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两汉辩亡论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五
两汉所以亡者。
皆曰
予以为篡逆。
污神器以乱齐民。
自贾夷灭。
天下耳目。
显然闻知。
静徵厥初。
则亡西京张禹
东京胡广
皆以假道儒术。
得伸其邪心。
徼一时大名
致位公辅
词气所发。
损益系之。
而多方善柔。
保位持禄。
或陷时君以滋厉阶。
或附凶沴以结祸胎。
故其荡覆之机。
篡夺之兆。
皆指导之。
驯致之。
虽年祀相远。
犹手授颐指之然也。
其为贼害。
岂直之比乎。
以经术为帝师
身备汉相。
特见尊信。
当主臣之重。
极儒者之贵。
永始元延之閒。
天地之眚屡见。
言事者皆讥切王氏颛政。
时成帝亦悔惧天变。
而未有以决。
驾至第。
辟左右以问之。
须其一言。
以为律度。
计者。
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
诵小雅十月之刺。
乘其向纳。
痛言得失。
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
成帝不疑之心。
授王氏寖盛之势。
上下恬然。
晻忽亡国。
傥帝虑不至是。
犹当开陈切劘。
面折廷辩。
矧当就第燕閒之际。
虚怀访决之时。
方且视小男于床下。
官子婿于近郡。
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
以身图安。
不恤国患。
致使偫盗弄权。
迭执魁柄。
祸稔毒流。
至于新都
不可遏也。
斯可愤也。
逮至东都
顺桓之閒。
国统三绝。
胡广以钜儒柄用。
位极上台。
梁冀席外戚之重。
贪戾当国。
既鸩质帝
议立嗣君。
公卿大臣。
皆以清河王蒜
年长有德。
属最尊亲。
可以靖人。
亦既定策。
乃惮其明哲。
且不利长君。
私于蠡吾
独异偫议。
为广议者。
亦当中立如石。
介然不回。
赵戒之徒。
同李杜所守。
然后三事百工。
正词于朝。
之暴恣。
岂能一旦尽诛汉廷偫公邪。
反徇一息之安。
首鼠畏懦。
竟使清河徒废。
蠡吾为梗。
邦家陵夷。
汉道日蹙。
结党锢之狱。
成阉寺之祸。
祸乱循环。
以至董卓
赫赫汉室。
化为当涂
盖栋桡鼎折之所由来久矣。
梅福以孤远上疏。
张纲以卑秩埋轮
独何人哉。
而不是思也。
噫嘻。
就利违害。
荣通丑穷。
大凡有生之常性也。
暨乎手持政柄。
体国存亡。
则谨之于初。
决之于始。
以导善气。
以遏乱原。
若祸胎既萌。
则死而后已。
白刃可蹈。
鸿毛斯轻。
奈何禹广于完安之时。
则务小忠而立细行。
数数然献吉筮于露蓍。
沮立后于探筹。
及夫安危之际。
邦家之大。
则甘心结舌。
阴拱观变。
岂止然也。
方又炽燄燄以燎原。
决汤汤以襄陵
投天下于烟煨。
挤万民于昏垫。
百代之下。
无所指名。
虽史赞粗言。
而不究论本末。
且出不越境。
书弑君之恶。
言伪而辩。
有两观之诛。
若当春秋之时。
明禹广之罪。
作诫来世。
可胜纪乎。
向若西京抑损王氏。
尊君卑臣。
则庶乎无哀平之坏。
东京登庸清河
主明臣忠。
则庶乎无灵献之乱。
大汉之祚。
未易知也。
或以国之兴亡。
皆有阴骘之数。
非人谋能亢。
则但取瞽矇者而相之。
立土木偶而尊之。
被以章组。
列于廊庙。
斯可矣。
之或咨或吁。
殷周之或梦或卜。
忧勤日昃之若是。
然后为理耶。
予因肄古史。
且嗜春秋。
褒贬之学。
心所愤激。
故辨其所以然。
乞鉴东汉之祸蚤立皇子嘉祐六年九月 北宋 · 陈洙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三
臣闻孟子之言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也」。
臣官为御史,身有言责,当世之事系安危兴亡之本原者,计身而不言,则失事君之大义;
切言而不遥,则蹈死亡之显诛。
臣敢舍生取义,摅沥肝胆,仰闻于陛下。
诛之容之,惟君父命。
伏以陛下仁侔帝尧,孝同周武,体元居正已四十年,惠滂泽流,浃民肌骨。
陛下视亿兆之人如赤子,亿兆之人视陛下如慈父,未有为人之子而不忧其父之忧者也。
天下之本未立,吾君之子未育,此天下所以皇皇而同虑也。
臣辄探天下之心,采天下之论而开陈之。
方今皇嗣未降,人心未安,公府大臣无敢言者,朝廷安危莫大于是。
历代治乱之迹甚明,臣不复条举,姑借东汉之事言之。
顺冲质之际,汉祚几绝,清河王蒜最亲,贤而不得立,奸臣梁冀蠡吾侯志,是为威帝,忠臣杜乔李固虽力争就死,曾何益于汉哉?
威帝既立,政移五倖,刑淫三狱,而宗社自此危矣。
迹其所以然,盖辨之不早,计之后时也。
向使李杜之策行于前,梁冀之谋不得用,则炎历长久,其可量乎!
东汉之事则知奸邪之臣,幸时失制,废明立昏,弃长扶幼,以危亡其邦家,皆可见也。
然则,可不预为久安之策哉!
