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青城山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
神州之内有名山
五岳列于五方
山海经所谓五岳各领名山三百六十。
凡一千八百。
神仙洞室。
福地灵墟
显于仙经
载于方志
其山皆上应列宿
傍系星官
上帝正神所居
以司善恶
邦国祥沴。
所主焉。
亦犹太山角宿之根。
咸池方城之险。
嶓冢应于井络
魁首属于井陉者也。
方圆肇基
融结定位
众山波属
以镇一隅
山近江源者。
通谓之岷山
连峰接岫。
千里不绝
青城乃第一峰也。
按汉书及传记
岷山之下。
沃野蹲鸱焉。
灵宝经亦云。
地出
名曰蹲鸱
阚骃十三郡记称蜀郡西尽岷山
华阳国志蜀郡北接岷山
斯则青城峨眉
坤维巨镇也。
岷山导江
但导其流。
非谓江源出于岷山矣。
福地记云。
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
周回五千里。
甘露芝草
天池醴泉
玉匮经云。
黄帝封为五岳丈人
岳渎上司
尊仙之崇秩
一月之内。
群岳再朝。
六时洒泉。
以代晷漏
一名赤城山
一名青城都
一名天国山
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
对之西北
岷山之南。
群峰掩映
相连接。
灵仙所宅。
祥异甚多
任豫益州记云。
岗峦岩㟧
连亘千里
上有仙都
地理志云。
西徼之外
江水所出
彭青城
连峰下绝
李膺记云。
入山七里
至赤石城
羊马三师坛。
上五里至瀑布水涧。
二百步有二石梯。
一石
三丈
过二石门
绝崖数百丈
下起常道观
高峰下有水。
六时洒落
东北有二石室
名龙宫
可容百馀人
从龙宫过至石室
名龙桥
又有一梯
洞穴深浅
莫知所极。
西北石室
宛然见存
又有黄帝坛天地
上圆下方
一丈二尺
有十二角。
东有日月
各阔五尺
一尺二寸
相对
柱上乌兔烁炜。
方圆磅礡可睹焉。
五岳真形图云。
洞天所在之处。
其下别有日月
分精以照。
其中龙桥二山相去二百馀步。
峰危相对
桥在峰首
其桥中半渐渐促小。
六寸
一丈五尺
两边悬崖
俯临不测
山傍有誓石。
天师张道陵鬼兵为誓
朱笔画山
青崖中绝
今崄断石并丹色。
阔二十丈。
深六七丈。
望之赩然
福地记曰。
青城山赤石如鹿形。
今誓石多有如野兽之状者。
又云。
天师赤城舍中
即今石室也。
北上十馀里。
亭台孤耸
独秀霞表
名曰轩辕台
下望诸山。
蚁垤焉。
连抱之树。
有若也。
此台非得仙之人。
不可居之。
观前有灵灯。
斋日必见。
或五或三。
亦无定数
常因玄宗皇帝道士仙卿黄帝坛修醮
其灯遍山。
僖宗皇帝幸蜀之年。
山中灵宝道场周天大醮。
神灯千馀
辉灼林表
山逸高人
多所憩息
葛稚川神仙传云。
仙人李阿
朝游成都市
暮宿青城山
宋大明中
道士超远
秀才元规
亦居此山。
唐有逸士冯廓王仙柯
于此修道
皆有感降。
玉真公主
肃宗之姑也。
筑室丈人观西。
尝诣天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三洞秘法箓。
游谒五岳
寓止山中
就拜灵峰于宝室洞前
仙云五色元鹤翔舞焉。
山前青城城峰。
后名大面山
其实一耳
同体异名
犹岱之天台
亦谓之桐柏也。
东北皂水
西南平川
西枕黑溪。
北拒洄水
洄水今在蕃界。
大面之顶。
平地七十二里。
为兹山之主。
非常人所到。
灵禽异兽。
花仙草。
不有焉。
上琼仙室
金阙玉堂
得道之人。
造之乃见。
非凡俗所窥也。
有七十二小洞。
七十二候
八洞
八节
第一太乙洞
第二九仙宝室洞。
第三娑罗洞。
第四高台玉室洞。
第五麻姑洞
第六宝园洞。
第七圣母洞
亦名圣主洞
第八都督洞。
亦应八卦
以通八水
其中大洞
上应五星之宫。
五行五常所化也。
瑶林宝树
金沙玉田
水清而甘。
草灵而秀。
上清记云。
神仙王方平
仙士万五千人
以镇兹山。
又云。
洪崖真人隐居其内
宁封先生栖于栖北岩之上。
黄帝师焉。
请问三一之道。
先生曰。
闻天皇人太上敕。
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
可师而问之也。
因以龙蹻经黄帝
黄帝受之。
策云龙以游八极
筑台其上。
拜宁君为五岳丈人
使川岳百神
清都受事
乃入峨眉北岩
皇人三一之道。
周旋海岳
车辙存焉。
有得道仙民。
游散受职者。
分居诸洞之中。
绝峰之顶。
烟云常覆之。
每日晴霁
才六七度。
四面山峰。
各有名字
载于图经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