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论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五八、《粤西文载》卷五七、雍正《广西通志》卷一
分野之说,肇自黄帝,星文之学,源于甘石,其所从来远矣。迁、固、范晔之说,以斗、女为吴越分,而翼、轸为荆楚分。凡欲知星文之所系,先考郡国之所属可也。方少康庶子之始封而为越国也,都于会稽,其后勾践又以会稽而伯。闽王摇、赵佗尉之王也,一都东瓯,一都番禺。其地皆北接吴之境土,故前代多以吴越并称,而史或谓之扬粤,以越亦扬州之分也。凡迁、固以来,谓斗、牛、女为吴越之分野,并属扬州者,皆指越之东界,以累世立国之地言之。至于两汉,《地理志》遂并以郁林、苍梧所属之郡在越之西界者,尽为牛、女之分野,则差之毫釐,而谬以千里矣。所以杜佑之作《通典》,欧阳文忠公之志《唐书》,东坡先生之图《指掌》,皆以为前史之误也。且《史记》赵佗帝制之时,东西万馀里。而一行《山河两戒图》之说,则以为自江源循岭峤南,东及海,皆蛮越之地。盖越之疆埸最广,自古谓之百粤。虽东极于会稽,而西则抵西南之界。其东界,北虽接吴,而其西北实抵楚。列宿在天,所主之分野,随方所向,皆当逾海际天而后止。《周礼》,东南为扬州,正南为荆州。其接吴者为扬州,则星纪之分并在东南方也,固不应罄折而西转,以抵正南之方、荆楚之界,而并为星纪之分野也。且翼、轸所向正南之方,亦不应至始安而终止,而始安以南遽属斗、牛之分也。《通典》之说曰:「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斯不然矣,此则近史之误也」。其大槩以为岭南之地分野所属,其西界当属荆州翼轸之次耳。《唐书·天文志》曰:「后世之言星分者,据《汉书·地理》推之,是守甘、石之遗术,而不知变通之数」。东坡《指掌图》中,其《天象分野图》亦援《唐志》之说以为證。而《唐书·地理志》则以韶、广、康、端、封、梧、藤、罗、雷、崖以东为星纪分,桂、郁林、富、昭、蒙、龚、绣、容、白、罗以西为鹑尾分。又一行禅师用李淳风之说为《分野图》,云:「自韶、广、康、封、梧、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东为星纪,其西北属鹑尾之次」。以此参订,则越之东界,其北接吴者属星纪,实斗、牛、女之分野;而越之西界,其北抵楚者属鹑尾,实翼、轸之分野。前史之差谬,至是而后,较然明甚。虽然,靖江在唐为桂州,属岭南道;在汉为始安,属零陵郡。今支邑之荔浦,汉属苍梧郡。桂林新旧志不尽考诸家之说,遂以始安属荆州,为翼、轸之分,荔浦以南属越,遽以为牛、女分,盖承前史之误尔。按《史记》,勾践灭吴,并有其地,与中国会盟。逮王无疆时,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其境土之广可知矣。又按《史记·楚世家》,当夷王时,楚王熊渠伐庸、扬粤,至于鄂。扬粤即《赵佗传》中所谓扬越也,《西汉》亦如《史记》之通用粤、越两字,而互见之也。又云:封其子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则楚越之旧疆,不复可以西汉郡县所分为正矣。故翰林承旨宋公白等七人之《续通典》,亦以桂州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越地,七国时复为楚,战国时为楚国及越之交境。此盖历考前载,而其说进退可据者。然则靖江府在汉虽属零陵郡,其实古之越地,于星文则皆属鹑尾,荆州之分,固不当以始安、荔浦一时之所属为别也。《晋志》以零陵为入轸十一度,而始安属零陵郡,靖江当轸之十一度矣。且轸四星之中,别有一星名长沙。而《礼记正义》所引纬书《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有奇。轸星共十七度,今长沙去此才一千馀二十里,则靖江当轸之十一度断可识矣。且天文自二十八宿之外,其星有专主下土者,不特长沙也。
按《晋天文志》:辖星傅轸两傍,辖星远轸凶,辖举南蛮侵。
又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号,则亦以旁證而类推矣。
又牵牛六星,次三星主南越。
又南斗,东南四星曰狗国,《晋志》虽为鲜卑、乌丸之星,然一行系之南越。当以一行之说为是,以其在南斗旁,且南蛮,盘瓠之种也。
又翼南五星曰东区,区即瓯字,今永嘉郡。此又皆越之东界也。
又谓北斗七星,二主楚,四主吴。不言越者,以北斗止七星,言吴、楚,则越在其间矣。
又五车五星,次东南星曰司空,主楚。不言吴、越者,以五车止五星,而言楚,则吴、越在其间矣。以前数说参酌而言之,靖江府者于国为楚,于州为荆,于二十八宿为轸之十一度,于十二次为鹑尾,北斗则第二星主之,五车则第四星主之。旁而證之,星则长沙,有辖星,有青丘,而斗、牛、女与东瓯狗国之星尽在其东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