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守约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
所论克复工夫简洁,知用心精切也。
但依此用力更加讲学之功,则必有所至矣。
前所寄者,今答于后。
史论大概亦甚正也。
好仁不仁」章,某窃观之,人之资禀固有偏重如此,如颜、孟之事亦可见矣。
颜子嫉恶不仁之事罕见于经,可谓仁者
孟子则辨数不仁者之情状一毫少贷,可谓恶不仁者
此说得之
「斯仁至矣」,「至」若来至」之意。
昔者亡之,今忽在此,如自外而至耳。
如《易》言来复,实非自外而来也。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正」之为言犹有待乎用力之意,非如「动容貌」、「出辞气」文意自然
君子所贵于道者,在此三事,而笾豆之事则其所贱也。
「动」、「出」非是全不用力,「正」亦非是大段用力
惟正之而伪饰所以可贵耳。
更详《集注》以解经文自见曲折
骄吝」章《集注》曰:「骄,矜誇;
吝,鄙吝」。
某窃思之,似谓誇其有于己,骄也;
不以其有与人,吝也。
然又载程子之言曰:「骄气盈,吝气歉」。
夫自以为有馀则气盈,自以为不足则气歉,似于《集注》之说不同
吝之所有,乃骄之所恃也,故骄而不吝无以保其骄,吝而不骄无所用其吝。
此盈于虚者所以必歉于实,而歉于实者所以必盈于虚也。
执御」章《集注》谓「然则吾当执御矣」,则以为子真执御
至于末后尹氏之说曰「吾将执御矣」,则以为夫子设词
某窃以后说于上下文意为顺。
党人之称孔子如此不知孔子当以尝执贱事告人而辞其无所成名之大耶,当故为自屈之词以显其所称之失耶?
二者气象大小,必有能辨之者
「沽之哉」,「哉」之为义,以常例言之,则为疑辞
集注》直曰:「固当卖之」,而不以为疑词,何也?
「哉」本叹辞,其或为疑辞者,亦叹以疑之也。
此言「沽之哉」,而继以「待价」,则不得为疑辞矣。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伊川曰:「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求焉」。
集注不取,何也?
「有」字与「与」字相应若为不与求,则「有」当作「得」矣,恐不然也。
不忮不求」章,愚尝思之,不嫉人之有,故无害人之心,此之谓不忮。
不耻之无,故无贪欲之心,此之谓不求。
则是一人而兼二病
末后吕氏说曰:「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似非此意,而于本文不明
如何
不嫉人之有,不耻之无正是吕氏意,不知更有何疑?
详言之。
不得其酱不食」,「酱」者当是鲊醢之物。
鱼脍不得芥酱麋腥不得醢酱则不食,谓其不备伤人也。
孟子》「口之于味」章言人之性命有此二端,自口之嗜味以至四体之嗜安逸形气之性,君子有弗性焉。
自仁之于父子以至圣人之于天道道义之性,君子性之。
犹舜所谓人心道心之在人,特要精别而力行之耳。
看得尽好(《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
守约:宋浙本作「时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