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内中置籍台谏章奏劄子靖康元年六月二十日 宋 · 程瑀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六、《靖康要录》卷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新安文献志》卷三
臣闻君犹心也,宰执犹之股肱台谏犹之耳目
耳司听,目司视,视听不废运用股肱无为于中而治者,此心所以为真君也。
人君亦何为哉?
相与论治道者台谏也;
相与行治道者宰执也。
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天下之事不过利与害。
台谏曰是,宰执曰非,人君察焉,果非也,过在台谏不在宰执
以是为非,则宰执何所逃罪哉!
宰执曰利,台谏曰害,人君察焉,果害也,过在宰执不在台谏
若以利为害,则台谏何所逃罪哉!
万几至繁,吾之所以聪明者,特在于是与非辨利与害,此以一应万之要也。
不能致乎此,使是非利害灼然胸次,则真伪不分朱紫混淆,劳精疲神于末流天下之治不可冀矣。
盖人不能举事皆善。
罔计其善,而悦人赞己,是谓求谄谀而成暗昧
诸葛当主幼国新之际,独总朝政,顾何所赖于群下一旦发教,乃谆谆力求相违覆,以补废败
太宗贞观之治庶几一时辅拂亦少贬矣。
尝谓执政曰:「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赏罚,故愿公等极谏
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己之所欲恶人违之」。
使宰执以此台谏人君以此宰执天下之治不难图矣。
朝廷之上,事无过举,则台谏何所复言
及其有言,必与朝廷违异
违异也,乃所以相成也。
朝廷不以异己为嫌,而事求其当,则天幸甚
本朝之盛,无踰仁宗稽考治迹,盖周成王汉文帝不足进焉。
宰臣则前有王曾李迪,后有韩琦富弼
执政则有欧阳修范仲淹之徒。
由今视之,其人何如哉!
当时诸臣深达治体朝廷之上既已务和而不务同,至于台谏有所论列不以人微而易之,不以意异而诎之,唯是之从,而不嫌不出己,亦不难改过从善
当时宰执以为奉行台谏文书,是不知此乃诸臣深达治道用心过人者。
王安石用事以来,专以摧折台谏为事
当时人才,承累朝养育,而砥砺名节之风不衰
论议风生,以斥逐为荣,未为安石下也。
蔡京用事师法安石,而狠贼过之,议己者置之死地。
台臣引用私党,藉为鹰犬搏击正士
创置官司冗滥蚕食,而谏省列位,浸缺弗补。
恶政弊事流毒四方
陛下既亲见之,临御以来搜求疏远谠直之士布在台谏虚己听纳下诏敦谕,是诚有意祖宗之治矣。
然以臣观,陛下盖喜受人言,而未可谓之善用言;
喜纳人之谏,而未可谓之能从谏
言从云者,必深思熟计之,当理则行,不俟旋踵
若受而不能用,与不受同,实无益也。
三代以降,能用言从谏者,无如汉高祖唐太宗
高祖智略初无踰人,奋布衣天下未尝画一谋,出一计,唯其善用群策,非独张良陈平为之腹心,外如郦食其、娄敬之徒,一言合理信用不疑,此所以帝业
太宗胁父杀兄,以就大事,其天资何如哉!
唯其乐闻己过,有谏必听。
始也孙伏伽之徒,赏之而使言,久之魏郑公之意于微辞颜色之表,不待力争强辩
所以祸乱坐致太平
人主诚欲听言纳谏,以二君为法可矣。
陛下天性元良忧勤庶事听言纳谏,宜无难者,顾尚有愧于二君,臣知其所由矣。
陛下沉晦为事,而有累于明;
柔逊为事,而有累于断。
明与断两未见焉,而大臣蔡京馀风,不能韩琦富弼诸人之心为心,故台谏章疏或阻格不行,或稽留不下,未阅数月,已有挤陷之事。
余应求陈公辅者,踪迹外孤,志操凛然
金兵在郊京师震恐之时,执章乞对,慷慨论事,仰陛下延问开纳,兵退之后,擢为台谏
士大夫方庆言路得人,而应求等亦感激奋励知无不言正道少伸,邪人侧目
一旦论事稍涉嫌疑陛下未能洞察执政因而挤之。
何异蔡京所为哉?
覆辙在前而蹈之,亦可哀矣!
夫任耳目以广视听,将以运用股肱
今也壅蔽耳目,有伤害之者矣,陛下将谁与为治乎?
臣闻真宗时诏谕谏官御史,各令举职,仍令中书籍记言事行与不行岁终具奏
非特稽所言当否,用以知其人,亦以防壅蔽之患。
伏望陛下特赐举行,仍内中创置台谏章疏文籍,随所上录之,听政之暇,雍容观览
不唯有裨治道,因考其事有合行,而稽留进呈者,特与督责执政庶几耳目股肱之任不致偏废,而治道可望
至于明断之说,臣备员谏省赐对之初,已恳恳陛下言之。
伏望曲留圣意
取进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