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丘令第三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京兆县十三,而乾祐尤阻山,其民喜斗,多盗贼。前件官至,不能挠以刑,常观其所上旬禁书,而狱或月二十九日空,三年矣。听于民,无有间言,绩固可嘉矣。
泾阳丁主簿第一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主簿掌凡赋税、户口之事,缓则失时,急则民困,而或散亡,惟能得中,于职为称。前件官主泾阳簿一年,而县献其状,赋税曰不失时,户口曰无散亡。能如是,来效可待也。
醴泉张主簿第二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天旱,饥民之彊者起盗贼,而弱者流亡,以为常。去岁,陕以西小不收,米斗至三百。醴泉,其户万二千,不亡一口,而为盗者无一人。虽长民者之力,而主簿岂不与焉?
书记考词(公美)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古记室之任,在军旅间文辞谋画无不与。后世往往施之簿书狱讼,其职守益失。前件官以名进士,由幕府,西帅不用,凡文辞谋画之事皆不得施,独书记,所谓簿书狱讼以为吏课而已,才盖郁焉。
周主簿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县邑,古方百里之国也。主簿且得其人,虽其令不贤,其簿书狱讼亦无有不治。郡府缓急欲择人,而使者必取之,其尤能者或席不得煖。前件官,其人也。
苏司理第三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秦人尚气喜斗,多大狱,难治,而京兆讼诉最繁,故理官视他郡,其责最重。前件官,处最繁为吏,鞠难治之狱,而有最重之责。于兹三年,其论之自殊死至于杖笞,无虑数百人,莫不皆得其情,而无有冤隐不伸,斯能也已矣。持是以为吏,奚而不可?
张法曹第三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法家大抵多刻少恩以为常。前件官,举进士为掾,日持十二通与他法立刺史前。论人之罪,务以平反为主。于兹三年,其所处者几百人,无有不当,其情才也从可以知。
黄司理第二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国家凡天下之狱,设提点官以察其轻重,不如法者而纠举之。州县吏坐出入人罪,大则充放,小则责罚,未尝无其人。前件官,治许狱岁再周矣,论其罪,弃市者五十四,流若徙百三十有四,杖百八十六,皆得其情,无有冤隐不伸。非才也,其孰能?其考可书中。
舞阳尉第三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舞阳大约地广,他盗往往囊橐于其间。居一岁,为窃与强者凡十一。前件官捕得之,或杖或徒,或黥或弃,其亡者一而已矣。夫如是,非才焉固不能。其考可书中。
张都曹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为吏患不能勤,勤矣患不能廉,廉矣患不能久。故职举为勤,知足为廉,终身为久。前件官,为青之掾二年,凡刑狱租赋无不举。既勤矣,而又能廉,其有不久者邪?审如是,所谓能吏者,岂复有他术哉!其考可书中上。
法曹刘昭远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法者礼之防也,其用之,以当人情为得。刻者为之,则拘而少恩。前件官,以通经举进士,始掾于此,若老于为法者。每抱具狱,必傅以经义然后处,故无一不当其情。其刻而少恩则无也。其考可书中。
临朐县尉李正辞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青之属邑六,而临朐最小。其地介山,寇偷往往囊橐于其间,故常居士几十人以备盗,今其令又用武人。前件官为尉于兹,盗发辄得之,未尝亡一人,非其才邪?其考可书中。
临淄尉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皇朝文鉴》卷一二七、《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六五九
尉能捕盗,使盗知不可免而不敢为盗,亦去盗之一端也。山东大约号多盗,今临淄献一岁之状,视他县者才几人而已。前件官为尉,盖有助云。其考可书中。
益都县尉朱康济考词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官无大小,因其能而使之,则职无不举也。三齐多盗,而益都,青之剧县。前件官,始以能捕盗得官,今为尉于兹,前后寇偷者发辄得之,而未尝亡一人,岂非所谓因其能而职无不举者邪?然则其能也,岂止为尉而已?其考可书中。
上知谏王刑部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刑部执事:窃以古诛谏之君,桀纣也,秦也。后世谏者欲有言,辄曰:我必自纳于不测之诛,刀锯鼎镬无所惧。如此,是待其君为如何主也?不可。古虽有此刀锯鼎镬之具,臣出一口,逆其君之鳞,往往遭烹戮,至义君子奋不顾身,以救国家之祸,蹈之虽万死不动。后世无有是烹戮人之物矣,言事之臣或得责,大不过落一官,其次出散地而已。尚十八九惮此不肯言,其人为贤与否,何如哉?宋起且百年,自国初至今,为谏者名声卓卓可倒指者盖有数,其避就上下忌讳,言一两事塞人责,而卒无闻者固不少也。又常闻,时之论谏官,患在天下纪纲大体利害,口未及一事,而专以摭人短长亵私为故。以此讥其苛细不知务,诚然也。恭以执事抱材通古,以功名自许,历为郡县,有惠威,莫不皆可纪。如尉氏,某十年间,五六往还,至今牛童马走道之如昨日。故一年拜御史,二年为谏官,起执事道州。某居山中,闻之窃幸,欲以书贺,僻遐不能自达为恨。今者来入铨门,而执事知谏院,某蒙顾待最厚且旧,浅薄,思无以补助,谨书常所怀三者之说,藉手以为献,幸执事矫之。旦夕立于国初至今可倒指之列,某谨拜手以俟。
上宋侍读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侍读阁下:某尝读退之《与邢凤翔书》曰:「诚惧阁下以众人视之,则杀身不足以灭耻,徒悔恨于无穷」。窃怪退之言如此过。且君子何往而不自得,彼所见果贤也,必无有不合,果常人也,其不见礼,亦何足为耻与悔恨?在退之,一时人贤未有比,其言尚如此,况其他人?已乃脱然悟曰:夫士以道自负,不愿妄为人知者,其所欲往而见,必时之卓荦伟人也。茍为以众人视之,诚为耻至大,而悔无穷者也。退之言信不谬。某之身生三十年,读书者二十年,庆历初举进士,中乙第。其文辞未有以出人,其所怀未能大取知于时。又常戒于退之之说,凡三来京师,足每欲之公卿之庭,自疑而十常七八辄止,诚恐无以取重于人,而徒得摈薄也。窃以阁下之门,天下士莫不皆愿抱持其业以来取见知,如某,自顾何所可?若前世所以安危存亡,与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心。阁下且假以咫尺地,徐索其所有,未必万无一可取也。某能言,耳已得阁下之名,略识文字,口已诵阁下之辞,固愿见,而恨无由出门下有日矣。今日来入铨门,适遭阁下处侍从论议之地,谨以书道其所以见之意,又合常所为诗与杂言四十首,以见其心之所存,不敢以辞鄙无可采而辄废,不以藉手也。唐突甚大,愧惧!
