之道以示天下,则民何从而附之哉?灵则王神之散者也,鹿见之而不聚,鸟见之而不举,鱼见之而不逝。庶民以力为台为沼,可谓劳矣,反以为乐焉,文王之德不亦灵乎?「乐其有麋鹿鱼鳖」,民之乐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又乌有欲与之偕亡者哉?
河内凶,移其粟于河内,以济所无;移其民于河东,以即所有。移民通财,先王之法。然而先王与民务本,然后移民通财之法施于仁政之不幸。梁惠王不仁其政,徒用先王之陈迹,尽心之勤,盖与墨突不黔无以异也。百步而后止,以譬邻国之政;五十步而后止,以譬梁国之政。梁王之心虽勤于邻国,而失所以用心则一也。五十步虽不弱于百步,而弃甲以走则一也。
无为而无乎不为之谓道。僖公君臣有道,无乎不为以至于无为者也。言其无乎不为,则曰「在公明明」;言其无为,则曰「在公饮酒」。在公明明,不必戒之曰「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在公饮酒,不必劝之曰「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此其所以为有道欤!惟其有道在己,则能致礼乐以自修。醉言舞,则言其有乐以尽其欢;醉言归,则言其有礼以节其肆。在天则能和阴阳,以为天下后世。「自今以始岁其有」,则其利及天下;「君子有谷贻孙子」,则其燕及后世。
无体之《易》,三才孕乎其中久矣。天道阳也,无阳中之阴则弗能生;地道阴也,无阴中之阳则弗能成。人道亦然,一画而天则废阴,一画而地则废阳。然则天地之道,安得而立哉?兼三才者,《易》之道也;两之者,立三才之道也。肝藏魂,肺藏魄,心生气,三物附会而有生焉。及其散也,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先王方其致之也,阳达于墙屋,则其求于天;阴达于渊泉,则其求于地。及其祭之也,夏祭心,主报气也;商祭肝,主报魂也;周祭肺,主报魄也。合而报之,用牲之气,加以萧光,礼之远于人情者也,故以报气,教民反始;用牲之实,加以郁鬯,礼之近于人情者也,故以报魄,教民相爱。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之始,可谓知本;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可谓知类;富之然后教之,可谓知序。人之情,其生莫不欲致其欢,故先王于其生则有以养之;其死莫不欲致其哀,故先王于其死则有以送之。生无以养,死无以送,虽有其身,犹将弃之,奚暇治其性哉?先王知人事之大者,在乎死生;所以失人之情者,在乎死生之失其所。故为之政焉,使之养生有备,送死有具。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则其养生有备矣;材木不可胜用,则其送死有具矣。然而材木不可胜用,鱼鳖不可胜食,生之之道,可得而闻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则谷不可胜食;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污池之鱼易穷,数罟难避,以难避之罟不取易穷之鱼,则鱼鳖不可胜用。然而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此为民养生送死者之计也。王者之仁,至于老者、少者、弱者得其所养而后至焉,是故五亩之宅,植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此为民养老者之计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此为民养少者、弱者之计也。盖夫五十非帛不煖,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可以常衣帛矣;七十非肉不饱,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则可以常食肉矣。养生者有备,送死者有具,老者、少者、弱者不失其所养,则驱而之善,其民从之也轻矣,故为之教焉。庠序者王教之所自出,则使之谨庠序之教;孝弟者王教之所自始,则使之申孝弟之义。孝弟而不好犯上,以其有义存焉。是故孝弟有义而后少者代弱,壮者代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梁王不知所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徒能移粟以济所无,移民以即所有,而望民之多于邻国,不亦迂乎!
秦之守天下也,以其所取。故其失也,犹能刚之物,一折而断焉。
周之封建,失之于后,其失也无德。汉之封建,失之于初,其失也无度。
三代之兵出于乡遂之中,行粮止食,刍秣械用,载之有车辇,曳之有马牛,非资于公上。秦废先王之制,而惟夷狄擅有乡兵之利。以夫区区公上之转输,而对夷狄自赡之卒伍,此遐征远讨所以屡困中国也。
温以接人,使人亲之;恭以待人,使人尊之。无良在其中焉,则其为德,出乎笑貌之间耳。温恭之德出乎笑貌之间,则夫子之求之也,岂异乎人之求欤!此良所以序二德之中。善者人德,良者天德。良在乎知,则无事于虑;良在乎能,则无事乎学。良在乎贵,则赵孟不能贱之。有所争而后良出而为忠,有所修而后良散而为善。使人亲我,然后我得以恭待人,此恭所以序温德之后。奢则骄矣,良德遂丧,其孰为温与恭哉?此俭所以序四德之后。有是四德,而物重焉,四德遂丧。是故圣人以温接人,以良存心,以俭让处物。俭而有让则物轻,无让则物重。盖夫无让之俭,其失也吝而已。俭而让则其自奉者轻,奉人者厚,四德由是不累于物,此让所以序四德之后。然则夫子之求之也,将以自用;人之求之也,将为人用。为人用者无处己之良,无轻物之让,以温恭为佞,以俭为吝而已。
以兵寄农,以教兵寄蒐狩,其赴田役也,犹其在比闾;其赴战阵也,犹其在田役。声音服容在乡则相识于族,在军则相识于卒,在田役则相识于茇舍。不测之变,无常之敌,趣之战也,与其比闾之间、田猎之时无以异也。其孰以为危事哉?
天下之事无财不立,天下之民无财不聚。以礼防民,以义制事,无财不行。周之设官三百六十,以理财责群吏,其法尤严而不敢缓也。财用之数,验之以书契,督之以要成,證之以贰令,考之以参五,逆之以式法。辨之有类,执之有总,小数之则乘,大数之则会。职内所叙,职币所振,盖虽馀财而加肃焉。
群吏之治在事与物,先王合其日计而为成,合其旬计而为要,合其月计而为会。治会者王,治要者正,治凡者师,治目者司,治数者旅。
万有二千五百人,居则为比闾族党州乡,出则为伍两卒旅师军。其为军也,责其足以包敌;为师也,责其足以围敌。虽然,先王岂敢率尔而责之哉?犹为伍两卒旅以治之,参偶以相纠联,徽帜以相识别,旌旗以相指挥。自伍至旅,所以治之之术未始废也,则其责师足以围敌,责军足以包敌,不亦宜乎!伍法为野人而设,军法为野车而设,卒法为号名而设。
貌言视听思,君以乂万民者也;雨旸燠寒风,天以育万物者也。极备也过,极无也不及,皆失阴阳之中气。春宜多雨,秋宜多旸,夏宜多燠,冬宜多寒。四者之中,无风不化,其犹四端之有信,四行之有土,四事之有思也欤!肃也、乂也、哲也、谋也、圣也,五事之得也,五者之时若之。狂也、僭也、豫也、急也、蒙也,五事之失也,五者之常若之。物固有无意而相感者,而况五者之相若,则乌知其弗之应哉?圣人还顾五事之至不,其未至也,则当以恭致肃,以从致乂。今既至矣,则五者之来,不以其叙。是数也,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