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春秋類
易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洞真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清代道教文獻
谨奉教燕礼有房中乐即二南矣秦名寿人汉名安世
乐又名楚调由高帝好楚声耳今乐府相和歌词有清
商三调 晋荀勖 所定而唐礼乐志又云平调清调瑟调
皆周房中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又名楚调则臆房中
乐亦但取律调相寻不拘拘词 (第 12b 页)
乐又名楚调由高帝好楚声耳今乐府相和歌词有清
商三调 晋荀勖 所定而唐礼乐志又云平调清调瑟调
皆周房中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又名楚调则臆房中
乐亦但取律调相寻不拘拘词 (第 12b 页)
按牛弘备陈古今书籍之厄以刘石凭陵京华覆灭
为书之四厄及余徵之两晋益合 秘书监荀勖 录当
代所藏书目凡二万九千九百馀卷名中经簿今不
复传隋唐时尚存故经籍志云晋秘府存有古文尚
书经 (第 6a 页)
为书之四厄及余徵之两晋益合 秘书监荀勖 录当
代所藏书目凡二万九千九百馀卷名中经簿今不
复传隋唐时尚存故经籍志云晋秘府存有古文尚
书经 (第 6a 页)
案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同以难晓故
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
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
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则有小
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太少馀分强弱耳其法未
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十九为
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分之多者为
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隋志引
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与班固
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有增减而十 …… (第 5b 页)
在
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
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
而不相陵犯乎 晋荀勖 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 …… (第 29b 页)
理渐研精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
也至于汉后尺度稍长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
灰悉不飞晋 光禄大夫荀勖 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
四分方知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
管韵始调左晋之后渐又讹谬至梁式帝时 …… (第 35b 页)
案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二千
百黍为黄钟之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
来儒者论律围径始有同异至隋因定围径三分之
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
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房庶不知径三分之为误
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其说范蜀公又从而信之
其过益又甚矣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 (第 38a 页)
铜尺)晋武帝泰始九年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不和
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乃部著
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 …… (第 38b 页)
而尺因以长 荀勖 虽定此尺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
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后周以玉斗生律玉斗之
容受则近古矣然当时以斗制律围径 …… (第 39b 页)
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
尺七釐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
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
米梁武帝钟律纬称从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
玉律八枚检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 …… (第 40a 页)
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萧吉云
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
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 荀勖 新造钟律时人
并称其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
古铜尺嵅久欲腐以 (第 40b 页)
荀勖 今尺短校四分时人以 (第 40b 页)
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
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
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则有小
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太少馀分强弱耳其法未
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十九为
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分之多者为
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隋志引
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与班固
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有增减而十 …… (第 5b 页)
在
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
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
而不相陵犯乎 晋荀勖 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 …… (第 29b 页)
理渐研精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
也至于汉后尺度稍长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
灰悉不飞晋 光禄大夫荀勖 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
四分方知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
管韵始调左晋之后渐又讹谬至梁式帝时 …… (第 35b 页)
案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二千
百黍为黄钟之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
来儒者论律围径始有同异至隋因定围径三分之
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
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房庶不知径三分之为误
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其说范蜀公又从而信之
其过益又甚矣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 (第 38a 页)
铜尺)晋武帝泰始九年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不和
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乃部著
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 …… (第 38b 页)
而尺因以长 荀勖 虽定此尺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
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后周以玉斗生律玉斗之
