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春秋類
易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洞真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清代道教文獻
之遂有变律之说纵黄钟变律与正律有分
然必不能独成一声彦升是论可谓精且审
矣彦升又谓 荀勖 十二笛是古人遗法今但
作黄钟大吕二笛而十二毕具其法黄钟笛
用黄林太南姑应蕤七律大吕笛 …… (第 33a 页)
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者此自是奏乐所吹之管非律
管也黄钟之管实秬黍以起量吹葭灰以候气其无
孔也明矣蔡西山律管图各施七孔似因 荀勖 笛律
而误(西河毛氏奇龄定声录云律管无孔或云当如箫然第剜其唇以被吹已耳蔡季通作律管图)
(各施七 …… (第 39a 页)
律管长者气狭而声高短者气宽而声下是以黄钟
折半之管不能复与黄钟相应是说也初未之信也
尝以单箫前第一孔 (荀勖 笛谱黄钟孔)为九寸之度截管吹
之与黄钟孔之声合乃于折半处作一孔吹之其声
下黄钟二律乃羽声也复于三 …… (第 44b 页)
之遂有变律之说纵黄钟变律与正律有分
然必不能独成一声彦升是论可谓精且审
矣彦升又谓 荀勖 十二笛是古人遗法今但
作黄钟大吕二笛而十二毕具其法黄钟笛
用黄林太南姑应蕤七律大吕笛 …… (第 94a 页)
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者此自是奏乐所吹之管非律
管也黄钟之管实秬黍以起量吹葭灰以候气其无
孔也明矣蔡西山律管图各施七孔似因 荀勖 笛律
而误(西河毛氏奇龄定声录云律管无孔或云当如箫然第剜其唇以被吹已耳蔡季通作律管图)
(各施七 …… (第 100a 页)
律管长者气狭而声高短者气宽而声下是以黄钟
折半之管不能复与黄钟相应是说也初未之信也
尝以单箫前第一孔 (荀勖 笛谱黄钟孔)为九寸之度截管吹
之与黄钟孔之声合乃于折半处作一孔吹之其声
下黄钟二律乃羽声也复于三 …… (第 105b 页)
度一十五等并异同之说如左 一周尺 汉志王莽
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泰始十年 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铜尺(徐广徐爰王隐等晋书云武帝泰始九年) (第 120b 页)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冇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
(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 …… (第 120b 页)
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
(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雷次宗何胤之二人作钟律图所载 荀勖 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而萧)
(吉乐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云) 二晋田父玉尺 梁 (第 121a 页)
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釐(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
(尺 荀勖 试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钟律纬称主衣从上相承冇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
(枚检主衣周尺东昏 …… (第 121a 页)
始平掘地得
古铜尺(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
(云 荀勖 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 (第 121b 页)
荀勖 今尺短)
(校四分时人以咸为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
尺一尺四分七釐(魏陈留王景 (第 121b 页)
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
(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 晋荀勖 所云杜夔尺长于今尺四分半是也) 六晋后尺 …… (第 121b 页)
出二尺曰短者周尺长者景表尺今按度律者皆以
周尺为本而周尺乃与刘歆铜斛尺同 荀勖 律尺即
此尺也蔡西山以汉志斛铭文定长九寸空围九分
积八百一十分为黄钟是亦用刘歆铜斛尺(隋志载斛铭 …… (第 127b 页)
难而今得之甚易也此未必然之事也唐志谓得律
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固也顾尺
律之法已亡于汉魏而后世犹竞言周尺如 荀勖 依
周礼制尺自谓周尺也又有田父玉尺是同时两周
尺也朱子曾出二尺其一为周尺元黄氏尚书考载 (第 131a 页)
然必不能独成一声彦升是论可谓精且审
矣彦升又谓 荀勖 十二笛是古人遗法今但
作黄钟大吕二笛而十二毕具其法黄钟笛
用黄林太南姑应蕤七律大吕笛 …… (第 33a 页)
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者此自是奏乐所吹之管非律
管也黄钟之管实秬黍以起量吹葭灰以候气其无
孔也明矣蔡西山律管图各施七孔似因 荀勖 笛律
而误(西河毛氏奇龄定声录云律管无孔或云当如箫然第剜其唇以被吹已耳蔡季通作律管图)
(各施七 …… (第 39a 页)
律管长者气狭而声高短者气宽而声下是以黄钟
折半之管不能复与黄钟相应是说也初未之信也
尝以单箫前第一孔 (荀勖 笛谱黄钟孔)为九寸之度截管吹
之与黄钟孔之声合乃于折半处作一孔吹之其声
下黄钟二律乃羽声也复于三 …… (第 44b 页)
之遂有变律之说纵黄钟变律与正律有分
然必不能独成一声彦升是论可谓精且审
矣彦升又谓 荀勖 十二笛是古人遗法今但
作黄钟大吕二笛而十二毕具其法黄钟笛
用黄林太南姑应蕤七律大吕笛 …… (第 94a 页)
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者此自是奏乐所吹之管非律
管也黄钟之管实秬黍以起量吹葭灰以候气其无
孔也明矣蔡西山律管图各施七孔似因 荀勖 笛律
而误(西河毛氏奇龄定声录云律管无孔或云当如箫然第剜其唇以被吹已耳蔡季通作律管图)
(各施七 …… (第 100a 页)
律管长者气狭而声高短者气宽而声下是以黄钟
折半之管不能复与黄钟相应是说也初未之信也
尝以单箫前第一孔 (荀勖 笛谱黄钟孔)为九寸之度截管吹
之与黄钟孔之声合乃于折半处作一孔吹之其声
下黄钟二律乃羽声也复于三 …… (第 105b 页)
度一十五等并异同之说如左 一周尺 汉志王莽
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泰始十年 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铜尺(徐广徐爰王隐等晋书云武帝泰始九年) (第 120b 页)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冇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
