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性论(上)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三、《范香溪文集》卷二、《焦氏笔乘》续集卷四、《金华文统》卷二、《金华文徵》卷七
天降衷曰命,人受之曰性,性所存曰心。
惟心无外有外非心
惟性无伪,有伪非性。
伪而有外者,曰意。
意,人之私也,性,天之公也。
心,主之也;
意,迷之也。
迷而不复者为愚,知而不迷者为知,不迷而止焉者为仁。
仁即心,心即性,性即命岂有二哉?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
能尽其心,则意亡矣;
意亡,则寂然不动者见焉,是之谓性。
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所以强名寂然不动者也。
然而又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必于寂然之中,有不可以动静名者焉,然后为性
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亡,勿助长」者,盖求知性之道也。
或曰:「孟轲知性,以性为善善果性耶?
后世与荀、扬同论,于不能无讥,善果非性耶」?
曰:学者之患,在不求其是,而为众说之惑。
苟舍众说而自求其是,则是得而众说然否昭昭矣。
且夫不可言,而可言者曰静。
子姑从其静者而观之,将以为善乎?
以为恶乎
必曰善可也
然则善虽不足以尽性,而性固可以善名之也。
荀卿者,从性之伪而指以为性,故曰人之性恶,性岂本恶也哉
且以古人不善者,无踰
诚恶矣,龙逢比干言其不善,则讳而怒之,是知不善可耻者,固自善也,性岂本恶也哉
扬雄者求性之所谓不得,则强为之说,曰:「人之性也,善恶混」。
不明言性之善果不善,而以为善恶混,是意之云耳
之而不明之论,庶几后世以我为知性之深也。
真知性哉?
水之源无不清,性之本无不善,谓水之源清浊混,是未尝穷源者也;
谓性之本善恶混,是未尝知本者也,故曰意之云耳
或曰:「子以善为不足以尽性,岂性与善异耶」?
曰:善,性之用也,夫岂有二哉?
孟子知性,故不动心,又以性之用教人故道性善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善继乎道,则非道也;
性成乎道,则与道一矣。
然则不足以尽性明矣。
孟子亦岂以善为足以尽性哉?
其言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辉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使孟子以善为足以尽性,则一言足矣,岂复以信与美与大与圣与为言乎?
故曰:孟子性善,以性之用教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