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固守唐邓兵势粮运隆兴元年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八
臣伏圣恩,赐臣及赵撙王宣御劄一封圣谟宏远圣训坦明,而圣恩不遗,曲示始终之眷,下拜感激,顾犬马一死诚不足以报也。
臣伏圣训,以臣所奏坚守唐、邓,而诸路有可入寇处别未见修画,此独于二郡全胜之策未尽
臣愚闇,浅识近虑有所不逮,惶惧载心无以自容
先日三省枢密院指挥,但问将来虏人侵犯唐、邓,合作如何备御故臣所对止于二郡为详,而不能广引馀路并论之,此臣之罪也。
臣自去年秋至汉上,以诸将兵力单薄,臣与之共议,悉收诸屯散漫之兵聚之襄阳以为家计坐观入寇之路以应之,已尝具奏知矣。
戍守唐、邓之兵,但仍其旧,以二将云虏来之正路也。
旧籍唐州一千三百馀人方城二千馀人,各以一统制或一统领主之,而湖阳减宋受军五千人,于郢州就粮,惟屯鄂州二千四十馀人而已
缓急救应,已有成规大抵朝廷今所具守唐州上策也。
去年有可忧者唐州之运以人力车乘而无城可婴,一旦猝至,所谓统制三千之兵无以自固,而湖阳新野援兵恐不相及则那溃散,甚可虑尔。
去年湖阳之屯,赵撙之兵不过二千,而王宣之兵在邓州者亦不过二千人未有一兵留戍新野者。
前奏云:「官军之守唐城者可坚壁不战,以待援兵之至。
湖阳大兵进可为唐城之援,荆南之军出新野南阳而与之合,则虏腹背受敌」。
是与赵撙之奏所谓湖阳唐州一带接连屯布军马缓急奔赴争利,与臣之奏亦无甚异也。
赵撙奏云:「虏自方城入寇则荆、鄂两军固当会合,则王宣分兵应之,其路自当新野南阳无疑」。
则是意大略亦相一也。
去冬三人守唐、邓之策既已素定先日三人之奏又已互见自是大段异同
但臣等拙于文辞不能互达其意,以致上烦朝廷之疑,此又臣之罪也。
泌河运河道隘而舟小,所载不多,又自三月七月而止。
方城唐州、湖阳前所长年守戍之兵与比阳之戍六百馀人,亦合自唐州陆运应副,岁凡用粮一十一万四千六百馀硕。
去年以前无城以积粮,又月积人力陆运,故诸军之食有足有不足将士以此为忧。
今岁措置泌河之运,亦不过年计合用之数,而缓急递遣应援之兵便有粮可食,徐计已食之数议补发而已不至仓猝两路数万丁夫也。
粮既十一万有奇,而马料又凡六万六千五百馀硕,泌河水力尚未敢必其尽如数安得有大蓄积以资寇也?
襄汉既远,事之条目至多纸上所陈,得一遗二,备后阙前。
若非朝廷疏列下问,臣亦不自觉其言之不达其意,而今奏又不得不朝廷明辨也。
奉御批,唐州勿轻弃。
陛下深居九重之中而明见万里之外呜呼尽之矣,臣尚何辞!
少须赵撙王宣具到今次合报事宜,一一别具奏知。
伏乞睿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