(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 …… (第 120b 页)
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
(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雷次宗何胤之二人作钟律图所载 荀勖 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而萧)
(吉乐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云) 二晋田父玉尺 梁 (第 121a 页)
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釐(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
(尺 荀勖 试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钟律纬称主衣从上相承冇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
(枚检主衣周尺东昏 …… (第 121a 页)
始平掘地得
古铜尺(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
(云 荀勖 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 (第 121b 页)
荀勖 今尺短)
(校四分时人以咸为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
尺一尺四分七釐(魏陈留王景 (第 121b 页)
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
(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 晋荀勖 所云杜夔尺长于今尺四分半是也) 六晋后尺 …… (第 121b 页)
出二尺曰短者周尺长者景表尺今按度律者皆以
周尺为本而周尺乃与刘歆铜斛尺同 荀勖 律尺即
此尺也蔡西山以汉志斛铭文定长九寸空围九分
积八百一十分为黄钟是亦用刘歆铜斛尺(隋志载斛铭 …… (第 127b 页)
难而今得之甚易也此未必然之事也唐志谓得律
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固也顾尺
律之法已亡于汉魏而后世犹竞言周尺如 荀勖 依
周礼制尺自谓周尺也又有田父玉尺是同时两周
尺也朱子曾出二尺其一为周尺元黄氏尚书考载 (第 131a 页)
汉魏歌诗文句长短不齐张华以为依永弦节本有
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率非凡近所能改
是以一皆因旧 荀勖 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四五
言与古诗不类问陈颀颀云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 …… (第 7b 页)
凡即变徵也(新唐书乐志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此叙变宫在羽之后变)
(宫清于羽正声也晋书律志 荀勖 笛谱云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此说)
(变宫倍令下则变宫之浊声也)今之南曲不用 …… (第 12b 页)
调彼以十二均起毕之一声为调凡此数者皆不可强合
而当时之俗乐又与雅乐互异同以合字为黄钟雅乐合
字笛体中 (荀勖 谱姑洗倍声)俗乐合字自下而上第三孔 (第 15b 页)
(荀勖 谱南吕倍)
(声)雅乐以俗乐之下徵为黄钟俗乐以雅乐之变徵为黄
钟雅乐宫商角各隔一律五声之次合古而 …… (第 15b 页)
为律而人之考之者亦断不能如神瞽之考中声然
亦不难知者圣人寓器以声有笛谱可按歌者应弦
遣声有字谱可推合二者以求高下之中则 荀勖 之
所定为黄钟孔者断不可易宋史之所谓以歌声齐
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者非用此法终不
可得而 (第 22a 页)
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率非凡近所能改
是以一皆因旧 荀勖 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四五
言与古诗不类问陈颀颀云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 …… (第 7b 页)
凡即变徵也(新唐书乐志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此叙变宫在羽之后变)
(宫清于羽正声也晋书律志 荀勖 笛谱云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此说)
(变宫倍令下则变宫之浊声也)今之南曲不用 …… (第 12b 页)
调彼以十二均起毕之一声为调凡此数者皆不可强合
而当时之俗乐又与雅乐互异同以合字为黄钟雅乐合
字笛体中 (荀勖 谱姑洗倍声)俗乐合字自下而上第三孔 (第 15b 页)
(荀勖 谱南吕倍)
(声)雅乐以俗乐之下徵为黄钟俗乐以雅乐之变徵为黄
钟雅乐宫商角各隔一律五声之次合古而 …… (第 15b 页)
为律而人之考之者亦断不能如神瞽之考中声然
亦不难知者圣人寓器以声有笛谱可按歌者应弦
遣声有字谱可推合二者以求高下之中则 荀勖 之
所定为黄钟孔者断不可易宋史之所谓以歌声齐
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者非用此法终不
可得而 (第 22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表微卷六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下
宋书律志晋太始十年 中书监荀勖 中书令张华出御
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大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 …… (第 1a 页)
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
制十二笛象记注图侧如别省图不如视笛之了故复
重作蕤宾伏孔笛
晋御府所藏笛律即 荀勖 笛谱所本十二笛即十二
调也但列和言汉魏相传但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
则笛之据宫称调自勖谱始初勖欲得一 …… (第 2b 页)
六釐有奇
此 荀勖 所为十二笛其黄钟之笛自上而下前第一
孔为黄钟宫者马融笛赋以京房所加后出之孔为
商声则第一孔为宫矣 …… (第 6b 页)
说笛孔上下律名乃是古法确不可易耳
右论 荀勖 十二笛
宋书律志勖奏案太乐笛四尺二寸当正声均应蕤宾
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大吕大吕笛
二 …… (第 9a 页)
