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朱元晦(一六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仁」一字条陈推测处,足见日来进学之力,甚慰
某尝以谓「仁」字极难讲说,只看天理统体便是
更「心」字亦难指说,惟认取发用处是心。
二字须要体认得极分明,方可下工夫
仁字难说,《论语一部只是说与门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几私欲沈,天理见,则知仁矣。
颜子仲弓之问,圣人所以答之之语,皆其要切用力处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
心体有无,贯幽明无不包括与人指示发用处求之也。
又曰:「仁者,人也」。
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备具。
若合而言之,人与仁之名亡,则浑是道理也。
来谕以谓仁是心之正理,能发、能用底二个端绪
胎育包涵其中生气无不纯备,而流动发生自然之机又无顷刻停息愤盈发泄触处贯通体用相循,初无间断
此说推扩得甚好。
但又云:「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乎禽兽者,以是而已
若犬之性、牛之性,则不得而与焉」。
若如此说,恐有碍。
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
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
若谓流动发生自然之机,与夫无顷刻停息间断即禽兽之体亦自如此
以为此理惟人独得之,即恐推测体认处未精,于他处便有差也。
又云「须体认到此纯一杂处,方见浑然物同体气象」一段,语却无病。
又云:「从此推出分殊合宜便是义,以下数句,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贯之
五常百行无往而非仁也」。
此说大槩是,然细推之,却似不曾体认伊川所谓「理一分殊」。
龟山云「知其理一,所以为仁;
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
谢上蔡语录云:「不仁便是死汉,不识痛痒了」。
仁字只是有知了了体段,若于此下工夫透彻,即何缘见得本源毫发分殊哉?
于此了了,即体用不能兼举矣。
正是本源体用兼举处,人道之立,正在于此
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
仁义二字,正如立天道阴阳立地道之柔刚,皆包摄在此二字尔。
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
若欲于此进步,须把断路头静坐默识,使之泥滓渐渐消去方可;
不然,亦只是说也。
熟思之。
叶公孔子子路子路不对一章昔日得之吾党中人,谓叶公当时贤者夫子名德经天纬地,人孰不识之,叶公尚自见问于其徒,所见如此,宜子路不对也。
若如此看仲尼之徒,浑是客气非所以观子路也。
弟子形容圣人盛德,有所难言尔。
如「女奚不曰下面三句元晦以谓发愤忘食」者,言其求道之切。
圣人道理中流出,即言求道之切,恐非所以言圣人
三句只好浑然作一气象看,则见圣人浑是道理不见有身世之碍,故不知老之将至尔。
元晦以此推广之,看如何
大抵夫子一极气象,终是难形容也。
和靖以谓不居其圣之意,此亦甚大,但不居其圣一节事,乃是门人推尊其实如此,故孔子不居盖因事而见尔。
若常以不居其圣横在肚里,则非所以言圣人矣。
如何如何
今日事势观之,处此时,惟俭德避难更加韬晦得所,他皆不敢姑息自恕之事奉闻也。
元晦更切勉之
上蔡先生语,近看甚有力
一处云「凡事有根」,又云「必须有用寻讨用处病根将来斩断便没事」,此语可经心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