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收还近诏俾政令一致劄子靖康元年七月十二日 宋 · 程瑀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六、《靖康要录》卷九
臣闻予夺废置人主驭人臣之柄也。
古之人操此以役使群众喜怒不存胸中,体公任理,惟其当之为贵。
有予有置,不伤于仁;
有废有夺,不伤于义。
故下之人知上之非我私也,得者无所怀德,而失者亦不敢以为怨。
春夏施生秋冬肃杀,各因其时,任其化。
造物者既是无心,物亦何怀德与怨哉?
苟欲有与而无夺,有置而无废,是犹欲有春夏无秋冬也,其果可行乎?
然则前日所予,今日夺之;
前日所置,今日废之,亦顾于理何如耳?
不审其理之当夺当废,而戚戚焉惧人以为怨,亦过计矣。
窃惟比年以来上则权臣内则阉宦,外则恩倖,窃弄权柄轻视官爵言功第赏补授汎滥,不可胜纪
陛下即位臣下交章论列
四月十五日五月七月所得圣旨,既许褫夺裁抑允当众心士夫鼓舞以谓官曹自此清,名器自此重,廪禄自此节,侥倖之徒自此退听依流,平进之人自此而免于淹滞,实天下之幸也。
事务吏曹文移取索未果上闻
五月九日复降圣旨深念侥倖苟得不足深责,可使自新,以示宽大,特开愿致仕与依进纳正官之路。
官品已高,或元初被赏,不致侥冒者,具名取旨;
其实军功战功,及吏职年老补授人,更不褫夺
有才力之人,即可量才任使先次施行
圣旨可谓深厚,亦足以杜众多之口矣。
诸臣不惟天下公议云何,故怀私植党阴为曲说阻挠成命
入粟纳金人并理限选,依官户法,则欺陛下以为为公私之利,恐陛下失信于人。
欲今凡叨冒滥之人,注授磨勘赴任各从其私。
有司稽考,则以有司见行一例阻节为言
夫有旨使之裁抑矣,则合注授者未得注授,合磨勘者未得磨勘,合赴任者未得赴任,何疑之有?
阻节归过有司画旨并且依除注授磨勘赴任
苟且之事,岂初政所宜有?
乃公然著之命令,此何理哉?
以为未快也,复饰小说,以惑宸听,而七月七日之诏下矣。
诏书流传,臣听寻绎诏旨以为可痛愤者三,可深惜者二,敢为陛下言之。
岁月既久,干涉三铨苟未废,简牍且存,可覆视也,何至真伪杂而不可究治乎?
群臣乃以难究治陛下,此可痛愤者一也。
赦宥之行,除罪恶耳。
以往昔滥授爵赏,欲加釐正,未尝求瑕垢而加刑罚也。
群臣乃以经赦而求瘢,首尾相戾陛下,此可痛愤者二也。
冒居高爵,滥叨重赏之人,民之所疾,之所恶也,褫夺裁抑果行,彼将鼓舞之矣。
乃今陛下姑息僭滥之流,指为安民和众之意,白黑不相侔矣。
臣度陈启之际,是必恐动陛下以为不安不和,势当置而不问,此可痛愤者三也。
僭滥之徒,侥倖得志胚胎崇宁炽盛政和大横宣和,皆朋附权臣宦官、恩倖而已
苟贱趋事,比于奴隶所不问。
是则赂赇交结诛求应副,皆剥削民膏血者也。
乃使之享高爵居民上以治民
奉法循理之吏,不问堂除吏部差注,为所攘夺,谤嗟盈路
今幸裁抑,民吏少快望矣。
未几反之,此可深惜一也。
上皇去冬更张庶事殆尽,独未及此,岂以为不当澄汰哉?
以此陛下,使陛下一举而空之,耸天下耳目也。
陛下即位臣僚再三言之,陛下亦幸再三听之,宰执再三奉圣旨矣。
宰执不以退有后言为非不以反汗为嫌用意巧密,持说坚牢,以欺陛下
陛下不察其情,遂为之降诏命,前所画者悉反焉。
臣所虑者,不惟侥倖之流得志,虑天下之人窃议初政之失,此可深惜者二也。
管仲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无怨言
诸葛亮廖立李平,及卒,涕泗致死
何故
夺之废之得其当也。
今群臣不惟其当与否区区避怨为事,使陛下不得废置予夺之柄,臣窃未喻。
伏望察臣所言,断以无疑收还诏命,俾有司遵禀五月九日圣旨施行
内有愿致仕及依进纳正官两项,缘转官则有多少职名则有高下,有元系选人改官,有元系白身受命轻重不侔,恐难限两色欲望更委三省详议
抑臣常观唐室斜封之滥,启罢之者姚崇宋璟也。
后崔涖、薛昭素以为言,而太平公主主其说于内,复诏量才叙用,而姚、宋寻亦斥逐
使姚、宋在位叙用之诏,恐未遂用也。
昨者裁抑旨挥,皆宰执聚议画旨矣,今复更焉,得无异于狐埋之而狐搰之乎?
前后异词是非混杂坐致政令不一上累国体伏愿留神裁察
取进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