射应钟变宫也其哨声黄钟半律清声也(此与文献通考言太)
(常笛小异彼以第三穴中吕林钟半窍为蕤宾)为今按古笛者即 荀勖 笛谱
汉魏以后之法也今笛者即笔谈以合字定宫弦之
说唐宋以来之法也笛自吹口至前第一孔以今木
匠曲 …… (第 16b 页)
正皆所谓今笛者误之也儒者讲求律吕或不惮排
众议以抒已见惟笛律则俱以笛体中为黄钟数百
年来无异辞至于晋宋二史所载 荀勖 笛谱竟无一人
置之齿牙间真不可解但知黄钟律最长声最浊因
取笛之最下一声为黄钟不知黄钟本属中声而短 (第 17a 页)
律又有浊倍也 荀勖 黄钟笛正声调法实今之六字 …… (第 17a 页)
乐声尚和平林钟调已高急故调自林钟以下势不
得不翻高作低 荀勖 谱于蕤林两笛皆倍半令下是
其翻高作低始于蕤宾按周礼奏蕤宾歌函钟蕤宾
曰奏不嫌已高函钟曰歌不容过抗 (第 19a 页)
乐律表微卷六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下
宋书律志晋太始十年 中书监荀勖 中书令张华出御
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大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 …… (第 1a 页)
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
制十二笛象记注图侧如别省图不如视笛之了故复
重作蕤宾伏孔笛
晋御府所藏笛律即 荀勖 笛谱所本十二笛即十二
调也但列和言汉魏相传但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
则笛之据宫称调自勖谱始初勖欲得一 …… (第 2b 页)
六釐有奇
此 荀勖 所为十二笛其黄钟之笛自上而下前第一
孔为黄钟宫者马融笛赋以京房所加后出之孔为
商声则第一孔为宫矣 …… (第 6b 页)
说笛孔上下律名乃是古法确不可易耳
右论 荀勖 十二笛
宋书律志勖奏案太乐笛四尺二寸当正声均应蕤宾
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大吕大吕笛
二 …… (第 9a 页)
射应钟变宫也其哨声黄钟半律清声也(此与文献通考言太)
(常笛小异彼以第三穴中吕林钟半窍为蕤宾)为今按古笛者即 荀勖 笛谱
汉魏以后之法也今笛者即笔谈以合字定宫弦之
说唐宋以来之法也笛自吹口至前第一孔以今木
匠曲 …… (第 16b 页)
正皆所谓今笛者误之也儒者讲求律吕或不惮排
众议以抒已见惟笛律则俱以笛体中为黄钟数百
年来无异辞至于晋宋二史所载 荀勖 笛谱竟无一人
置之齿牙间真不可解但知黄钟律最长声最浊因
取笛之最下一声为黄钟不知黄钟本属中声而短 (第 17a 页)
律又有浊倍也 荀勖 黄钟笛正声调法实今之六字 …… (第 17a 页)
乐声尚和平林钟调已高急故调自林钟以下势不
得不翻高作低 荀勖 谱于蕤林两笛皆倍半令下是
其翻高作低始于蕤宾按周礼奏蕤宾歌函钟蕤宾
曰奏不嫌已高函钟曰歌不容过抗 (第 19a 页)
西山蔡氏曰按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
同以难晓故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
八十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
作七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
以下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大小馀分强
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
百二十九为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
分之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
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
以为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
有增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
也及司马贞索隐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
未久也 …… (第 9b 页)
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以著于篇名曰律谱
其略云汉兴张苍定律乃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德寔因
战国官失其守后秦灭学其道浸微苍补缀之未获详
究及孝武创制乃制协律之官用李延年以为都尉颇
解新声变曲未达音律之原至于元帝自晓音律郎官
京房亦达其妙于后刘歆典领奏著其始末理渐研精
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也至于后
汉尺度稍长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灰悉不飞
晋 光禄大夫荀勖 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四分方知
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声韵始 (第 20a 页)
同以难晓故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
八十一分而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
作七分一者误也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
以下则有小分小分以三为法如历家大小馀分强
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
百二十九为三分一一千四百五十八为三分二馀
分之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其误字悉
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寸分
以为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
有增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
也及司马贞索隐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
未久也 …… (第 9b 页)
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诸故实以著于篇名曰律谱
其略云汉兴张苍定律乃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德寔因
战国官失其守后秦灭学其道浸微苍补缀之未获详
究及孝武创制乃制协律之官用李延年以为都尉颇
解新声变曲未达音律之原至于元帝自晓音律郎官
京房亦达其妙于后刘歆典领奏著其始末理渐研精
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也至于后
