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易類
春秋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政書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洞神部
續道藏
  驻马于此

  郭城在萧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后周太祖所筑
  南畿志云方二千三百步
  扶阳城在萧县西南五十里汉 丞相韦贤
封邑于
  此又见亳州
  萧子国城在萧县治西北城临古汴城邑考云古
  萧国城一名黄杨城亦谓北城在旧 (第 33b 页)
 收系诏狱显恐急即具语光曰既失计为之无令吏
 急衍光大惊欲自举发不忍奏上光署衍勿论显因
 劝光内其女入宫
夏六月丞相义卒(谥曰/节) 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
为丞相(封扶/阳侯)
魏相(字弱侯济/阴定陶人)为御史大夫
以赵广汉(字子都/蠡吾人)为京兆尹
 初 (第 19a 页)
 收系诏狱显恐急即具语光曰既失计为之无令吏
 急衍光大惊欲自举发不忍奏上光署衍勿论显因
 劝光内其女入宫
夏六月丞相义卒(谥曰/节)以韦贤(字 长孺
鲁/国邹人)为丞相(封扶/阳侯)
魏相(字弱侯济/阴定陶人)为御史大夫
以赵广汉(字子都/蠡吾人)(第 19a 页)
 徵荐

(按徵荐中有以诸科中选/者仍分载本科各朝仿此)
 邓先(城固人景帝时/辟城阳中尉)   韦贤(平陵人武帝/徵为博士)
 谷永(长安人举/为太常丞)    李寻(平陵人以王根/荐待诏黄门)
 云敞(平陵人辟/大司徒掾) …… (第 1b 页)
 白行简(居易/弟)     独孤遐叔(长安/人)
 杜元颖(杜陵/人)     令狐定(华原/人)
 权 长孺(略阳人/第甲科)
    窦牟(始平人以/上贞元中)
 程(宗室居/京兆)      肱(宗/室) (第 34b 页)
 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居部

 二岁徵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入为大
 司农迁御史大夫遂代 韦贤
为丞相及宣帝亲万几
 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元
 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上 (第 16a 页)
 犊反能尔耶吾终耻溺死沟中裹粮从云云与言庄
 不能对逡巡而去拊心谓人曰吾口不能剧谈而此
 中多有(西京/杂记) 韦贤
(第 2a 页)
长孺
鲁国邹人为人质朴笃志于学兼通礼尚
 书以诗教授号称大儒徵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
 诗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 (第 2a 页)
鸿胪宣帝即位以先帝师
 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封 扶阳侯
为相
 五岁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加赐第一区丞相 …… (第 2a 页)
 国为丞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建
 昭三年薨谥曰共侯初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
 徙杜陵病且死乞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汉书/本传) 韦贤
 
治诗事博士大江公及许生又治礼傅子玄成玄成
 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至大司马车骑将军由是鲁 (第 3a 页)
  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勺鸿嘉元年以老乞骸自
  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
  彼此则非也(水经/注) 韦丞相贤
墓初贤徙平陵玄
  成别徙杜陵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愿乞骸骨归葬
  父墓上许焉(汉书韦/玄成传)贤墓在邹 (第 45a 页)
 语议奏十八篇五经杂议十八篇(艺文/志)
鲁论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安昌侯莲/勺张禹撰)
 师古曰张禹也(汉书艺/文志注)传鲁论者常山都尉龚奋长
 信少府夏侯胜 丞相韦贤
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 (第 8a 页)
 无罪者曰免某官某并免爵者曰免某官某爵某为
 庶人策免者加策免字
凡谢病请老致仕宰相贤臣则书(张良王吉二/疏 韦贤
之类)
凡就国贬左迁亦依罢免例分三等罪疑则姓名在上 (第 40b 页)
 (兵不进/故云)质实(一统志云长罗汉之县名属陈留郡宣/帝封常惠为长罗侯即此东汉初省之)
 (故城在大名府长/垣县西南三十里)
大旱○六月丞相义卒以 韦贤
为丞相魏相为御史大
夫质实 (第 34b 页)
(韦贤
鲁/国驺人)○以赵广汉为京兆尹
 (初广汉为颍川太守颍川俗豪杰相朋党广汉为缿/筒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 …… (第 34b 页)
  书法(书致仕何予知止也武帝之世宰相往往诛/死贤首致仕可谓过人远矣故纲目喜书之)
  (书致仕始此终纲目书致仕二十二是年 韦贤
和/帝永元十三年吕盖晋成帝咸康四年颜含宋壬)
  (辰年何尚之梁己酉年魏杨椿唐高宗咸亨元年/刘仁轨许 …… (第 41a 页)
  (仕者一杜佑书以致仕者四杨/复恭韦昭度周玄豹宋齐丘)
六月以魏相为丞相丙吉为御史大夫
  𤼵明 (韦贤
老而谢事足见保全大臣之意其视武/帝世非戮辱不去者大有径庭至于丙魏辅)
  (政并书于册则帝/之用人又 …… (第 41b 页)
  (年明帝永平二年后主炎兴/元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大司马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卒质实(富平县名注见/光武建武五年)

