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至诚(下)1085年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三、《柯山集拾遗》卷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一一、《圣宋文选》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礼乐之坏,数千百年,而臣拳拳以致诚为兴礼乐之论,而妄以其说献陛下者,诚见陛下可以先王至诚道故也。
昔者子思之论至诚,其说有二。
有自诚而明者,天之道也。
学虽未博,问虽未审,而为善之诚先立矣,诚先立而资学以明善者,谓之自诚而明。
可以为善矣,而未固也;
可以语道矣,而未尽也。
博学审问慎思力行,其心明乎善而无疑然后其诚立于中而无间,此之谓自明而诚。
故或始于学,或终于学。
恭惟陛下睿智神圣过绝天下自明而诚者,非陛下事也。
然臣窃见陛下克自勤励好学博览,内无声游畋之嗜以败冲和之心,外无奇技异能之好以乱专一之虑,乐善好士尊儒尚德。
陛下之于学其汲汲如此者,岂非陛下至诚之性于始,而资学问之益于后,盖子所谓自诚而明者哉?
夫操至诚上圣之性,充而达之于礼乐,此臣之所以拳拳不胜大愿也。
故臣之愚,伏愿陛下照之以至明,动之笃诚,使有司不以礼乐治国故事先王遗物时时陈之,为朝廷一事耳。
为礼于此者曰:「吾君非安于此也,是为容不得不设也」。
作乐于此者曰:「吾君非乐听此也,是备物不得不用也」。
有司且为是说,而况庶民乎?
庶民有知也,尚复不谕,而况动天地而感动植乎?
故使百姓礼乐异观,而治国礼乐缀旒者,其始以不诚败之故也。
陛下之于道德既诚矣,不可间矣,尽万物不可得而眩之矣。
礼乐者,亦道德仁义之器耳,充是心而达之于圣,奚有难于此哉!
臣之所妄为此说者,盖今朝礼乐之行,上自士大夫下达庶民,未能感化动荡先王之时耳。
陛下大明先王之礼,以示天下斋庄之心乎?
圣心拳拳,若失不为,则不可以终日,其意以谓吾之为是,非以备无故也。
陛下大兴先王之乐,以除去近世淫慢之音乎?
圣心确然诚乐乎此,而求吾之心其为是以为好古设也。
信笃于内,色见于外,则行是礼也,将有安之之诚,听是音也,必有乐之之意,精神心术礼乐相和同而为一,何施而不化,何动而不应哉!
陛下之至神,亦养之而已
夫诚之所存,见其效而莫知其故,臣以谓陛下之于礼乐既已如此,则民之望陛下车服,闻陛下和銮者,其心必与平日且异矣。
夫惟使民陛下动作而其心与平日异焉,此所以有间可入而动荡其心之端也。
夫磬者,器也,击之者,物也。
磬之声非其人之声也,然闻者知其人。
鱼,微物也,未尝知音也,或闻琴而跃,何也?
诚动其中,则无情之声知以其类为应;
物感其心,则至微之物不待音而感。
通天子之至诚,而达于治世礼乐,而民不化上之心者,臣未之闻也。
三代以来先王之术不明后世言治者不过取给目前,以夫所谓化育,参天地,交无形而接不测,皆以谓高言无实之论。
故臣陛下至诚礼乐,久而不息,积而愈神。
则凡先王之时,天地阴阳之应,难至不可得之报,凡教化深微神妙者,将日至而月盛矣。
臣尝以谓汉之好礼乐者,莫如显宗,其于礼乐之文者亦勤矣,而行之无其诚,不闻有至诚善学陛下之圣也。
唐太宗有好乐善之实,虽未明道德性命之理,其于至诚,则亦近矣。
然无慨然拨去末习比隆先王礼乐之意。
伏惟陛下至诚朝廷事事必欲仰法三代之隆,此臣所以为是于今日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