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东山书院1279年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八、《叠山集》卷七、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四、同治《馀干县志》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天子□□□□年,番阳李荣庭撰书辞托张国贤、彭汝翼来告谢枋得曰:「笃行先生赵公及其子忠福王严事朱文公
文公过其庐,忠定长子崇宪师之,忠定从弟汝靓有东山书院云风堂,乃笃行忠定兄弟教子孙之所,题则文公笔也。
天下大乱,汝靓之后寒饥滨于死,终不以非道去贫,书院遂为北胥徒所有
庭不忍见,鬻常产倍价取之,不敢吾庐
先圣燕居堂师友讲习藏脩各有所,规矩国初四书院肄业则明适用湖学,愿与天英才共之。
文公之道大明于斯世,笃行忠定家学不绝矣。
以为何如」?
枋得曰:大哉李君之志也!
亦知学之有功天地乎。
古之大臣能以道觉其君民者自伊尹始,能以学勉其君民者自傅说始,于国家若无所轻重也。
不幸而有受之暴,臣不幸而有文王之圣,流风遗俗犹系天人之心者百馀年。
八百国之精兵不能二子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
使三监淮夷不叛,则武庚不死,殷之命必不黜,殷之号位必不夺,微子未必宋代而降上公也。
殷亡矣,多士多方不服者三十年,成王周公忠厚之心消其不平之气,曰「商王士」,曰「有殷多士」,曰「殷逋播臣」,未敢以我周臣民例而观之,矧敢视之寇雠乎?
殷人何以得此于圣贤哉!
人纪不绝天地赖焉,伊尹傅说之教隐然人心者未泯也。
江沱汉广之民一变鴂舌文王召公道化何在
后九百年,一夫忠怀洁操,以楚人之声音不失风雅情性指天为正,有殒无他
楚亡矣,义陵一邑思楚逃秦隐居桃源者六百年,子孙不与世接。
召南》之教、《离骚》之义,吾于此见之。
立教齐鲁时,曰吾将以扶持三极国人未必尽信也。
合天下精兵而不敢加一城之弦歌,悬穹爵重禄不能夺五百之死义。
汉高帝雄心霸气,谓一世无人,闻此二事,为之骇愕,为之涕泗
之教与天地为无穷者固不止此,此亦可以见其小验矣。
自有天地以来儒道不立至今日极矣。
李君方将求师讲道,为江左诸儒倡,孰不迂之?
然而宇宙间无此迂士天地不立,况人乎!
伊、傅穷达不同,其道皆有功于天地,子知之矣。
枋得有请焉。
今日师文公、学者必自读《四书》始。
意之诚,家国天下与吾心为一,诚之至,天地人物与吾性为一,夫人能言之;
手指目视常在于人所不见戒谨恐惧常在于已所独知天下能几人哉!
心旷神怡于人所不堪之忧,不去存理视听言动之隐,语人曰「舜之事吾可以有为四代礼乐可以自信」;
舜与蹠不分鸡鸣之善利,人与禽兽不分昼夜存亡,语人曰「吾正人心即可,吾知性即可」。
六经之教万世文公四书》之助所望天下英才者果如是乎?
嗟乎
五帝三王自立中国,竟灭于诸儒道大明之时,此宇宙大变也,读《四书》者有愧矣。
虽然,达而行道者有负于学者所当戒也;
穷而明道者终无负于学者所当勉也。
荣庭祖仰高、国贤祖介持皆以有道祠于学,汝翼则笃行四世孙,观其志当有立天下,所学必进而未止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