汉尺度稍长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灰悉不飞
晋 光禄大夫荀勖 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四分方知
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声韵始 (第 20a 页)
隋志十五等尺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
铜尺)晋武帝泰始九年 (第 6a 页)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
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
乃帅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
尺更铸铜 …… (第 6a 页)
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尺(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厘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
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钟律
纬称从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 …… (第 7b 页)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
萧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
庙下得玉尺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 荀勖 新
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
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 (第 8b 页)
荀勖 今尺
短校四分时人以咸为神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造调律实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厘
蔡氏曰按 (第 8b 页)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
铜尺)晋武帝泰始九年 (第 6a 页)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
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
乃帅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
尺更铸铜 …… (第 6a 页)
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尺(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厘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勖 试
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钟律
纬称从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 …… (第 7b 页)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
萧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
庙下得玉尺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 荀勖 新
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
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 (第 8b 页)
荀勖 今尺
短校四分时人以咸为神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造调律实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厘
蔡氏曰按 (第 8b 页)
引此方见得是武王封康叔也
问汲冢书是何等之书 对曰案隋经籍志晋太康中
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帝命 荀勖 和峤撰
次为八十七卷多杂怪妄其纪年用夏正载三代事
不及他国特纪魏晋事终哀王盖魏之史记也
问更闻其 (第 16b 页)
问汲冢书是何等之书 对曰案隋经籍志晋太康中
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帝命 荀勖 和峤撰
次为八十七卷多杂怪妄其纪年用夏正载三代事
不及他国特纪魏晋事终哀王盖魏之史记也
问更闻其 (第 16b 页)
大辟景运旋开上以跻轩皇而有馀下以祛秦汉以
来二千馀年之讹谬而无少间
神圣聪明破天出地创一代之谟垂万世之法不特汉
之京郑魏之杜夔晋之 荀勖 张华唐之张文收五代
之王朴宋之和胡李马诸臣皆深愧谫劣即以观之
夔伦旷摰恐亦相顾眙𥈭叹为莫及自非 (第 11a 页)
来二千馀年之讹谬而无少间
神圣聪明破天出地创一代之谟垂万世之法不特汉
之京郑魏之杜夔晋之 荀勖 张华唐之张文收五代
之王朴宋之和胡李马诸臣皆深愧谫劣即以观之
夔伦旷摰恐亦相顾眙𥈭叹为莫及自非 (第 11a 页)
四皆皆(举里切○本證降福孔皆韵秭醴妣礼○按皆从比)
(声故古音几偕又从皆声古亦音几左传引诗作降福孔偕 荀勖 东西厢歌作降福孔偕以音之同也)偕
(本證夙夜必偕韵死卜筮偕止韵近迩维其偕矣韵旨饮酒孔偕韵旨旁證九辩四 (第 8a 页)
(声故古音几偕又从皆声古亦音几左传引诗作降福孔偕 荀勖 东西厢歌作降福孔偕以音之同也)偕
(本證夙夜必偕韵死卜筮偕止韵近迩维其偕矣韵旨饮酒孔偕韵旨旁證九辩四 (第 8a 页)
久(苟起切楚辞)玖(毛诗叶李)攺(思玄赋叶理)记(崔琰赋叶祀)偕(毛诗叶尔楚辞叶毁)皆 (荀勖
诗叶礼)解(举履切古诗叶此)楷(遗礼切后汉书)近(潘岳赋与伎叶)期(汉夏君碑叶轨)旧
(暨几切韦玄成 (第 2a 页)
(暨几切韦玄成 (第 2a 页)
(俱也宋玉九辩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皆(遍也 荀勖
东西厢歌)
(降福孔偕今诗本作皆与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叶用) 解(举履切脱也古诗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 (第 2a 页)
(降福孔偕今诗本作皆与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叶用) 解(举履切脱也古诗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 (第 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