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槐堂书院绍定六年十二月 宋 · 傅子云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二
子思子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开辟以来神圣继作,闻于天下而垂于后世者,教也。
凡其教之所修明者,道也。
道根于性,性得于天,非人之所可毫毛加而斯须离也。
皋陶天叙之典而虞治以熙,箕子帝锡之畴而周道以隆。
其后周公表迪哲宅心之旨以启成王,复即王命明德敬典之训,以告康叔□□□□□而□□作洋洋之教,所以使在位以及微贱皆知好德由礼以全其天者,岂区区智力所能与于此哉!
周道既衰,文辞俗浮,吾夫子以将圣集百圣大成,欲复西周之旧而振起之。
血气未衰之时,未尝久而不梦周公也。
辙环天下不遇,卒成战国纷争功利是尚而诈谋猬兴处士横议诐淫蜂起
其能明孔子之道而清之,将不在孟氏乎?
孟子学于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传得其宗,故能道性善以拯暴弃,明仁义以辟充塞,由良知良能之出于天者达诸家、国、天下,则道若大路,治犹运掌,而皋陶箕子周公辅成虞、夏、商、周之旨得复传于后世
盛哉,其功也!
孟氏去今千有七百馀年,七篇具存晦蚀甚矣。
其间出而力扶道者固有其人,然至我朝伊洛诸贤而始盛。
冲和郁蓄之久,故间见层出非一
象山先生特异之姿,笃信孟氏之传,虚见说不得以淆其真、夺其正,故推训迪后学大抵简易明白,开其固有,无支离缴绕之失。
其中起痼之妙,士民会听,沈迷利欲惕然改图蔽惑浮末者翻焉就实,胶溺意见凝然适正莫不有主于内,则知足以明,仁足以守,勇足以立。
出珠璧于泥淖而濯之清泉,脱鸿鹄密网而游之天衢,抉浮云之翳以开东明,而有目者快幽隐纤微之睹也。
岂天以觉悟斯人之徒畀先生,而先生微觉其天予之善,非有识知之私加其间,则感通之效固若是耶?
惜乎天啬之年,志既不遂,而遗文垂世,又特见往来论学之书与夫奏对记、序、赠、说等作
然于著诚息伪、兴起人心之功,亦可谓有光于孟氏矣。
先生没,郡县往往多于讲学之地立祠
矧惟金溪钟秀生贤先生屡尝讲道于学,故绍熙壬子,邑大夫王公讳有大首合先生之季兄复斋先生立祠于学之讲堂,而门人慈湖杨公为之记。
嘉定癸未仓使萧公舜咨先生谥文安,命县特于学之东偏卜地建祠。
三年朝廷谥复斋曰文达,县又并立以便祭享,易其扁曰「二陆先生祠堂」。
部使者时或命县修葺而颇给其费,盖欲以尚德崇化,厉属县也。
绍定癸巳春天台陈侯来宰是邑,祗谒礼毕,亟访问先生学徒之存者。
有以子云告,则旋辱书价,命即学讲书
听者数百人感动者众。
陈侯曰:「是所谓人心同然者,可不因之而示以勿失所向乎?
矧昔先君子之刺临川也,捐民田入官者入郡庠养士
金溪临川为属邑,推遗规以承先志兹其敢缓」?
学有止善堂下列诸斋。
既命修其敝坏,悉就整固,乃捐己俸,买民废地,自县治西、祠堂之北筑接屋,以达于堂。
陈侯治事之暇,时由此道临诲诸生,勉以道而课其文辞
又于祠堂隙地建立象山书院而隶于学,将使明先生之训者通领之。
痛节诸费,益以士民之助,买□□□□□弟子员,使志于此,而时□□□□之后,扁曰「存斋」,识先生自名常所居之斋也。
祠右有阁,阁下之室扁曰「滋」,识先生所取以名其授徒之堂也。
进北数步,□爽垲,挹峰峦,为屋五间,扁曰「槐堂」,识二先生授徒于家东偏堂名于以见其斯事也。
杏坛,欲诸生游息而不忘洙泗之风也。
既成气象雄伟,至者感奋
及率诸生行舍菜礼,肃雍奉事心志齐同,命子云记之。
子云窃谓陈侯为政克承先志,知所先务于以推行在上之所风厉,斯可谓伟然特达之举。
自顾渺末,辱陈侯忘势宾礼,既欲俾予冒居书院主教之职,而请于台郡,示不敢专,则又适遇毗陵李侯兼总斯任,乐于作成,亟可其请,亦可谓幸会非偶然者,所不宜以愚劣辞。
衰颓益甚凛然无以仰副陈侯委责之意,则又安可为记岁月,而不稍挈书院本旨、进学大端以为陈侯教育之助乎?
所以辄不自揆,本古昔以序其概也。
虽然陟遐自迩,兹焉发足,而千里之志在其勿画;
搴流摘枝,固异有本,而瞥生虚见亦能乱真
此正陈侯之所忧,而愿同志人一己百之功,严似是而非之辨,以跻于辉光纯一之地者,余不敢不告。
陈侯名咏之字之道,故谏议大夫谥献肃之孙,故京尹侍郎陈君先生之嗣云。
绍定六年十二月丙子记。
从事郎、建宁府瓯宁县主簿象山书院主教某撰。
按: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四,道光三年刻本。又见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三之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