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谗议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四、《芝园集》卷下
曰谗与谤同耶,异耶?
曰,谗必假谤而成,盖有谤而不谗者,未见谗而不谤者也。
夫谗之生也,其始因于憎嫉,而终成于轻信
之者谄佞小人也。
古之人有输忠以辅君者,尽孝事亲者,抱义以结友者。
君臣相得父子相爱朋友相亲一日为人所谗,则反目攘臂摈逐离间至于视如寇雠
虽在古圣贤所不能免也。
然有初不能辩,久而后明者
有生能辩,死而后明者
至死能辩终古不能明者
不可胜数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所以诫人远谗也。
呜呼
谗与谤不可不察也。
且经史载之不为不明学者览之,莫不知其非,往往身自陷于谗口噎郁至死不能自明者,是必怒受谗者不察为谗者之谄佞也。
至有群小至其前,复谗于他人,则又听之以为然,是可谓聪明乎?
盖善为谗者,巧便斗搆,迎合蒙蔽,使其瞢然如为鬼所魅,至有终不能察者。
孔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言其浸润之来,不使预觉
曾参至孝,母必疑其杀人
市非林薮,人必疑其有虎。
间有不行焉者,则谓之明远君子矣。
予以愚拙疏懒不喜谄附妄悦于人,遂多为人所谗谤
予闻之,窃自省曰:「彼言果是欤,吾当改过,彼则我师也。
彼言果非欤,彼亦徒为耳,焉能浼我哉」?
于是耳虽闻之,而口未尝辩。
士君子不察,在彼才识不明耳,吾孰能申其枉直求知于人哉?
然且不知而后明耶,后世而后明耶,终古不明耶?
文中子曰:「何以息谤,曰无辩」。
常事斯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