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武之道大小如何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五、《鬳斋续集》卷九
道散于天下,惟圣人为全得之
圣人,道之极也。
正统相传大原相授,则其心领神会隐然胥契之地者,意有遗世独立之妙,而顾以得之天下何哉
三材奠而人极立,太虚存而万理具,大而性命精微,小而日用纤悉,以差观之,虽所得不同要之无一而非道者
前乎千百载之开端,后乎千百载之授受其间圣人未作,岂无间断不续之日?
人心天理,随寓随见,语小焉,语大焉,不于其智,则于其愚。
会而一之则是道之浑全者在我,而昔人之所传者无复间然矣。
非夫子孰能之?
非子孰知之?
洙泗之初,其相去亦邈矣,闻知见知如出一辙
斯道也,何道也,其得于吾身者,即其存于人心者也;
其全于圣人者,即其散于天下者也。
夫岂越宇宙而求之哉?
文武之道大小如何,请以夫子所得者言之。
圣人不作,而道术天下裂,昔之谈道者有是言也。
夫以天地之纯,神明之一,而散于该博不偏之士。
贤者察焉以自好,愚者日用不知
大溺于大而遗其小,小局于小而昧其大。
百家众技,而莫之通,亦诚病矣。
不思夫理外无心,性外无道,虽所得精粗,所学有深浅,所造有远近,而囿于宇宙间者莫非于斯道之内者也。
圣人不作则已,苟作焉,岂能斯人求道,而遁是偏以求全哉?
岩廊授受,人皆以其精微者言之,而不知耕稼陶渔之始,木石鹿豕之游,所闻者何言,所取者何善。
两端之执,已于精粗小大者兼有之,而羹墙之见,特冥会吻合尔。
知舜之为善所以诸人,则知夫子传道于其在人者得之也。
且夫春秋之末思镐丰之始,其世异矣,其事殊矣。
以其道寓于典则欤,则纪纲文章不复存,是盖未足證也;
以其道寓于方册欤,则《诗》、《书》未删,烦芜殆甚,是又未易證也。
宪章文武之事将孰从而求之?
其以智索之乎,抑以象罔索之乎?
盖尝思之,道存于太极,而理散于人心家庭唯诺无非理也,洒扫应对无非教也。
人心所有,岂以文武存亡而或加损焉?
方其盛时汝坟江汉之滨,虫鸣螽跃之妙,成人小子莫不有德游女武夫,亦知好礼。
周辙虽东,斯民固自若也。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好善之民岂以衰世好暴
乾坤未毁,则道未息矣,仁者谓仁,智者谓智,固其大也
百姓之而不自知,非小者欤?
九畴未斁,则道未亡矣,有猷有为有守,固其大也
不协于极,亦不罹咎,非小者欤?
重爻之《易》虽存,而人心之易尤显;
洪范》之极虽明,而人心之极尤著。
闺门夫妇之道,岂亡于二《南》之既熄;
朋友兄弟之义,岂缺于《小雅》之或废。
在人之理,不可厚诬,又岂容舍是而求文武哉?
由是而观,则夫子所以得之文武者,即其在人者也;
文武所以夫子者,亦其在人者也。
在人者离而散,得于夫子者浑而全;
在人者有小有大,而夫子则无复小大也。
不然老聃问礼何意也?
苌弘之问乐,何心也?
渔父之言,何趋于下风
孺子之歌,何为而或听?
随取随得,细大不遗,此夫子所以备道全美也。
公孙朝之问,端木赐之对,不曰文武,而曰在人,不徒曰其大,而亦曰其小,此非深知传道之妙者未易及也。
或者不察以为圣人心传之妙,必超然绝异故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意者吾非斯人之徒欤?
此非知圣人,污者也。
庄周一书方术于其末,且曰一偏之士判天地之美,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是以斯道之涣然者为可叹也。
邹鲁之士独不列于诸子,乃以小大精粗无乎不在者归之,其意盖以推尊圣人,殆非无见者。
吁,周豪士也,亦在人贤者也,不幸而出于文武孔子之后,得其大而遗其小,故其书未免有所倚焉。
使一及圣门炉锤,且庶几矣。
惜乎周之不得全人也,故并及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