 (谥曰/敬)
以韦玄成为河南太守质实(韦玄成平陵/人贤之子)
 (初扶阳节侯 韦贤
薨长子弘有罪系狱家人矫贤令/以次子玄成为后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狂不)
 (应召大鸿胪奏状章下丞相御 …… (第 62b 页)
 (下可以栖迟毛苌傅云衡门如字衡横也沈云此古/文横字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文公集傅曰门之)
 (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质实(一统志云扶阳汉之县名属/沛郡东汉省之 韦贤
之后封) (第 62b 页)
 王应麟曰白虎通谏诤篇妻得谏夫者夫妇荣耻共
 之相鼠妻谏夫之诗也其齐鲁韩之说与
 朱倬曰鲁诗起于申公而盛于 韦贤
齐诗始于辕固
 而盛于匡衡韩诗始于韩婴而盛于王吉
 彭俊民曰申公得诗之约者也辕固得诗之直者也 …… (第 5a 页)
 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及鲁许生免中徐公皆守学

 教授 韦贤
治诗至丞相子元成以淮阳中尉论石渠
 后亦至丞相由是鲁诗有韦氏学王式翁思事免中
 徐公及许生为昌邑王师 (第 7a 页)
  汉志十一卷
   存
 汉书注榖梁子鲁人
 儒林传太子既通公羊复私问榖梁而善之宣帝即
 位闻卫太子好榖梁以问 韦贤
夏侯胜及史高皆鲁
 人也言榖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宜兴榖梁时 (第 8b 页)
  汉志二十篇

   存

  汉志十九篇
   佚
 班固曰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
 胜 丞相韦贤
及子𢆯成鲁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
 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
 陆德明曰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 …… (第 7b 页)
 训注之善者义有不安辄改易之名集解
 晏等序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
 弟子记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
  丞相韦贤
及子玄成等传之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
 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
 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 (第 18b 页)
 胶西中尉徐偃

 胶东内史邹阙门庆忌
 瑕邱江公
 鲁许生
 免中徐公
  大江公许生弟子
  丞相扶阳侯
(第 16a 页)
韦贤长孺
子丞相玄成兄子车骑将
 军赏
  许生徐公弟子 (第 16a 页)
 新讲学大夫梁萧秉君房

  治谷梁春秋
  韦贤
 夏侯胜
 侍中乐陵侯史高
 刘向
 中郎王亥
 南昌尉寿春梅福子真
 尹敏 …… (第 24b 页)
 豫章太守顺阳范宁武子

论语
 仲弓子夏等所撰定
  治鲁论语
 常山都尉龚奋
 长信少府夏侯胜兄子太子少傅建
  丞相韦贤
子玄成
 鲁荆州刺史扶卿
 前将军萧望之 …… (第 25b 页)
 马融

   广誉

  韦贤
以诗教授号邹鲁大儒宣帝本始三年为丞相
 封 (第 27b 页)
扶阳侯
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相位故邹鲁谚曰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少府五鹿充宗为梁邱易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第 27b 页)
三公俱为宰相(汉御史大夫/副丞相事若)
(今之同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类所以汉书云薛贡韦/匡迭为宰相薛宣 韦贤
匡衡则是丞相而贡禹但为御)
(史大夫又萧望之谓朱云曰吾备位/将相萧尝任御史大夫及前将军)至哀帝复罢大 …… (第 3a 页)
兆尹职所当禁吾备宰相不亲小事方春少阳用事)
(未可以热恐牛近行因省此时气失节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忧也又 韦贤
(第 4b 页)
长孺
为丞相年七十馀乞罢归私)
(第丞相致仕自贤始也又孔光将拜丞相已刻侯印书/策未拜上暴崩其夜于大行前拜受 (第 4b 页)
以矫制法至死)
(偃以春秋之义大夫出疆冇可以安社稷利万人专之/可也汤不能诎又公孙弘董仲舒朱云匡衡疏广 韦贤)
(
张禹并/为博士)后汉博士凡十四人(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氏)
(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各 (第 14a 页)
  (明詹雨诗一饭恩成便有封至今高冢勒/遗踪九原羞杀淮阴辈尺土谁酬百战功)娄敬墓
  (在杞县城东/北三十里)张德墓(在陈留县古/张城德良裔) 韦贤
(在尉氏/县城东) (第 3b 页)
 列传第四十三

   韦贤(子玄成/)
前汉书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魏相       丙吉
前汉书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眭 …… (第 38b 页)
    受金之谤刘知几史通尚述之然文心雕龙
    史传篇曰徵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是
    无其事也又有窃据父书之谤然 韦贤
翟方
    进元后三传俱称司徒掾班彪曰颜师古注
    发例于 (第 52a 页)
韦贤
传曰汉书诸赞皆固所为其有
    叔皮先论述者固亦显以示后人而或者谓 (第 52a 页)
廷尉光(师古曰/李光)宗正德(师古曰楚元王之/曾孙刘辟强子)大鸿胪贤(师/古)
(曰 韦/贤)
詹事畸(苏林曰畸音踦只之踦师/古曰宋畸也音居宜反)光禄大夫吉(师/古)
(曰丙/吉)京辅都尉广汉(师 (第 6a 页)
穷极幼眇(师古曰幼眇/读曰要妙)
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
(师古曰贡禹薛广德 韦贤
匡衡/迭互而为丞相也迭音大结反)而上牵制文义优游
不断(师古曰为文义所/牵制故不断决)孝宣之业衰焉然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