容受则近古矣然当时以斗制律围径 …… (第 39b 页)
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
尺七釐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
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
米梁武帝钟律纬称从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
玉律八枚检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 …… (第 40a 页)
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萧吉云
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
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 荀勖 新造钟律时人
并称其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
古铜尺嵅久欲腐以 (第 40b 页)
荀勖 今尺短校四分时人以 (第 40b 页)
蔡氏曰按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同以
难晓故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
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
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
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太少馀分强弱耳
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
十九为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分之
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
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
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有增
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也及
司马贞索隐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未久
也 …… (第 39b 页)
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则其臣民事
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凌犯乎 晋荀勖 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而作者也) (第 51a 页)
难晓故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
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
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
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太少馀分强弱耳
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
十九为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分之
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正之
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以为
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有增
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也及
司马贞索隐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未久
也 …… (第 39b 页)
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则其臣民事
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凌犯乎 晋荀勖 之笛梁武帝之通亦不知此而作者也) (第 51a 页)
圣人不能以一身周天下之用故制为器数以教万世
是以天下后世人非圣人而道则圣人之道也昔孔子
闻韶于齐夫其考击而搏拊者固非皆夔伦也而其美
如此者器数存也且圣人之道有文有本天地之道有
纤有洪自然之理也今不论度量衡之数而曰妙在其
人则圣人当时止为一支之木一块之土一钩之金足
矣何必为钟为鼓为笙为磬又从而为篁为弦有烦有
简若是哉今试以祭祀之时燕享之际琴瑟缺其弦笙
尽去其篁铸万钧为镈钟合以方寸之鼗鼓又从而尽
去八音使宝常击食器 荀勖 摇牛铎可乎不可乎是故
君子不为无益之空言必究制作之实用
自隋唐以来律皆造作用全刀剖削而成非本然 …… (第 3b 页)
司马迁以宫生角角生商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宫则反其
所尅不可被之八音
大吕为当十月管逆数至应钟为夏至
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校尺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
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差毫釐少不同则不利
载是孰使之然哉古今 (第 6a 页)
是以天下后世人非圣人而道则圣人之道也昔孔子
闻韶于齐夫其考击而搏拊者固非皆夔伦也而其美
如此者器数存也且圣人之道有文有本天地之道有
纤有洪自然之理也今不论度量衡之数而曰妙在其
人则圣人当时止为一支之木一块之土一钩之金足
矣何必为钟为鼓为笙为磬又从而为篁为弦有烦有
简若是哉今试以祭祀之时燕享之际琴瑟缺其弦笙
尽去其篁铸万钧为镈钟合以方寸之鼗鼓又从而尽
去八音使宝常击食器 荀勖 摇牛铎可乎不可乎是故
君子不为无益之空言必究制作之实用
自隋唐以来律皆造作用全刀剖削而成非本然 …… (第 3b 页)
司马迁以宫生角角生商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宫则反其
所尅不可被之八音
大吕为当十月管逆数至应钟为夏至
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校尺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
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差毫釐少不同则不利
载是孰使之然哉古今 (第 6a 页)
语曰寸寸而积之至丈必过丝黍之累不足凭也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苟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
晋武帝泰始元年 中书监荀勖 较大乐八音不和始知
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郎刘 …… (第 9b 页)
所志无诸家异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据然律
度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而乐律散亡
故杜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尺因以长 荀勖 虽定此尺
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后 …… (第 10b 页)
之律吕者于此当有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七釐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 …… (第 11a 页)
蔡氏曰此即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也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萧
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
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曰 荀勖 新造钟律时人
并称其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
铜尺岁久欲腐以较 (第 12a 页)
荀勖 今尺短较四分时人以咸为
神解
蔡氏曰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 (第 12a 页)
准此作尺列于左以其轮廓周好长广首足分寸正
同为可信也后复得一枚考之亦同
按 荀勖 定晋前尺所校古器甚多至宋则典正之物
无复存矣乃后之人犹以臆制之尺无据之说翻驳 (第 22b 页)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苟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
晋武帝泰始元年 中书监荀勖 较大乐八音不和始知
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郎刘 …… (第 9b 页)
