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詩類
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正史類
別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洞真部
 出庸不愈于谶乎乃引柴霖之传而上寘诸古易经

 之列以为非后世所可及终不能掩其伪也
  吴师道
曰外史掌三皇之书不言三坟也左史倚相
 能读三坟不云三皇也孔氏以三坟五典合之三皇
 五帝书序之文先儒颇 (第 9b 页)
 截复杂俾就雅驯至于旨意所出毫发已见罔敢参
 与呜呼上帝临女此义可不存耶同焉者曰犹不韪
 乎异焉者曰安用是或察焉取未修之书合而观乃
 免
  吴师道
曰东莱吕成公倡明正学四方来者至千馀
 人而莫盛于婺清江时氏名铸字寿卿者公同年进 (第 16a 页)
  宋志二十五卷
   未见
 金华志应镛字子和兰溪人登庆元五年进士又举
 博学宏词科官至太常寺簿知开州
  吴师道
曰应镛邵渊皆邃经学今惟卫湜集礼记解
 间见称引而他书无闻
陈氏(振孙/)尚书说
   佚 (第 5b 页)
 所见矣他日请从尊道示其要领庶相与懋明之

 黄虞稷曰一中字允文诸暨人元绍兴路录事
谢氏(章/)洪范衍义
   佚
  吴师道
后序曰洪范一书有大禹之言有箕子之言
 自为纪传其文甚明而传注者昧焉孔氏以初一曰
 五行止威用六极为禹 (第 15a 页)
 也直欲辨后世之经而已

 成德序曰金华王文宪公于六经四子之书论说最
 富诗则有读诗记十卷诗可言二十卷诗辨说二卷
 见 吴礼部正传
节录行实中今所传诗疑则行实未
 载卷帙不分绎其辞殆即诗辨说因公于书有书疑
 遂比而同之也古之说诗者率 (第 12b 页)
   存

  吴师道
序曰白云先生许公益之读四书丛说 (第 10a 页)
师道
 
既为之序其徒复有请曰先生所论著独诗集传名
 物钞为成书向闻屡以示子而一二说亦厕子名于
 其间子盍有以 (第 10a 页)
播其说 师道
窃惟诗之兴尚矣当周
 盛时在下则有二南之风在上则有雅颂之作周公
 取以列之经幽厉之后风雅俱变夫子于诸 …… (第 10a 页)
 神享何宾客何词之讽何礼义之正不得已则取曾
 氏所以论国策者谓存之而使后世知其非所以放
 之之意金先生屡载于论语考證谓诸儒皆然之
 道
尝举以告公公方遵用全经宜不得而取也今钞
 中二南相配图王先生所定者盖合各十有一篇退 (第 12a 页)
 歆欲以列之学宫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
 郑所引逸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
 也唐初犹存诸儒曾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
  吴师道
曰礼古经者今仪礼也 (第 3b 页)
 之制及关洛以来诸儒折衷之说酌古准今损文就
 质辑为仪礼外传以附其后庶可继先儒未毕之志
 其于风雅亦非小补
  吴师道
曰以三礼论则周官为纲仪礼乃本经而礼
 记诸篇则其疏义三者固有本末之相须而不可阙
 是以子朱子慨然定为 (第 11b 页)
  一卷

   佚
  吴师道
曰导江张䇓达善鲁斋高弟其学行于北方
 故鲁斋之名因导江而益著
林氏(起宗/)孝经图解
  一卷
   (第 9b 页)
 黄虞稷曰字鲁伯进贤人吴草庐弟子
许氏(谦/)读四书丛说

  二十卷(一斋书/目有)
   未见
  吴师道
序曰读四书丛说者金华白云先生许君益
 之为其徒讲说而其徒记之之编也君师仁山金先
 生履祥仁山师鲁斋王 (第 16a 页)
 馀敛蓍复揲取阴取阳此又于虚半之中两开其端
 故其法曰五行相乘得二十五又以三才乘之得七
 十五言蓍数所由定也
  吴师道
后序曰某少好占筮等书尝购得司马公潜
 虚附以张敦实发微诸论者不知何人所刻其书完
 具无缺意为善本也又 …… (第 19b 页)
    曰资曰宾曰𢦦曰敩曰乂曰绩曰育曰声曰