臣愚伏愿陛下决自清衷,发于圣断,择宗室之贤者立为皇子,置之左右,使日闻陛下之训言,日观陛下□□□,则天下之忧去而奸臣之谋戢矣。
皇天辅德,其应如响,陛下至仁至义,至慈至孝,行将天锡圣嗣,继照四海,复俾宗室退还旧藩,九州四海之人孰曰不然?
夫先机而谋则事克济,失时而虑则祸已萌。
臣夫今不言,而异时仓猝言之,不过能效李杜之死耳,曾何益于朝廷哉!
陛下如不亮臣愚忠,以臣为怀异日之图,莫若先杀臣之身而用臣之言,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伏望圣慈宣示臣章,付执政大臣而行之,天下大幸。
曹腾 北宋 · 吕诲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
范晔著《宦者传》,上论四星之次,下述九重之禁。
寺人巷伯,充列官职,谓乎「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其说备矣。
以至叙战国讫乎东汉,署员寖广,假任益过,迹其治乱始终之事,无不该明。
郑众而下,传者才九人而已。
且中兴而后,宦官宠用,历朝更盛,出入帏幄,沽贩事权。
中省不啻千数,而特叙九传者,必取其劳能章著,与夫龊龊涓清之徒异尔。
宜其善恶无隐,俾百代之下,知其沮劝。
曹腾传》曰:侍书东宫,用事省闼,奉四帝未尝有过失,所进达皆海内名人,吁可骇乎!
永嘉之际,梁冀用事,鸩弑质帝
李固创谋定策,属清河王以厌天下之望。
冀图逆后,苍皇失措,未暇其计,而腾说曰:「将军累世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多有过差。
清河严明,果立则受祸不久。
不若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矣」。
翌日,大庭会匈匈吐气,三公不夺,计谋专决,盖之说行矣。
繇是蠡吾嗣立,清河黜徙,李固受戮,王室几丧。
且助痡素,废明立昏,危蹙汉祚,涂炭生灵,为臣及此,得谓之无过欤?
若是,则竖貂起齐国之乱,伊戾构宋人之祸,皆非罪焉,《春秋》当为讳尔。
计当时海内名士,孰踰于李固杜乔者?
卒陷戮辱,祸及乃族,何进达士流之谓乎?
商鞅景监见,谈者为耻,况被之引援,而窃其宠荣者,复何道哉?
济阴废黜之初,与孙、程辈首谋西钟之下,亦可谓之有功,而晔不显于本传。
反饰以虚谬,善恶并弃,绐于一时,则可又将欺乎后世耶?
然后专政,贼乘势贪彼冲孺,以柄威福。
定策之际,缙绅依违浮沉自容者,骈肩皆是。
胡广赵戒三公之任,阿谀倚附,不能援助正人之论,扶颠持危,卒败于成事,顾忠良被罪,而并受封爵,保位持禄,背国全身,莫斯之甚。
以是则罪不独于辈,亦广之恶。
为无过,岂晔之蕴意哉?
惜乎,尽忠于顺,不能全节,向使无说之辞,协李固之忠议,辅清河之明哲,则汉祚可量哉!
然书其大功,又岂止褒华于无过而已乎?
李固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四九
孔子颜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而不行,则何以利人?
舍而不藏,则何以保身?
圣人之于天下,理极于是而已。
陈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宣淫于朝,泄冶强谏以死。
《春秋》书之曰:「陈杀其大夫泄冶」。
君虽无道,而泄冶亦名,以为无益于事而害其身,君子不为也。
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
东汉名臣,如一二人耳!
然事有可恨者。
冲帝之亡也,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不从而立质帝
质帝之亡也,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
广、戒惧而中变独与杜乔争之。
积怒愤发,策免而立桓帝
其后岁馀,刘文、刘鲔谋立清河遂诬与文、鲔通谋,杀之。
吾窃怪三公,再欲立而不克。
如豺狼,疾之如仇雠。
独一太后知其贤,欲宥之而不能。
虽贪立贤君、存汉社稷,势必无成矣。
一举不中,奉身而去,得免于祸,斯已幸矣。
再更大变,固守前议,迟迟不去,以陷于大戮,则之死,仅自取也。
不然,如之贤,吾何间然哉?
李固乡偶书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五、《跨鳌集》卷三○
唐识者为谏大夫阳城馆,为隐君子浩然亭
孔子邾仪父,贤纪季,贤季子、季友,故书字而不书名
贤公孙公子,故书氏而不书字。
宰孔,贤司马司城,故书官而不书氏。
夷伯,故书谥而不书官
夫贤者之名而不讳,是天下无可讳者。
某宦游至兹,窃念太尉之讳与其邑名同,自汉到今,千有馀岁。
学士大夫与夫走卒厮养,逮其乡之人,独不为公避,何哉?
太尉名节耀史牍,其忠义度越后世。
阳嘉初,对天子斥阿母,诃刺外戚,抨屏宦官,顺冲、质不永汉祚,三绝跋扈将军,利在幼弱,太尉专欲立清河王正议蹇蹇,迄无一人助。
胡赵媕婀,使狂澜倒翻,而群飞刺天,于是国纪断尽已矣。
天下事乃有如此者。
馀训遗烈,至其子复不肯立王,而其女又能戒变以远祸,门生故吏,亦守义不惑,虽千万世亡进矣。
噫!
桥玄下,宜沃酎以过车;
岘首山中,尝见碑而堕泪
终藉当涂之力,薄论事以回天;
庶令行道之人,知入门而问讳。
况如在之灵,虽则无求于当世,而好古之士,或将有感于斯文。
年月日书。