上杨舍人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舍人阁下:某尝观于渔,大其网,绝一渊而驱之,举以罾,其得者或百若千数,善鱼常少,而恶鱼常多。渔之人,其意始莫不欲尽得善鱼,卒然恶鱼并而又加多焉,盖其势然也。今之取进士大类此,亦其势不得不尔也。某庆历初进士也。时阁下司文之重轻,而某以浅薄,随四百人落阁下网中,所谓善与恶未能自决,然阁下取于某以言也。某知书以来,反覆窥古人所以皇皇不暇寝与食,非以笔墨为务,要以所得同之众人尔;至穷踬卒不得施,始寄其心于言,以见于后之人而已也。某诵此而慕之已久,得一官六年,视职才五月,入俸才三万,而困忧百端交来。其姓名隶于国,而身实居于闲无用之处,故未能忘乎笔墨也。前日谒门下,辱以此问,谨摭稿草书四十首以献。言鄙无取,姑见其心若何也。赐观省,大幸!
上杨兵部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某见古今人,用不用、贤与否常相半,顾趋舍如何耳。以直道偶退废于一时,在人未始不愈光也。故卞和刖足,其玉无价,骥驾盐车,伯乐叹息,诚所遭各有时也。夫执事以公疾恶名四方,在人耳目,其著如钟鼓白黑之处,八音五色较然也,虽舌如青蝇,万莫可污。乃以矫枉过于正,龃龉一时,斥不得当路,而远为一郡。然为郡,古二千石之重,其任非轻也,在执事则为散地。乘田委吏,皆官之贱守,以圣人处之,宜莫可为,乃不失,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矧连地千里,且有民,顾岂不足为哉?其不以进退轻重,固执事素物也。某五年时,江东信之属吏也,执事一见,遇之不在众人后。既居先人忧,归山中,某之友尉弋阳刘宇常致执事尚记姓名、借齿牙之意。世道百态,自非俛仰,或价人之执,往往白首尘土,不得上官正目一顾,矧齿念不忘耶?呜呼!古相知之道,没于奔走,若不可复见。某拙愚,不能逢迎,乃不阶一言之助,而得执事爱遇之如此,虽土木尚宜感动,岂不自励也?邑人莫景去为常宁令,亦某之友。某虽不得出执事幕下,而景为属邑吏,与某之身在无异也。某既贺景得属执事为令,又窃喜执事得景,付以民无疑也,于其行,因以书道所欲言,赐观省,甚幸!
代罗司理干荐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某月某日,谨斋沭献书,以干省判学士明公。某闻明经之选,古最重,今最轻也;待士之礼,古最厚,今最薄也。选轻,由取之不得其术也;礼薄,由士自待不厚也。夫以最轻之术,而走于礼最薄之途,进必龃龉,而得贱辱,是无疑也。某为经生,虽愚,常窃以此自戒,未尝一敢轻以足迹历富贵者之门。前为郧乡尉,实公之里也。夫以明公为宰相子,奋才业,驱名声,盖旦夕择大位而居,而士之拜于庭者,出必喜且相告曰:「公之富贵之色未尝见,虽新进小生,到门未常留,得见未常不尽礼」。某闻此,犹思之累日,始敢进。自辱出门下,遂被爱遇,使某释然,不知明经生之轻,而身为尉之贱也。窃念某,始以家贫甚,力耕不足以为养,趋速化之术,遂诵书举明经。既而得一官,禄少母老,又不足以为啜菽之具;稚乳膝下,弗煖弗饱。退之曰「蹈于寒饿之水火」,是某今日也。昔有丐者,负人之母号于道,虽饿夫冻妇过于其侧,亦莫不哀而顾囊中无惜,矧富子邪?矧仁人邪?且明公待于士之礼,不肯与世俗高下,则人之才不才也,岂计于选哉?某之区区,不胜犬马。不宣。
谢举官书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一、《伐檀集》卷下
古之举士,得其人则受赏,失则绌罚,大抵受赏常多,而绌罚者几希耳。而士之被举者,其报礼亦重,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后世举士之赏未尝有,一不得人,则绌罚与之等。其士之生于此时,而被举者宜如何报?乃反不然,今日被举矣,明日持手版抵门,伸一拜以为谢。退而或为罪,无所不至,甚者至窜流,前后皆是;而举之者坐废放,动几年不得迁。其为举之难也如此,自非土石,宜当动心。某无所可,乃辱执事举,谨持是说以抵门,不敢区区效一拜之礼。他日功名之途万有一某之迹,当以此为谢。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