    兴曰痡曰泯曰造曰隆曰散曰馀曰齐
张氏(敦实/)潜虚发微论
  十篇
   存
  吴师道
曰张敦实徽婺源人其乡有刋本潜虚完书
 又闻昭武有艮斋谢氏所注释未见
 范钦曰敦实官左朝奉郎监察御史 (第 21b 页)
 子之褒显尊异为己久正不待扬雄而后尊且此时
 亦非有异端之可辟如孟荀不幸生处士横议之时
 也迹其言议况多粗浅不过掇拾绪馀以盗名尔
  吴师道
曰扬子法言十三卷晋李轨注钱佃用国子
 监治平中旧本刊之当时已用宋咸注增入矣今以
 四注本考之李注简宋 (第 18a 页)
 潘音曰扬子云法言王仲淹中说专模仿圣人言语

 然道理尚未透悟
  吴师道
曰文中子书强引唐初文武名臣以为弟子
 然其岁月事实牴牾乖刺终不足以掩后世之耳目
 也
 杨廉曰文中子 (第 11b 页)
    按子木传易史记谓子弘授子庸汉书汉纪
    释文谓子庸授子弓所载互异今并存之
魏文侯都
 徐广曰名都世本曰斯也
 鲍彪曰桓子之孙
  吴师道
曰名勘 (第 2b 页)
 迹于书咏其声于诗正其法于春秋而周公之制作
 尽在是矣 又曰古人制作见于后世者学士大夫
 求之诗书易春秋而仪礼周官其专书也
  吴师道
曰道散于群经会于四书经者道之所存而
 事之本也
 许谦曰六经载道之器欲求道者不可外乎经 又 (第 34b 页)
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当烈风异
景使臣知之 吴徐达遣参政傅友德取莱阳 乙丑
礼部
尚书崔亮等以所定册立皇后皇太子礼仪进
丙寅以庄家为中书参知政事 吴王命世子及诸子
名祝告太庙曰维子之 (第 35a 页)
  尾箕之墟幽冀之区郁郁葱葱屹乎皇都峙以西山

居庸缭以涿易潞沽山川相缪古今不殊 (吴礼部
集)

  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驻跸之地非此不可(元史穆呼哩传)

  右拥太 (第 5a 页)
礼义之邦(大金/国志)
原尾箕之墟幽冀之区郁郁葱葱屹乎皇都峙以西山
居庸缭以涿易潞沽山川相缪古今不殊 (吴礼/部
集)
原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第 12a 页)
(原 吴师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记游作日杪秋暇□休/弦歌五门城外观新河斗门决水已数 浅沙漫漫无)
(馀波纵横疏凿引 …… (第 12a 页)
酡凤城半掩归/路暝争道击毂如飞梭九衢冥濛涨尘雾渐见灯火稀)
(星罗作诗写实不可缓马上/已复成微哦 吴礼部
集)
(补揭傒斯铜仪诗望法象坤仪重来从汴水迁飞龙缠/四极黄道界中天 绝秋毫末循环太古前荒台明月) …… (第 12b 页)
湲 秋宜集)
  朱彝尊原按元之都城在东北白马庙柴市琼华
  岛皆在南城今之观象台则在南城之外读 吴正
  传
城外纪游作可信 …… (第 12b 页)
  (臣/)等谨按元都城偏于东北今钟鼓楼地为元之
  中心阁德胜门外土城关旧址犹存盖当时观象
  台尚未筑入城内故 吴正传
纪游诗谓为南城外
  耳
补宋真宗时司天冬官正韩显符造铜候仪本李淳风
遗法嗣后沈括苏颂等造仪象浮漏亦 (第 13a 页)
(原马臻文庙石鼓诗缺猎碣镌功事惘然摩娑坏石卧/寒烟昌黎己道文残 又后昌黎五百年 霞外集)
(原 吴师道
赋得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作金石刻三/代遗独数岐阳蒐剥落卧榛菅奇宝谁见收 源亦好)
(事驼载来蓟邱岂 …… (第 31a 页)
(值车攻休騑騑五马来东向会稽游会稽岂无碑颂述/徒夸浮愿言宣仁化树续垂千秋 吴礼部
集)
(原吴莱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本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魏公世藏资州 金石录) (第 3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