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录九首(自马峙联句至东楼韵。总而录之。命曰林溪录。○并后叙。) 其一 马峙联句(用七举子同舟诗体) 清 · 黄胤锡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颐斋遗藁卷之二
余自幼有名山之愿。尝欲选林而庐壑。庶几先辈馀韵。顾病且倦游。尚落落风尘中。及甥于丁氏之馆。往来四年。颇闻其峡庄泉石之胜。盖林溪是已。亦名幽溪。以是而颜其堂。昉自寒水斋先生。又知其相距可三十里而遥。朝而出夕而至。游历良不艰也。每卒卒旋来旋归。曾未得一探。岁辛未仲春。偶来淹旬日。即谋诸同志。以是月甲午行。五人各扶老一不借。一行才十里。已有水声淙琤。喷出于岩砾之间。又有一大岘崒肰当前。曲径诘屈。绕挂其腹曰马峙也。峙西下有磐石二三。古树一阴之。可歇行人。歇少选逦迤而上又歇。既上而下又复歇。抵店村日已亭午矣。午饭后徐步而行。至都督亭。相传是天朝豫章都督刘铤征倭时夜阵处也。自此而南折而东。又折而北。始入林溪洞口。望之有三峰露髻。气势突兀。可薄霄汉。曰华岳也。夹右溪流。沿洄而进。飞潨溅瀑。或湫或滩。人语风湍。咫尺难分。曰林溪也。总之首尾不知几番休憩。脚力疲也。且爱山也。用是入洞之际。已不觉夕阳西戢。残照东返。篱落八九。炊烟方起。亦一山中可观。溪回有岩崖。高可十许尺。相与少坐。俯瞰村墅。卧者卧歌者歌。既又拨惫振策循竹林。北麓额有小亭。翛肰临之。乃幽溪堂也。东之夹为楼一房一。西之夹只房一。所以辅正堂也。未至堂。僧八九候而谒焉。既至堂。即陟东楼排南牖。披襟受凉。浩咏软话。顿忘足苶而神倦也。夕后人静。一灯沈沈。山空夜迥。躯壳清泠。虽稍以无月为恨。亦自乐也。明日晨作穿衣。更上东楼。骋目而恣其观焉。向之三峰者。乃反矗矗肰于檐角矣。向之夹右之流。乃反夹左而缭其前矣。差晚山岚解斑。宇无微瞹。谷鸟𠴨𠴨。松籁骚骚。诸公知余于此兴复不浅。要余同升后冈。消摇相羊几半饷。见其四环。莫非层嶂叠壁。惟西南一峰。孤圆贞秀。如高标峻节之士。可敬不可狎也。小昼取楼下小蹊。拂袖直下。杂坐于潭上。于是有大磐石广可坐百许人。被雨馀水涨。仅容数十人。潭径可二三尺。其深无底。急涛飞沫。自高直注。骤若风雨。响殷山谷。下流稍西宜网鱼。适日气冷。网不可得。遂无聊而归。次于楼上。晡间又自楼而西入竹林。藉竹叶。二沙弥行酒。余曰此无亦类于七贤之放浪耶。是非吾辈所宜。又相视一粲而罢。呼童伐竹一挺。作洞箫一双。夜阑相对捻之。清韵悠肰。似非尘间所听也。明发将复路。有一山氓佩酒来劝。缘方饭后辞不进。渠故携到六七里。又强之。诸公曰此不可终孤。壶乾而行。转向所寓。或行或休如初。薄暮值小雨忙返。倾其橐得所酬唱联句若古体近体。殆无虑五十篇。记昔朱夫子与张宣公,林择之。观于南岳也。盖以作诗为戒。乃惧其心役于物。而或至于流连之归也。以故当日之诗。其如浊酒三杯朗吟飞下之类。堇堇十之一二。吾辈学朱子者也。盍相勉之。诸公咸曰诺。藁既脱。属余叙。余即箕城黄永叟也。首阳之吴丈。义原之丁师道启甫。扶宁之金星汝。是其同游云。
吴金两丁黄,携手陟崇冈(永叟。)。
胸廓杨州白,笔抽庐阜苍(丁师赫师道。)。
河图成土数,奎分聚星芒(丁观赫启甫。)。
方岳将游览,武当岂蛰藏(永叟。)。
巽风新吐气,离火欲胎光(吴相斗。)。
蓬岛霱云近,柴桑嫩柳香(启甫。)。
波鸣留舜曲,松古笑秦皇(师道。)。
会作缥缥凤,齐飞入玉堂(金星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