所志无诸家异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据然律
度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而乐律散亡
故杜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尺因以长 荀勖 虽定此尺
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后 …… (第 10b 页)
之律吕者于此当有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寔比晋前尺一尺七釐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以 …… (第 11a 页)
蔡氏曰此即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也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萧
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
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曰 荀勖 新造钟律时人
并称其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
铜尺岁久欲腐以较 (第 12a 页)
荀勖 今尺短较四分时人以咸为
神解
蔡氏曰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 (第 12a 页)
准此作尺列于左以其轮廓周好长广首足分寸正
同为可信也后复得一枚考之亦同
按 荀勖 定晋前尺所校古器甚多至宋则典正之物
无复存矣乃后之人犹以臆制之尺无据之说翻驳 (第 22b 页)
能推广未备发摅尽变至此此道为千古来第一难
事能涉其藩㰚已誇神绝况能排闼入室直穷其奥
尔尔方信杜夔 荀勖 尚非隽物必如恕谷者真盖世
豪杰也自先父先伯兄亡后此秘亦浸失其传故宁
府五声图记歌诀于乐律最属肯綮 (第 1a 页)
事能涉其藩㰚已誇神绝况能排闼入室直穷其奥
尔尔方信杜夔 荀勖 尚非隽物必如恕谷者真盖世
豪杰也自先父先伯兄亡后此秘亦浸失其传故宁
府五声图记歌诀于乐律最属肯綮 (第 1a 页)
行礼及叔孙通所制汉仪
复无别行礼事荀氏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
又以宴嘉宾无取于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 荀勖 乃除
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祭之义食举
歌诗十二篇化肇群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
别设一 (第 12a 页)
复无别行礼事荀氏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
又以宴嘉宾无取于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 荀勖 乃除
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祭之义食举
歌诗十二篇化肇群后奉璧趋步拜起莫非行礼岂容
别设一 (第 12a 页)
厄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
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
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晋 秘书监荀勖 定魏内
经更著新簿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
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
章国 (第 18b 页)
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
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晋 秘书监荀勖 定魏内
经更著新簿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
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
章国 (第 18b 页)
验亦复不齐是盖
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
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杂校焉晋泰始十年 荀
勖
等校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勖等以古物
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
望臬四曰金错望 …… (第 15b 页)
首足肉
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
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
之妙 荀勖 揆校之详密校之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兼
详隋牛弘等议称后周太祖敕苏绰造铁尺与宋尺同 …… (第 17a 页)
寸三分之二班固司马彪说黄钟长九寸声
最浊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应钟长四寸七分四氂
强声最清蔡邕郑玄杜夔 荀勖 等所论尺有增损而黄
钟之宫要以九寸为定始勖当武帝泰始中校太乐八
音不和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 (第 26b 页)
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
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杂校焉晋泰始十年 荀
勖
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
望臬四曰金错望 …… (第 15b 页)
首足肉
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
况经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
之妙 荀勖 揆校之详密校之既合周尺则最为可法兼
详隋牛弘等议称后周太祖敕苏绰造铁尺与宋尺同 …… (第 17a 页)
寸三分之二班固司马彪说黄钟长九寸声
最浊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应钟长四寸七分四氂
强声最清蔡邕郑玄杜夔 荀勖 等所论尺有增损而黄
钟之宫要以九寸为定始勖当武帝泰始中校太乐八
音不和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 (第 26b 页)
之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
之器以黍校焉晋泰始十年 荀公曾 等校定尺度以调
钟律是为晋之前尺 (第 12b 页)
公曾 等以古物七品勘之一曰姑
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
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当 (第 12b 页)
时以 公曾 尺
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意精密隋志
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
姬周之尺 …… (第 12b 页)
其手足肉好长广分寸皆
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况经籍制度皆
起周世如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之妙 荀公曾 之 …… (第 13b 页)
平陈之后废周玉尺用此铁尺律然
比晋前尺长六分四釐今司天监景表尺和岘所谓西
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 公曾 所用西京铜望
臬者盖西汉之物和岘谓洛阳西京乃唐都尔今以货
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略合 (第 14a 页)
之器以黍校焉晋泰始十年 荀公曾 等校定尺度以调
钟律是为晋之前尺 (第 12b 页)
公曾 等以古物七品勘之一曰姑
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
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当 (第 12b 页)
时以 公曾 尺
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意精密隋志
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
姬周之尺 …… (第 12b 页)
其手足肉好长广分寸皆
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况经籍制度皆
起周世如刘歆术业之博祖冲之算数之妙 荀公曾 之 …… (第 13b 页)
平陈之后废周玉尺用此铁尺律然
比晋前尺长六分四釐今司天监景表尺和岘所谓西
京铜望臬者盖以其洛都旧物也 公曾 所用西京铜望
臬者盖西汉之物和岘谓洛阳西京乃唐都尔今以货
布错刀货泉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略合 (第 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