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识山堂 南宋 · 释宝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七、《橘洲文集》卷六
齐、鲁、秦、赵未尝无山也,而嵩、恒、岱、华又山之杰者焉,以旃裘狗马之膻污之,故士皆掩面南向四方上下仰观俯察,其心未尝一日山相忘也。
康庐如古有道之国历聘所愿游,受冠带,祠春秋礼乐法度从是而出,虽樵夫野老亦可坐而论道,与南方山大不同也。
其山如步障左右开阖不翅四十里之远;
如日吞吐昼夜晦明不测
鹍鹏变化气象雄杰
如云水涌,而观者眩惑
此山之大槩也。
若夫朝雨新霁夕阳既收,或翠如空青,红如丹砂,绿如蒲桃,紫如玳瑁五色隐现,知山中有奇横道也。
白云往返,知山中仙圣群游也。
山之不可名状如此
殿撰高公大卿是真爱山者也,卜居九江为山故也。
所居之后一坡隐然而高,若天作地藏遗人者。
筑堂于其上,则庐山踊跃奋迅,为吾栏槛中物。
苏文忠公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以「识山」扁之。
从公四明郡斋,实闻公说,公真识山者。
颜氏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是山岂易识哉!
仲尼问礼老聃,问乐于苌弘,是先识此山而后质之于二子
后世学者从事于此,虽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在山中也。
问山之面目,则相视惘然甚或以为诞幻,则指归佛老岂不悖哉!
文忠公一代伟人也,其言若奏金石,是识此山之面目者。
公方功名富贵迫逐未暇言归它时举酒识山而山在焉,安知苏仙不来也。
月日橘洲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